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楷書發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的楷書大家,可謂是群星璀璨、各領風騷。除了“初唐四家”和“顏柳”幾位“重量級大咖之外,還有這么一位特殊的人,以小楷獨步于世。他筆下的小楷作品,被譽為“最美小楷”。這個人就是鐘紹京。 很多人都認識鐘紹京,他不僅是史書上有平定“韋后之亂”之功的“江南第一宰相”,還是楷書開山祖師爺鐘繇的第17代世孫。鐘繇是楷書的創立者,而鐘紹京繼承了家學淵源,也在唐代為楷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書法發展中把這兩個姓鐘的書法家分別稱作“大鐘”(鐘繇),“小鐘”(鐘紹京)。 鐘紹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 “小鐘”同志雖然官居高位,但是一直保持著對書法的熱愛之情。鐘紹京對各種書體都很精通,尤其是小楷。他初學二王,又師從薛稷,習得虞、褚等人筆法精髓,所作小楷書字畫妍媚,遒勁有法,深得各路書壇英雄贊賞。著名的“楷書四家”中趙孟頫的“趙體”,就是師法鐘紹京小楷而來的。 讓鐘紹京小楷一舉冠上“最美小楷”之名的,就是《靈飛經》了。 《靈飛經》又名《六甲靈飛經》,是一卷道家經文。 有唐一代,原本“十分低調”的道教忽然一躍而上,居于佛教、儒教之上,成為一國之大教。這還要歸功于大唐一代的李姓皇室。我們知道,唐高祖李淵是個“胡人混血”,從隋王朝那里奪得了江山以后,擔心得不到當時的貴族和百姓的支持,左思右想之后,想到一條妙計——決定認道家的始祖老子(李耳)為祖先。反正大家都姓李。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接著跟大唐人民喊話:“老子(李耳)是我祖宗!” 將其尊稱為太上老君,并明確表示太上老君的地位在佛教的釋迦摩尼之上。自此,道教在唐代確立了至高無上的國教地位。 唐代近三百年的的統治中,道教基本上一直都得到大唐王朝的扶植與崇奉。各地道觀林立,道徒眾多,求仙學道之風遍及帝王貴族、平民百姓。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謄寫道經這種事也就自然成風了。而這時候,道家的重要經文《靈飛經》就火了。 《靈飛經》又分《上清瓊公靈飛六甲左右上符》、《上清瓊宮靈飛六甲箓》。主要闡述的是道家的存思之法。《漢武內傳》中就有關于這件經文的記載,說到道教以《靈飛經》請命延算、長生久視、驅策眾靈、役使鬼神等事。這本經書在中國歷史中的出場率還是很高的,元之前,此書可謂是“宮廷貴客”,許多皇帝都曾把它收藏于內廷。除了是唐皇室把它當珍寶供奉之外,宋徽宗和宋高宗也都曾是它的主人。這部經文長時間在宮廷之中,散發著其獨特的光彩。 “甲戌日平旦,黃書黃素宮玉女左靈飛一旬上符,沐浴入室,向太歲六拜,叩齒十二通,頓服一旬十符,祝如上法。畢,平坐閉目,思黃素玉女十真,同服黃錦帔、紫羅飛羽裙,頭并頹云三角髻,馀發散之至腰,手執神虎之符,乘九色之鳳、白鸞之車,飛行上清,晏景常陽,回真下降,入兆身中,兆便心念甲戌一旬玉女,諱字如上,十真玉女悉降兆形,乃叩齒六通,咽液六十過。畢,祝如前太玄之文。” ——《靈飛經》片段 流傳于世的鐘書《靈飛經》,卷末有“大洞三景弟子玉真長公主奉勅檢校寫”的落款,可見此卷不是隨便的經書抄寫,而是奉玉真公主之命所作。這位玉真公主又是何方神圣呢? 之前我們也說了,唐代道教的地位非常之高,是許多大唐人民的精神信仰。這一時期出現的女道士也很多,比較著名的像什么魚玄機、薛濤、李季蘭等,就連楊貴妃,還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女道士呢。 這些女道士里,身份最尊貴的,大概就是玉真公主了。 說到玉真公主,我們可能會想起來她跟李白、王維的一些花邊緋聞,這些故事早被各路英雄演繹得天花亂墜,剪不清、理還亂,我們就不在此多述。單是說說玉真公主與道教之間的緣分。 玉真公主 根據《新唐書諸帝公主》記載,玉真公主本名為李持盈,是唐睿宗李旦的第十個女兒,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睿宗李旦就對道教十分崇信,到了玄宗就更甚。