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商朝的事跡,史料記載可靠的,首推《史記 殷本紀》。西漢早年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0年)生活的時代,距離商王朝滅亡(約前1046年)已經有900多年,所以當時太史公主要是依靠文獻資料寫出的殷商史。 在早于《史記》的戰國史書《竹書紀年》里,商朝被稱為商,而《史記》則稱為殷。商朝到底是叫做殷還是商,歷來存在爭議。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不止一次出現了“大邑商”三個字,卻沒有發現”殷“字的存在。 “殷商”二字雖未見于甲骨文,卻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屢見。 《詩經 大雅 大明》曰:“摯仲氏任,自彼殷商。。。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詩經 大雅 蕩》里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的句子,重復七次。 摯仲氏任,就是太任,殷商時期西伯侯季歷之妻,周文王姬昌之母。文王姬昌,就是滅商成功的武王姬發之父。 由此,我們大約可以看出,這個”殷商“,或許是周人和其他邦國對于商國的稱呼。 商亡于帝辛,也就是商王受,后世稱為商紂王。 商興起于湯,商湯自稱為武王。除《史記》外,在《詩經 長發》中也有同樣的說法。
據《國語 周語下》曰:“玄王勤商,十四世而興。”太史公也說,從商人的先祖契(玄王)到商湯,一共有十四代君主,他們分別是: 第一世:契 第二世:昭明 第三世:相土 第四世:昌若 第五世:曹圉 第六世:冥 第七世:振 第八世:微 第九世:報丁 第十世:報乙 第十一世:報丙 第十二世:主壬 第十三世:主癸 第十四世:天乙(湯) 1917年,王國維寫了兩篇論文,名為《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排出了一個殷商的世系,證明《史記》中所記載的殷商先公,除個別有誤外,基本是可信的。 《史記 殷本紀》真的沒錯嗎?近年來考釋出的甲骨文卜辭似乎顛覆了這一說法。 在殷墟出土的一片甲骨上,記載了商王在”甲戌日祭祀上甲,乙亥日祭祀匚乙,丙子日祭祀匚丙,口口日祭祀匚丁,壬午日祭祀示壬,癸未日祭祀示癸“的事。
我們可以看出,甲戌日祭祀名為上甲的祖先,乙亥日祭祀名為匚乙的祖先,丙子日祭祀名為匚丙的祖先,則遺失的兩個字口口,當為丁丑。也就是丁丑日祭祀名為匚丁的祖先。 這里的匚乙,就是《史記》中的報乙。匚,是一種祭祀的名字,匚乙的意思和祖乙類似,祖乙,甲骨文中做且乙。 這里的示壬,就是《史記》中的主壬,也是一種祭祀的名字。 《禮記·祭法》記載:'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 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 《禮記》說的”考,王考,皇考,顯考,祖考“,在殷商時代則是”祖,匚,示,太“等詞。所以才有太甲,太戊,匚乙,匚丙,示壬,示癸等稱號。 到了漢時代,已經無人知道這種叫法,司馬遷于是誤讀為報乙,主癸。 我們從上述甲骨卜辭可以看到: 殷中后期的商王,祭祀的順序是上甲,匚乙,匚丙,匚丁,示壬,示癸。 這里隱藏著幾個秘密。 第一:司馬遷說報丁是微的兒子,報乙是報丁的兒子是不對的。 事實上,根據甲骨文刻寫的順序而言,匚乙才是上甲微的兒子,匚丙才是匚丁的父親,匚丁是上甲的曾孫。
上甲就是微。是先商時期著名的商代先公。
所謂”商人報焉“,其實是”商人匚焉“,也就是商人祭祀他的意思。 第二:根據十天干而言,甲、乙、丙、丁之后,是戊、己、庚、辛,然后才是壬,癸。商王的現在出生日不可能按照十天干自然排序,死亡之日也不可能按照十天干自然排序,所以,這里的商代先公名都是祭名,也就是后世所說的皇帝死后追贈的謚號。 但到了商朝建立以后,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小甲這些祭名,則很有可能是商王的忌日,也就是以死亡日為名的,魏延不好解釋的是帝辛,史料記載他死于甲子日,卻被后世稱為帝辛而不是帝甲。 第三:這套祭祀法,是商王朝后期才建立和完善的,從甲骨文卜辭來看,上甲(名微)乃商代先公第一個以日為名的人,也就是說,上甲微是商湯最為重視的先祖。這一點,從甲骨文眾多以上甲開始的合祭先公先王卜辭可以看出來。
類似的卜辭有六七十條之多。 下面這條卜辭極為重要,它說的是某位商王在乙未這一天用酒和其他祭品祭祀十位祖先的事。這里不但排列了十位祖先的先后次序,還寫明了祭品的數量,讓我們對當時商王重視先王的程度有了直接的認識。文曰: 乙未日用酒和其他物祭祀,上甲十,匚乙三,匚丙三,匚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大丁十,大甲十,大庚七,小甲三,。。。。。三,且乙。。。。
前面的從上甲到示癸,我們已經搞懂了。從祭品的數量來看,上甲是大乙之前的商六世先公中最被重視的一位,所以凡合祭均從上甲開始。上甲祭品數量和商朝開國之君大乙(商湯)一樣,都是十件。而匚乙示壬等人只有三件。 按照這片甲骨的記載,商朝建立之后,商王世系是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小甲,口口,口口,祖乙。那么《史記》中是怎么寫的呢? 司馬遷寫到,湯死后,太子太丁沒有繼位就死了,于是傳位給太丁之弟外丙,外丙死后傳給中壬。中壬死后傳給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繼位后不明,被伊尹流放桐宮。后被伊尹稱之為太宗。太宗死后,子沃丁立,沃丁死后,弟太庚立。太庚死后,子小甲立。
大家請看,從上面這件甲骨文卜辭可以看出,商代祭祀先王的時候,排名第一的是大乙,也就是天乙湯(商湯),第二是大丁,第三是大甲,并沒有外丙和中壬。第四是大庚,然后是小甲。。。最后是祖乙。
我們可以看出,商王祭祀自己的先王,名字分別是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并非司馬遷說的天乙,太甲,太庚。 這樣看來,大乙之子大丁,也就是《史記》所說的商湯太子太丁,應該是繼承了王位的。而大丁之弟外丙和中壬,是否曾經為王則要打個問號。 太甲死后,沃丁是否曾經在位也要打個很大的問號。 文章到此,我們基本搞清楚了商朝建立之前的六世和建立之后的八世的真實情況。 在商王祭祀的時候,太古老的祖先祭祀時并不太重視,直系先祖則是從上甲微開始的。 上甲,匚乙,匚丙,匚丁,示壬,示癸,大乙一脈相傳,是商湯(大乙)的直系血脈。 商湯之后,則是大丁,大甲,大庚,小甲。。。乃至祖乙,包括甲骨文遺失的那兩位,一共七世,也是很清楚的。 從上甲到祖乙,一共十四世,這就是先商和早商時期完整的商王世系了。 上甲微是誰?后世商王為何那么重視他?下一篇文章為您揭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