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貼吧看到的在家躺尸三年的年輕人。在家躺尸三年,和床綁在了一起,外出沒有超過方圓五百米,只去樓下的超市和小店補充食物。 三年間,他沒有工作,0社交,租住在八平方的房間,吃了一山的零食和泡面,喝了三四噸可樂,唯一作伴的就是一臺手機,大型連續(xù)劇都看完了一百多部。 而支撐他躺尸生活的是,積蓄,花唄,網(wǎng)貸,各行的信用卡.... 一時之間,炸出來的躺尸族還蠻多的,有的躺尸兩年,從280斤減到180 ,欲望喪失,體會不到喜怒哀樂。 還有些人稍微好點,雖然躺尸,但一天300塊的收入,100塊錢住賓館 ,100錢抽煙吃檳榔上網(wǎng),100元吃飯 。 有的人躺尸2年,欠了5萬,帶著女朋友,準備出去工作上班了。 想起了,KnowYourself發(fā)了一篇文章專門分析北上廣深獨有的“蹲族”現(xiàn)象。 “這群人學歷高、無業(yè)、既不熱血也不奮斗,他們在一線城市里租房混日子,回不去家也留不下來,終日無所事事。” “蹲族”,是這一時代的產(chǎn)物,他們充分驗證了那句“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好舒服”。 02 我想,如果是哪個狼性996企業(yè)的人,看到以上的「躺尸蹲族」一定會輕飄飄地來一句,他們簡直是在浪費生命。 但我看到的時候只會覺得他們是真的勇敢,也真的朋克。 說起來,我也算是“蹲族”,超過一年沒上班了,中間有試著去上班過,但不到一天時間就會火速逃跑,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呆在出租屋里面,天亮睡覺,天黑起床,最長時間可以半個月都不出門。 唯一和他們的區(qū)別是,大部分蹲在家里的時間,我都在琢磨著如何賺錢,也沒有放棄過賺錢,更舍不得放棄社交,把自己變成真正意義上的邊緣人士。 蹲了一年時間,檢討過,反省過,但更多的時候,我只感覺爽到飛起,不用和早晚高峰作斗爭,不用看見討厭的領導和同事,每天活得超級peace。 但我真正討厭的是工作,逃避的是生活嗎? 其實不是,反而我在家更熱愛工作了,我討厭的僅僅是上班這件事,就像圓桌派里說的那樣,我們只是討厭組織下的環(huán)境和時間表,那感覺猶如困獸。 03 當然我們這樣的蹲族立足社會之下,無論如何都是討嫌的。 會被指責不努力,不奮斗,人生白活,我蹲了一年,也有不少熱心的朋友和前同事前來介紹工作,每次的理由都逃不開:“你再這么下去就廢掉了,你應該回歸到主流社會當中。” 有時候,我們的選擇不是一種生活方式,更多的時候像是一種違背和抵抗,你只要不奮斗,就成了正常人眼中的怪物和廢物,所以注定被遺忘被邊緣化。 沒辦法,誰叫「奮斗一生」的觀念正在我們這屆年輕人當中大行其道。如果誰不遵守的話,誰就不配為21世紀的年輕人,注定只在出租屋中茍活。 前段時間上熱搜的「清華學霸」作息表,他們的一天,幾乎沒有娛樂生活。 凌晨一點睡覺,每天清晨6點起床,洗漱吃早飯40分鐘,6點40便開始了一天有計劃的學習,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對此,官方出來正言:這樣學習,想不當學霸都難。 還有的直接說,「比你優(yōu)秀的人,還比你努力」?jié)撆_詞就是:「你還有什么碧蓮不奮斗?」 這事兒剛剛過去不久,很多大學就開始紛紛模仿起來。 覺得既然學生無法自律,那就索性強行規(guī)定一下:不能睡懶覺,九點之后宿舍床上不可以有人。 大學本來是自由包容的地方,如今也被層層包裹起來,變成狼性大學。 直接點說,他們在本該天真浪漫,風花雪月的年紀,被迫選擇天天奮斗,早睡早起。 恕我直言,當下社會何故對我等這屆年輕人如此無情? 小升初,我恍惚記得家里人說,考上重點日子就輕松了。 初升高:考上重點,等于半個叫踏入大學門檻。 高升大:高考完上大學就真的輕松了,到時候隨意玩耍。 然后進入大學之后咧? 還是要天天早睡早起,努力奮斗,對標清華學霸。 有人肯定會說,今天少睡點,辛苦點,工作之后就可以輕松了呀! 不好意思,這時候馬云會出來告訴你996工作是我輩修出來的福報。 