玄宗這個人,政績和文藝本來都搞得不錯,就是對道教信仰得太深,據說還為此鬧出過一樁準備把自己閨女嫁給一個老道士的笑話來。玉真公主受身邊這些人的影響,也信奉道教,二十歲就為女冠,號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師,后來干脆直接出家做了道士。 當然,玉真公主入道,除了對道家文化感興趣之外,也和她的成長環境不無關系。玉真公主的童年,嗯,過得有點慘。她出生不久,她的親媽竇氏就被她的奶奶武則天整死了。當時的唐王朝正是宮廷斗爭最錯綜復雜、最血腥的時候,這樣一個政治環境下,玉真公主的每一天都過得如履薄冰。她只想趕快逃離宮廷的紛擾,這也是玉真公主從年少就對入道格外上心的原因。 這一點說起來有點像《紅樓夢》里惜春的感覺,“堪破三春景不長”,她說:“請入數百家之產,延十年之命”。入道,不僅是為了信仰,也是為了活著,安穩地活著。 如愿以償入道之后,玉真公主果然過得更好。公元712年前后,睿宗為兩個入道的女兒(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在長安、終南山、洛陽等地建立道觀。僅是玉真公主自個兒的就至少有三座道觀和一座別館,還占用了當年顯赫一時的太平公主的舊宅。宮殿的華麗程度,比皇宮那是絲毫的不差。除了生活品質有保障外,玉真公主也如愿得到善終,享年70歲。 玉真之仙人,時往太華峰。 清晨鳴天鼓,飆欻騰雙龍。 弄電不輟手,行云本無蹤。 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 ——李白《玉真仙人詞》 《楊貴妃秘史》中的玉真公主 道教給予了玉真公主安穩與自由,玉真公主也在為道教的興盛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鐘紹京受玉真公主之命,對道家經典《靈飛經》進行謄寫。此作無論從經書價值還是書法價值來看,都是非常貴重的。尤其是書法,作為唐小楷中罕見的精品,此作以其柔媚中見勁健、綺麗中含風骨驚艷了大唐,也影響了后世。 《靈飛經》的發現和流傳也是撲朔迷離?,F存鐘紹京所書《靈飛經》有幾種不同的刻本,流傳最廣的即渤海本、滋蕙堂本和四十三行墨跡本三個版本。除了四十三行為原帖墨跡外,因為刻工不同,所呈現出的書法面貌也不盡相同。渤海古樸、滋蕙堂豐潤、四十三行淡雅,各臻其妙。 啟功先生曾表示,任何精工制作的翻刻,也不能帶來原墨跡那種鮮活的驚艷感。那么讓世人所驚艷的四十三行原墨跡,到底去了哪里?其它刻本又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呢? 曾令無數人驚艷的四十三行墨跡之所以會變為殘本,是因為在明代發生了一些波折。 我們前面說過,《靈飛經》在唐宋時期一直是“宮廷里的貴客”,常被收藏在內廷。到了明代晚期的時候,社會動蕩之下,此帖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流入當時的大書法家董其昌之手。墨跡真品落入董其昌之手后,他曾經因為生活拮據將其抵押在海寧陳(陳瓛)家,并學著楊過小龍女與他心愛的《靈飛經》定下盟約:“十六年后再見了?!?/p> 董其昌揮揮手,不忍地走了。此后十六年,《靈飛經》一直在陳家,而著名的“渤海藏真本”也是這一時期在陳家刻成的。渤海本是諸版中備受好評的一個版本。雖說墨跡鮮活有墨跡鮮活的好,但是刻本卻能抹去其中一些牽絲映帶的習氣,因此相較原墨跡,渤海本更顯得清秀古樸。 《靈飛經》渤海本局部 然而,神奇的是,刻本竟然意外脫落了十二行。 更為戲劇化的是,十六年后,董其昌派兒子去陳家贖回自己心愛的《靈飛經》時,陳家卻暗中扣留了四十三行真跡。 當然,這個看起來不怎么體面的舉動,另一方面還是拯救了《靈飛經》——因為老董同志拿回《靈飛經》后,卻不知道怎么把它搞丟了。 真是讓人腦瓜疼。 到了清代,乾隆年間,曾恒祥又由渤海本翻刻了滋蕙堂本,與渤海藏真版相比,滋蕙堂本的字略顯豐肥,典雅優美,在清代中后期受到世人的熱烈追捧。 《靈飛經》滋蕙堂本局部 而四十三行原墨跡則在道光年間,輾轉流傳到翁同龢父親翁心存手中,之后就一直在翁家內部流傳,后傳入翁萬戈之手。后翁萬戈先生赴美國留學,為避戰火,將《靈飛經》與其家傳一同打包,遠渡重洋。先從天津運到上海,再從上海運到紐約,在1949年初到了美國。