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末期,仿佛一切都進了死胡同,不管怎么做,總是力不從心無能為力!這也許就是帝國的無奈吧!楊鶴對流寇招撫政策的破產,宣告了流寇與政府之間徹底決裂!楊鶴之后,楊嗣昌繼承父志,坐鎮西北,領兵蕩寇,和他的父親一樣,這也是一個死局,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悲??!戰略家楊嗣昌履歷楊嗣昌生于萬歷十六年(公元1588年),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18歲的楊嗣昌高中舉人,從此進入仕途! 魏忠賢時期,楊嗣昌父子隱居,憂國憂民的之下,寫了一本書,叫《地官集》,崇禎皇帝正是看了這本書,認為楊嗣昌是個人才,決意重新起用楊家父子! 楊鶴招撫流寇失敗,下獄論罪,楊嗣昌救父心切,請求辭職以代父罪,皇帝不允,于是免了楊鶴死罪!足見對楊嗣昌的重視! 后來兵部尚書張鳳翼因滿清入塞而畏罪自殺,楊嗣昌升任兵部尚書,開始施展他的抱負! 楊嗣昌的戰略楊嗣昌任職兵部尚書,針對目前的國內局勢,已經有了自己的謀劃!他對國家局勢的分析絲絲入扣,制定了詳細的戰略! 一,攘外必先安內 這個很好理解,遼東局勢的不斷惡化,使得帝國力不從心,而遼東局勢并非一日可解。而流寇之亂在腹心: 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干 因此政府應該與滿清暫時議和,從而騰出手剿滅流寇,而后專心解決遼東! 二,足食而后足兵 三,保民方能蕩寇 充足的糧餉,充足的兵力才是剿匪的根本,同時為防止再有良民加入流寇,建議保民,以善政治理民眾,幫他們度過災年!老百姓有飯吃自然不會造反了! 做好以上三部,就可以著手剿匪事宜了!楊嗣昌的剿匪戰略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所謂四正,即陜西,河南,湖廣,鳳陽四個主戰場!此四地以圍剿為主,防御為輔! 六隅即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這六個地方則以防御為主,防止流寇四處亂竄! 從軍事角度來講,這個戰略是非常正確的,對流寇圍追堵截,事實也證明這個戰略是正確的,這個戰略差點剿滅了流寇,至于沒有徹底剿滅流寇,那就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戰略沒有得到充分的執行 楊嗣昌保舉熊文燦為五省總理,然而在施行過程中,熊文燦又開始招撫流寇,輕信張獻忠的假投降,致使流寇愈演愈烈!
至于與滿清的議和,更是遭到了言官噴子們的一致反對! 隨后流寇攻克襄陽,殺襄陽王,楊嗣昌悲憤交加,最終重病身亡!
楊嗣昌能力如何楊嗣昌以敏銳的判斷力分析形勢,制定高明的戰略,可見楊嗣昌的戰略眼光之獨到,然而在執行的時候,相互之間不好配合,楊嗣昌又不善于為人處世且又剛愎自用,導致他在剿匪路上疲于奔命!
事實上這也并非楊嗣昌個人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清楚,剿匪只是另一個死局罷了,根本沒法剿,因為大家都知道沒錢! 注定要破產的戰略為什么說這個宏大的戰略注定會破產呢,根本原因在于朝廷沒錢!大家心里都清楚! 所以我們來看楊嗣昌這個戰略,他只是畫了個圈,防止流寇流竄到其他地方!把流寇關在這個圈里,官軍怎么消滅他們?要知道流寇也好,官軍也好,此時的他們都是為了混口飯吃,不愿意拼命,所以一個瞎跑找吃的,一個吃飽了撐得跟在后邊瞎轉悠! 在執行過程中,楊嗣昌始終盯著幾條大魚,希望殺幾個大流寇擴充政績而已,因為流寇是沒法徹底剿滅的! 這也是大明帝國的悲劇,沒錢誰會為你拼命呢?很多事情其實不是缺人才,而是沒錢導致沒人替你執行罷了! 總結語:楊嗣昌確實是一個人才,他的戰略確實很不錯,然而根源在于朝廷沒錢,因此,這個戰略從一開始就是個注定失敗的戰略,大明的死局就在于財政枯竭!這也就是大明的無奈,大明的無奈,導致眾多好的政策得不到實施,有中興之志的皇帝也無從施展他的抱負,大臣們則是跟著皇帝搖旗吶喊瞎折騰,陪皇帝玩過家家!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不管是對流寇,還是解決遼東問題,誰參與這個死局,都不會有好的下場!參考資料: 《明季北略》 《明史》 《明朝那些事兒》 |
|
來自: 光輝rlbr1vjwmb > 《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