心悸是指以自覺心中悸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種病證,又稱為“驚悸”、“怔忡”。驚悸常因突受驚恐而發,時作時止,不發時如常人,病情較輕;怔忡可與驚恐無關,心中跳動不安,終日不止,稍勞尤甚,病情較重。但驚悸遷延日久亦可發展為怔忡。兩者病情雖有輕重之不同,發病情況亦有差異,但病因病機基本相同。 西醫學的心臟神經官能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各種心律失常、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低血鉀癥等出現心悸為主要表現時,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平常心虛膽怯,驟遇驚恐,以致心驚神搖,不能自主,發為心悸;或久病體虛,或失血過多,或思慮過度致心牌兩虛,氣血不足,神失所養;或大病、久病之后,心陽虛衰,心脈失其溫養,亦可發為心悸;或久病虛勞,或勞欲過度,或遺泄頻繁,傷及腎陰,或腎水素虧,不能上濟于心,致心火動,擾亂心神,而發心悸;或好食肥甘、辛辣、炙烤、醇酒,蘊熱化火生痰;或飲食損傷,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郁而化熱;或思慮惱怒,五志化火,煉津成痰,痰火擾心而致心悸;或脾腎陽虛,脾失健運,腎失溫煦,而致水液內停,上凌于心,心陽被阻,發為心悸;或痹證日久不愈,風寒濕熱之邪,內舍于心,以致心脈痹阻,氣滯血瘀,發為心悸。
【辨證治療】 以自覺心中悸動不安,時作時息,善驚易恐,坐臥不寧,甚至不能自主為主癥。常伴有頭暈、胸悶不適、心煩少眠、顫抖乏力等癥。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汗出肢冷,或見暈厥,常為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累、飲酒等因素所誘發。 【治法】 治則 調理心氣,安神定悸。心虛膽怯者益氣安神,補心壯陽;心脾兩虛者益氣養血;陰虛火旺者滋陰降火;心血瘀阻者活血化瘀;水氣凌心者溫陽化水;心陽虛弱者溫補心陽;痰火擾心者清化痰熱。取手少陰經、手厥陰經穴及其俞、募穴為主。 配穴:心虛膽怯加大陵、膽俞、足三里;心陽虛弱加膻中、氣海;心脾兩虛加脾俞、膈俞、足三里;陰虛火旺加太溪、腎俞、厥陰俞;水氣凌心加中院、陰陵泉、水分、三焦俞;痰火擾心加豐降、尺澤、膽俞;心血瘀阻加膈俞、血海、膻中;心陽虛弱加關元、腎俞;腹脹、便溏者加天樞、公孫;手足心熱加勞宮、涌泉;胸悶氣喘甚者加天突、膻中。 方義:心悸的治療總以調理心氣,安神定悸為主,故取心經原穴神門、心包經郄穴郄門,二穴相配寧心安神以定悸;心俞益心氣,調心血,配心之募穴巨闕,俞募相配,補益心氣,調理心經氣機以鎮驚寧神止悸;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功能通心絡,安心神,定心悸。加大陵、足三里、膽俞養心安神,益膽定志;加膻中、氣海溫補胸中之陽;加脾俞、足三里、隔俞補益心脾,益氣血以安神;加腎俞、太溪、厥陰俞滋補腎陰以上濟心火,治其本,瀉火寧心,治其標;加膻中、膈俞、血海活血化瘀;加豐隆、尺澤、膽俞化痰和中,清熱瀉火,除煩定志;加關元、心俞補心腎之陽而定悸。 操作 毫針刺,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寒者加灸。背部腧穴不宜直刺、深刺。每日1次,留針20~30min。 案例分析 丁某,女性,37歲,主因“心悸、胸悶間斷發作2年,加重5天”,患者每遇心情緊張,心中悸動不安,善驚易恐,氣短自汗,神倦乏力,夜寐不寧,而易驚醒,舌淡,胎薄白,脈弦細。5天前患者因與人爭吵后再次出現心悸不安,氣短,胸悶頭暈,伴夜間易驚醒,夜夢較多。診斯為“心悸”心虛膽怯型。 治則:寧心安神定志 針灸取穴:百會、神門、郄門、心俞、內關、巨闕,其中百會穴灸法,內關穴強刺激,余穴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隨即患者自覺心悸減輕,胸悶緩解,給予治療2療程30次后痊愈,后隨訪未再發。 【按語】 針灸治療心悸有較好的療效,而且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但本病可見于西醫學多種疾病,所以應明確診斷,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若器質性心臟病出現心衰傾向時,應及時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在針灸治療的同時,配合耳針、穴位埋線、艾條溫和灸等,則癥狀的改善既明顯又持久,應用于緩解期,對預防本病的發作亦有一定的效果。應注意調暢情志,避免憂思、郁怒、驚恐等不良刺激,注意休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注意飲食有節,忌肥甘厚味、過饑、過飽、酒煙,水氣凌心者應限制食鹽攝入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