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右點:右點是許多點的寫法的基礎,很多的點畫都是在右點的基礎上衍化的。右點有時與左點或其他點畫聯合使用,有時則是單獨使用,相對于其他點畫而言,右點的作用更為重要。
1、豎鉤:在毛筆書法中,鉤是比較難寫的一種筆畫,而且種類繁多。用處也很廣,寫不好又不影響整個字,所以我們應重視鉤畫的學習。要想寫好鉤,就必須寫好豎,豎筆筆法不過關,直接影響豎鉤的書寫。

2、弧彎鉤:弧度鉤與豎鉤的區別是弧彎鉤的豎筆要有個弧度,弧度的大小因字而異,也因為有了豎的弧度,豎彎鉤和豎鉤的寫法有很大的不同。
寫法:露鋒起筆,起筆要輕,不可太尖,但應有個“切角”,然后行筆向下,略呈彎勢,在向下行筆時慢慢加重加粗,行筆到位后向左方平挑出鋒。

3、斜鉤(也稱為“戈鉤”):斜鉤是較難掌握的鉤法,一是因為它行筆較長,要求手、腕、肘平穩,不得隨意晃動;二是弧度適當,預設起筆和駐筆的合適位置;三是寫出來還要精嚴遒勁,沉雄秀雅。
寫法:以寫右點的筆法起筆,然后向中鋒向右下方行筆,要平穩干凈。到位后側鋒向右上方挑筆出鋒,要求內圓外方,鉤身不可過重。

4、仰鉤(又稱“心鉤”)臥鉤):仰鉤一般都用在“心”字的第二筆,仰鉤不可以寫得太長太直,仰鉤貴臥。
寫法:起筆時露鋒輕入,在行筆中慢慢加重,向右下方中鋒行筆,走一個彎勢。行筆到位后,筆鋒不動,向左上方挑鋒出筆,不可露出飛白。筆畫呈環抱之勢。

5、橫鉤:橫筆不可粗重,更不可橫筆越寫越粗,頓筆后出鋒務必短小精悍,一定要注意鉤筆的角度和指向。
寫法:起筆稍輕,行筆略微抗肩向上。到達位置后,向上抬筆,然后向右下方頓筆,再向下方出鋒收筆。要求不可出現虛尖,也不可沒有鋒尖。

6、橫斜鉤:橫斜鉤難度較大,角度極難掌握,是較為難寫的一筆。要注意的是鉤身不可過彎,也不可過直,把握它的行筆角度和力度是整個筆畫的關鍵。整個筆畫必須中鋒行筆。此筆多用于“風”、“鳳”、“氣”等字。
寫法:雖然起筆是橫筆,但筆法不完全和橫筆相同,注意向上行筆抗肩。至轉彎處先要輕抬筆向上,然后在橫畫的上方頓筆,再向下行筆。再向下行筆的這一階段,筆畫達到最細,且要圓潤,保持筆畫平穩。到鉤挑處,順鋒向上,鉤身不可太長,要求內圓外方。

7、橫折彎鉤:難度較大的鉤畫之一,要求書寫既要圓潤,還要遒勁,彎角不能太死,也不可過于軟弱。多用于“九”、“幾”、“吃”等字。
寫法:起筆應是以方筆露鋒入筆,抗肩,轉折處上提筆鋒,然后頓筆,再向左下方行筆,行筆中應使其筆畫漸細。在第二個轉折處,筆畫達到最細,然后是橫筆的行走。在第三個轉折處向上挑鉤出鋒,要求是直上,不可偏側,挑鉤的筆法是內圓外方。

8、豎彎鉤:豎彎鉤的筆法與橫折彎勾的筆法基本相同,要注意的是,豎彎鉤在有些字中豎筆較粗,在有些字中豎筆較細。拐彎圓潤自然,尾部挑鉤要內圓外方,勿長。
寫法:以豎筆的方法起筆,中鋒下行,但應越來越細,行至拐彎處,拐向橫筆,越寫越粗,到挑鉤時直挑向上,內圓外方。

