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屬于地表徑流,是指在一定區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下,經常性或者間歇性地沿著狹長凹地流動的水流。容納河流水體的凹地,我們通常稱為“河道”,一般來說河道的底部往往是低于兩側地面的,成為一條下凹的凹地,有些河道的深度不斷加深,形成較深的河谷,這主要是由于河流流速較快,表現為侵蝕性,流水不斷向下侵蝕,加深河道深度。 但是,當河流到了中下游地區,由于流經區域地勢十分平坦,流速下降,河流中所攜帶的泥沙就會沉積下來,從而導致流水沉積作用強于流水侵蝕作用,在泥沙的不斷沉積下,河道不斷抬升,最終可能導致河床高度高于兩側地面,從而成為“地上河”。當然,在自然狀態下“地上河”是十分不穩定的,由于“水往低處流”的原因,河流十分容易潰壩,從而改道。但是,在人類行為的干預下,河流沿岸的人們為了防止河流改道破壞自己的家園,勢必會加固河流兩側的堤壩,從而使得地上河的水位不斷加高,河床高于兩側地面的現象更加明顯。 河流中下游地區河床的抬升速度,主要取決于河流中含沙量的多少,所以,說道“地上河”我們肯定會馬上想到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東流動,河流形態像一個巨大的“幾”字型,黃河中游地區流經我國的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的泥沙,黃河每年的輸沙量超過16億噸,位居世界首位。黃河所攜帶的巨量泥沙不僅形成了寬闊肥沃的華北平原,同時也使得黃河下游河段成為了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自潼關后折向東流動,過了河南鄭州市桃花峪后進入黃河下游地區,泥沙沉積明顯,多為“地上河”。河道主要依靠兩側的河堤來束縛,但是黃河泥沙的沉積速度非常快,在生產力水平落后的古代,人類根本沒有能力完全控制住黃河,因此黃河下游經常發生河流改道。黃河改道的范圍極廣,最北可到達天津的海河流域,最南可達江蘇淮河流域,黃河的改道對于其他河流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到了現代,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建設了小浪底工程,有效緩解了黃河下游的泥沙沉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