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七天的國慶長假即將落幕 明天又要開始上班了! 小微相信,很多人此刻的心情是這樣的:
這就是典型的“假后綜合征”——對各種事都提不起勁,對上班有不情愿的心理,沉浸在假期中久久無法自拔。 擔心明天上班不在狀態? 別著急! 有這樣一本書正適合需要“收心”的你~ 《大學的意義》 作者:梅貽琦 在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和學術研究領域,“清華”二字如雷貫耳。而在清華校史上,“一代斯文”梅貽琦校長之名更是永志弗滅。 梅貽琦(1889—1962),字月涵,生于清末,首批庚款留美生,專修機電工程,1915年回國后在清華任教,后于1931年出任清華校長,在任17年之久。后世人多稱其開創了清華的黃金時代,為清華成為世界頂尖學府做出了巨大貢獻。 梅先生畢生篤志辦學,在主持清華大學期間,他奠定了學校校格,即嚴格遴選師資以及推行集體領導制度。梅先生認為大學的目的無外乎研究學術與培養人才,大學之大不在高樓林立,設施先進,關鍵在于大師群集,師道謹嚴,言傳身教,春風化雨。《大學的意義》一書收錄了梅先生26篇文章和講演詞,篇篇文白風清,字字透露出梅先生對教育的憧憬,對后輩的期許,對家國的關懷。 全書分為四大篇章,包括“大學與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長的態度”“清華之為清華”,其中不乏一些可以讓廣大教育工作者醍醐灌頂的至理名言。“大學與教育”一章展現的是梅先生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深刻理解,明德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新民意指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宣揚做人治學要齊頭并進,不可偏廢。梅先生還提倡通識教育,而正是這樣的理念造就了清華大學“重通達,輕專精”的教學風尚。 在“青年的使命”章節,梅先生抒發了自己對于青年求學與成長的看法觀點,寄予學生為人處世切忌偷懶取巧,虛浮作偽,而要從通識教育出發,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心性所向,持志堅定,以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為志向,不茍且于眼前利益而隨波逐流。梅先生還撰文大力提倡體育鍛煉,希望青年學子通過團隊運動健全體魄,培養精氣,激發協作精神,養育盡己所能,勝不驕敗亦不餒的優良品性。 “校長的態度”則收錄了梅先生的幾篇演說詞和日記。梅先生擔任清華校長期間,正是國事蜩螗、風雨飄搖之際。梅先生結合時局,號召師生致力學術,各盡其職,造就人才,竭力救國。七七事變之后,清華師生流離西南,后暫避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于1938年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資匱乏,強敵環伺,梅先生仍然堅持每年撰文記述學校概況,也就是“清華之為清華”章節收錄的系列文章。 文中詳細描述了清華大學在烽火連天的局勢下躬耕教育、培養人才的詳細狀況。梅貽琦先生為人溫文爾雅,平易近人,行文簡潔曉暢,邏輯連貫。相信讀者能從這本文集中讀出梅先生心中的“大學的意義”,體會梅先生“為政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的赤子之心。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物質條件十分豐厚的當下,公眾對書籍閱讀的渴望已不再那么強烈。世俗功利、社會浮躁,讓人們難以靜守活著的靈魂。大學老師作為象牙塔里的“引路人”,能否繼續擁有書籍閱讀的進步力量,能否保持閱讀價值的堅守,就顯得尤其迫切與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