此后至今,《靈飛經》四十三行一直存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局部 《靈飛經》筆法細致精妙,筆筆到位。結合筆陣圖中:“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包c”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捌病比珀憯嘞蟆?“折”如百鈞弩發。 “豎”如萬歲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皺M折鉤”如勁弩筋節。我們那逐一簡述靈飛經筆畫的筆法。 1.橫 1.1長橫 長橫筆法: 如圖: 1)順勢逆鋒入筆、切鋒,略駐鋒調鋒行筆; 2)中鋒行筆,先漸行漸提,然后漸行漸按,長橫之中有“重一輕一重”的變化,略有弧度,有彈性,有內力,所以不可平滑; 3)輕提、輕按、略頓挫,回鋒平收。 參考字樣: 1.2仰橫 仰橫筆法: 如圖: 1)逆鋒切入、駐鋒、輕提; 2)行筆同時稍向上提; 3)提起收筆。 參考字樣: 1.3短橫 短橫筆法: 如圖: 1)逆鋒入筆、切鋒,略駐鋒調鋒行筆; 2)中鋒行筆,行筆間稍略提; 3)輕駐鋒,平收。 參考字樣: 1.4小橫 小橫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 2)行筆稍快,漸行漸按; 3)略駐鋒,平回。 參考字樣: 2.點 2.1側點 側點又稱切點。 側點筆法: 如圖: 1)自左上向右下側,筆鋒入紙后向右下漸加力下按,根據所寫點的方向、大小用力,并鋪毫; 2)筆毫鋪至適中位置時即轉,并略頓、挫用筆; 3)在頓挫用筆的同時,提筆折鋒回收鋒。向左上角收鋒時,需要平收、曲收還是圓收則要根據所寫點的要求變化,回筆藏鋒即可。 側點是寫好其他點的基礎,容易出現落筆不尖、形態過長、收筆臃腫的毛病。 參考字樣: 2.2垂點 因形如懸掛之露珠,如露垂下,故名垂點。略向左下斜。多用于部首的左邊。 垂點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先右下后左; 2)由輕到重向左下頓筆,略帶彎度; 3)最后回鋒收筆。回鋒的程度根據點的形態大小適度把握。 運筆力量:“輕——重——回鋒”。 參考字樣: 2.3左點 類似垂點,但弧勢正好相反,在不同的字中,可以向左偏、右偏或垂直。 提點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 2)自左向右下下按鋪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寫此字的筆勢要求而定; 3)略折筆、頓挫,駐鋒,隨即折鋒向右上提筆; 4)上提之同時收鋒。 參考字樣: 2.4挑點 挑點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 2)自左向右下切落; 3)略折筆、頓挫,駐鋒,隨即折鋒向加速右上挑出; 4)挑出部分長于起筆部分,上挑之同時收鋒。 挑點一般處在左下角位置,出鋒后與右旁首筆相呼應。 參考字樣: 2.5撇點 撇點筆法: 如圖: 1)順勢空逆入筆; 2)筆鋒入紙,自左上向右下,下按鋪毫,注意控制下按的角度、力度和大??; 3)頓筆、折鋒后向左下撇出; 4)在撇出之同時順勢提筆收鋒到筆尖,或接接下一筆。 撇點形態不宜過長,略呈弧勢。 參考字樣: 2.6豎點 豎點筆法: 如圖: 1)寫豎點如寫豎畫,順勢入筆; 2)橫向筆鋒入紙,自左向右下漸鋪毫,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書寫文字的字勢要求而定; 3)或折筆或頓挫或捻管同時下行,并在行下之同時提筆收鋒到筆尖; 4)折鋒上回。 參考字樣: 2.7長點 寫法同側點相似,將中間的行筆過程延長,呈一定的弧勢。在收筆的過程有所不同。 長點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自左向右下按鋪毫,漸行漸按,背圓腹平,下按的角度、大小幅度要按照寫此字的筆勢要求而定; 2)略駐鋒并略作向下停頓; 3)回鋒收筆。 參考字樣: 3.