劉強東會告訴你,不奮斗就不配成為我的兄弟。 猝死在工位上的年輕人,會告訴你:終其一生奮斗,才是死得其所。 以上,就是21世紀年輕人的一生。 這樣算算,我們這屆年輕人是真的很慘,一輩子的快樂自由時光僅僅只停留在幼兒園(也許還未必),距離快樂始終遙遠。 等到你好不容易看破,人生也可以選擇不奮斗的時候,還會有人拎著耳朵告訴你:不努力、不奮斗的人生,就是廢物。 04 不是我討厭不贊同努力,而是我討厭這個氛圍之下對年輕人催生出來的緊迫、焦慮感。 明明還是個孩子,就被迫馬上學會叢林法則; 明明一輩子沒睡過什么好覺,還被指責不夠努力; 明明選擇了令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還是被指責成浪費生命的廢物。 想想「蹲族」,他們又是什么大奸大惡之徒呢?就要被拿著放大鏡觀察,因為選擇放棄奮斗,被認定是否是心理出現(xiàn)了問題。 我想,我們這個時代是不是過于鼓吹“努力”了,以至于每個人都像上緊了發(fā)條一般,好像不努力的人生就不值得過一樣。 明明有些人就是天性懶散、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卻被這個社會的價值觀逼得不得不上進,拼命去尋找值得自己奮斗一生的目標。 《圓桌派》陳丹青說:有些人天生就對這個世界不感興趣,卻無法選擇地被生了下來。他們看了看這個世界,發(fā)現(xiàn)沒什么可活的,于是選擇了離開。 ![]() 日本就有個真實的例子,56歲的男子,因為年少求學失利,找工作又屢屢碰壁,所以長期失業(yè)在家,而且就這么一待就待了30年。 在父母雙亡之后,被人發(fā)現(xiàn)餓死家中。 發(fā)現(xiàn)時尸體已經(jīng)腐爛,屋子里全是垃圾。 ![]() 很多人說這此人活該,但我只要一想到,在這個摩肩接踵的世界上有一群人正這樣格格不入地活著,就覺得悲哀。 這種悲劇,在日本不少,距離蔓延在我們當中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可如果說,這時候社會氛圍能夠少一點販賣焦慮,不過分吹捧努力,壓榨年輕人的存在,他們是不是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廢物,不配活在人世。 反而能夠積極面對生活,真正找尋自己生命除了奮斗以外的其他意義呢? 05 我不反對「蹲族」選擇逃避,賦閑在家的防御型生活方式。 而那些,高人一等,鼓吹努力奮斗販賣焦慮的人,也請閉嘴,沒有誰比誰高貴。 努力是人人夠一夠,都能達到的成就,而放手世俗的生活方式,卻需要勇氣。 過分的強調(diào)努力奮斗,販賣焦慮,只會適得其反,引發(fā)蹲族現(xiàn)象,導致悲劇發(fā)生。 請不要說什么:“掌握了xx技能,努力奮斗,趕超你月入千萬的同齡人。” ![]() 我只想問問你,做人為什么要趕超同齡人,我沒有興趣。 可不可以,只做自己? 蹲族現(xiàn)象之下,是因為許多人不再相信社會的穩(wěn)定性,也不相信依靠長期勤懇的努力便能獲得成功和階級的躍升。 雖然我們有權利選擇不去努力,去奮斗,但賺一份不給別人、父母添麻煩的體面錢還是必要的。 我身邊也有很多不上班的年輕人,除了像我這樣寫稿做自媒體,還有插畫師、攝影師、編劇、手工手藝人、糕點師,甚至沒事出去幫人跑腿遛狗的.... 當下社會,自由選擇職業(yè),為自己打工,不被餓死的選擇其實很多,躺尸在床上等死,背負巨債才是對「努力怪們」的最大的支持。 蹲族最大的問題就是,混淆了“上班”和“工作”的概念。 那些整天嚷嚷著不想上班的人,可能只是不想上班,而非不想工作。工作有很強的驅(qū)動力。陳丹青說,他也不喜歡上班,卻可以像蟲子一樣醒來就工作,一直到深夜。 簡單來說,上班是為別人做事,而工作是為自己。 你可以不必奮斗和努力,但一定要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物體面活下去。 不管愿意與否,人間我們到底還是來了一趟,既然來了,不妨走出出租屋去,看看太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