撇 3.1斜撇 斜撇筆法: 如圖: 1)欲下先上,或承上筆勢,順勢入筆,自左向右橫逆鋒下入筆; 2)略駐鋒,順勢輕提調鋒拉動筆鋒向左下行筆; 3)行筆時漸行漸加速,并適度提筆并略有弧度; 4)行至適當長度,漸提漸行,力送至筆鋒端,輕提出鋒。 參考字樣: 3.2豎撇 豎撇筆法: 如圖: 1)欲下先上,或承上筆勢,順勢入筆,自左向右橫逆鋒下入筆; 2)略駐鋒,順勢輕提調鋒拉動筆鋒向正下方行筆; 3)行筆至適當位置,向左方行筆,同時漸行漸加速,并適度提筆并有弧度; 4)行至適當長度,漸提漸行,力送至筆鋒端,輕提出鋒。 參考字樣: 3.3蘭葉撇 蘭葉撇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自上而下,輕按運筆; 2)行筆時漸行漸加速,略帶弧形向左下順勢運筆; 3)行至適當長度,力送至筆鋒; 4)輕提出鋒,順勢寫下一筆。 參考字樣: 3.4回鋒撇 回鋒撇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自上而下,輕按運筆; 2)行筆時漸行漸加速,略帶弧形向左下順勢運筆; 3)行至適當長度,力送至筆鋒; 4)駐筆、輕頓,折筆輕提,收筆。 參考字樣: 4.折 4.1橫折 橫折筆法: 如圖: 1)承上筆順勢入筆、略駐鋒、輕提行筆,行筆中適度提按至適當位置; 2)直接切鋒下按、折筆下行; 3)調至中鋒行筆; 4)邊行邊收筆回鋒。 參考字樣: 4.2豎折 豎折筆法: 如圖: 1)承上筆勢順入鋒,豎畫橫切入,駐鋒,捻管下拉調鋒至中鋒; 2)中鋒下行至適當位置; 3)提筆將豎向調整為橫向行筆方向; 4)自左向右方向中鋒行筆; 5)行筆至適當位置,輕提,接下一筆。 參考字樣: 4.3撇折 撇折筆法: 如圖: 1)承上筆,順勢入筆,下按切入,略駐鋒,調至中鋒; 2)向左下漸行漸提,緩緩將撇畫送至筆端; 3)將筆管稍向右傾,頓筆下切,駐鋒,調至中鋒; 4)上提出鋒。 撇折的整個筆法過程是“按一提一按一提”的內在節奏變化過程,顯示的筆法形態是“重一輕一重一輕”的外形節奏變化。 參考字樣: 4.4橫折撇 橫折撇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略按,略駐鋒;調至中鋒,行筆至適當位置; 2)駐筆、輕按后調整為中鋒; 3)行筆,注意行筆中的提按,力送到筆尖,漸行漸提,出鋒果斷流暢; 4)順勢出鋒,寫下一筆。 參考字樣: 4.5橫折折鉤 橫折折鉤筆法: 如圖: 1)寫橫畫豎入筆,逆時針捻管向右拉,調至中鋒; 2)行筆,略上提;然后下按頓筆; 3)駐鋒,然后調為中鋒; 4)順勢行筆,漸行漸提;略提鋒,順勢完成第二個折轉; 5)調轉筆鋒順勢而下,漸提漸行頓挫調鋒后,向左上提筆出鉤。 1)順勢入筆,略駐鋒,調至中鋒,行筆; 2)折按、駐鋒、調為中鋒; 3)行筆,漸行漸提; 4)按筆漸駐鋒,按,略行筆; 5)折按,調鋒行筆,漸行漸提,調鋒向左上提筆出鉤。 參考字樣: 5.豎 5.1垂露豎 垂露豎筆法: 如圖: 1)筆鋒順勢入紙,筆速不能過慢; 2)略駐筆,側鋒稍向下行,調至中鋒順勢下行; 3)行筆注意提按變化,至中下部,適當加力; 4)略頓、挫、駐鋒; 5)折鋒向上回鋒。 垂露豎要求垂直挺拔,中間略細,切記勿使線條粗細一致失去動感。 參考字樣: 5.2懸針豎 懸針豎筆法: 如圖: 1)欲下先上,承上筆筆勢,空逆; 2)豎畫橫落筆入紙,注意入紙下按切入的角度及筆畫大??; 3)稍駐筆,微提鋒側鋒稍向下拖拉,同時調至中鋒順勢下行; 4)注意下行過程中的提按變化,下行至該字所需要的長度; 5)邊下行邊輕運筆漸次提筆,筆鋒送到筆尖處時收筆。 懸針豎往往落筆后就快速寫尖狀,易歪斜且如“鼠尾”,切記先慢后快。 參考字樣: 5.3短豎 短豎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 2)橫勢切鋒入紙,駐鋒; 3)調至中鋒下行; 4)中鋒順勢下行過程,漸行漸提筆; 5)短豎底部稍駐筆、稍頓挫,折鋒,提起。 參考字樣: 6.捺 6.1斜捺 斜捺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輕按,略向上提; 2)折轉用筆取下行筆勢,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一折; 3)漸行漸按漸鋪毫,捺至適當長度,提筆、頓筆,同時折筆,調鋒,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二折; 4)平行,略向上提中行捺出,力送至筆尖,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三折,捺出后,空中回鋒。 參考字樣: 6.2弧捺 弧捺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按漸加力,向右行筆至適當位置,略帶弧度; 2)折轉用筆取下行筆勢,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一折; 3)漸行漸按漸鋪毫,捺至適當長度,提筆、頓筆,同時折筆,調鋒,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二折; 4)平行,略向上提中行捺出,力送至筆尖,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三折,捺出后,空中回鋒。 參考字樣: 6.3平捺 平捺筆法: 如圖: 1)承上筆勢逆鋒入筆,略折筆,駐鋒,要有定力; 2)略鋪毫,自左向右,行筆,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一折; 3)漸行漸按漸鋪毫,行筆有力,同時注意筆畫的粗細變化;行筆至適當長度提筆、頓筆,同時折筆即調鋒,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二折; 4)平行,略向上,提筆向右捺出,力送至筆尖,完成“一波三折”的第三折,捺出后,空中回鋒。 參考字樣: 7.鉤 7.1橫鉤 橫鉤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調峰行筆; 2)行筆中要有微微的弧度; 3)輕提然后下按、頓挫駐鋒,注意角度變化; 4)略提、順勢出鉤,注意鉤的角度。 參考字樣: 7.2豎勾 豎勾筆法: 如圖: 1)順勢豎畫橫入筆,注意入紙切入的角度變化,略駐筆,微提筆調至中鋒稍向下拉; 2)順勢下行,注意下行過程中控制筆畫粗細變化及長度; 3)輕提,向左頓挫、略回鋒上提,駐鋒,筆管右傾,壓住筆鋒; 4)向左平方向略提鋒出鉤,注意出鉤方向與整個筆畫協調。 參考字樣: 7.3 彎鉤 彎鉤筆法: 如圖: 1)順勢逆鋒入筆,豎畫切記樹直,要自上而下稍向左偏; 2)轉處圓潤自然,邊行筆邊轉筆調鋒; 3)調至中鋒鋪毫行筆,橫的部分要平穩,注意輕度的粗細變化; 4)鉤處頓挫后要回鋒,鉤的出鋒沿線走向應成基本垂直線。 參考字樣: 7.4臥鉤 臥鉤又稱心鉤。 心鉤筆法: 如圖: 1)承上筆順勢落筆; 2)向右下行筆,漸行漸按漸鋪毫,隨即順勢用轉腕或略捻管起弧度到右角微微翹起; 3)輕提,頓挫,回鋒,目的是調整筆鋒為下一步起鉤作好準備; 4)向左上角出鉤,角度約45度。 參考字樣: 7.5戈鉤 戈鉤筆法: 如圖: 1)承上筆順勢落筆; 2)向右下行筆,漸行漸按漸鋪毫,隨即順勢用轉腕或略捻管起弧度到右角微微翹起; 3)輕提,頓挫,回鋒,目的是調整筆鋒為下一步起鉤作好準備; 4)向左上角出鉤,角度約45度。 參考字樣: 7.6橫折鉤 橫折鉤筆法: 如圖: 1)順勢入筆,向右略提鋒行筆,同時漸行漸鋪毫; 2)順勢用轉腕或捻管向下行筆,注意調鋒; 3)調至中鋒向左略成弧度,同時根據筆畫控制弧度的大??; 4)調整筆鋒,頓挫后向左上出鉤。 參考字樣: 7.7橫折彎鉤 橫折彎鉤筆法: 橫折彎鉤的筆法由橫與戈鉤,或者橫與豎折鉤組成。請參見橫、戈鉤、豎折鉤的筆法。 參考字樣: 7.8豎折鉤 豎折鉤筆法: 如圖: 1)順勢逆鋒入筆,豎畫切記樹直,要自上而下稍向左偏; 2)轉處圓潤自然,邊行筆邊轉筆調鋒; 3)調至中鋒鋪毫行筆,橫的部分要平穩,注意輕度的粗細變化; 4)鉤處頓挫后要回鋒,鉤的出鋒沿線走向應成基本垂直線。 參考字樣: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晚唐草書神僧高閑”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布,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