9、左耳鉤與右耳鉤:
左耳鉤:在字的左邊,因為體積很小,又需一筆完成,既要小巧靈活,又要柔美有力,所以要注意它的角度和筆法以及它在字體中所處的位置。
寫法:露鋒輕起筆,急速向上,到拐彎處提鋒,在橫畫的上方頓筆。然后向左寫成小撇,撇筆到達位置后,筆鋒不能抬起,連續向右下方行筆,稍有弧度,筆畫漸漸加粗,向左上方引毫出鋒。筆鋒要小而銳。

右耳鉤:在字的右邊,體積比左耳旁稍大。
寫法:同左耳旁。

10、橫折折撇和橫折折折鉤:
橫折折撇寫法:起筆寫橫時,露鋒下筆,橫筆到位后,提筆略頓,筆折向左下方寫短撇,短撇勿太長。然后在短撇收筆處的右方寫長撇,此撇要求有個弧度,筆鋒指向與短撇不同。

橫折折折鉤:起筆寫法同橫折折撇。只是最后是斜豎鉤。
策本義是馬鞭,這里其引伸義策應之意。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地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筆鋒觸紙向右壓再轉右上斜畫而慢慢收起,要點是需輕抬而進。
注意策是短筆,雖豐滿而不要臃腫。
1、提畫:注意起筆頓筆時的筆法要領和行筆的速度。另外,收筆后筆鋒的指向與下一筆的筆畫呼應關系也是該筆的關鍵。
寫法:起筆稍頓,但不可用力太大,向下方頓筆后,再向右上方行筆,并要快速提筆收鋒。(所有圖片,均可點擊放大!)

2、豎提:豎和提畫的組合。
寫法:按照豎筆的筆法露鋒起筆向下,轉折處輕頓筆毫,然后提筆右上,出鋒。一般情況下,提筆不可短,豎筆不可粗。

3、撇提:撇和提的組合。注意轉折處的筆法和提畫的方向,其次就是它的整體關系大小。
寫法:起筆用撇法,不露鋒,下筆稍重。拐彎時筆速放慢,進行使轉,此時不可使筆鋒離開紙面,轉彎后抬筆向右上方行筆,慢慢抬筆出鋒。
如篦之掠發,狀似燕掠檐下。謂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雖然行筆漸漸加速,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
向左下的筆畫,必須快而準,取之中的險勁為要節,出鋒需乾凈俐落,利而不墬.
應“法在澀而動,意欲暢而婉。”
1、長撇:在書寫中用處很廣,它的特點是弧度稍大,筆畫不可過粗。因筆畫較長,于是長撇便出現了很明顯的筆法特征:頭、頸、肚、尾。
寫法:以側鋒起筆,但下筆不可太重,在向左下方行筆時輕抬筆毫,這是為了寫出頸部;然后按筆加重寫出腹部。收筆時緩慢抬筆出鋒,不可甩出,不可出現飛白或虛尖。

2、豎撇:豎撇與長撇筆法大致相同,只是在行筆的方向上稍有區別。豎撇要注意的是先豎后撇,在一些字中的使用是相對固定的。
寫法:起筆與長撇相同,只是不是向左,而是向下,初看上去像是在寫豎畫。行筆到位后,急轉向左,一般情況下,出鋒不是很長。

3、尖頭撇(蘭葉撇):所謂尖頭撇,是兩頭細中間粗,形如蘭花的葉子,又稱蘭葉撇。
寫法:下筆露鋒入,雖然起筆不是非常尖銳,但是要求下筆的切面不是很大。往下的行筆與長撇類似,只是整個筆畫呈現兩頭細中間粗。
寫法:落筆向右,根據撇筆的使用大小,確定力量的大小,然后向左下方行筆。收筆時雖然速度不能慢,但也不可以一筆撇出,歐楷的撇不應不虛尖。從整體看,各種各樣的撇基本上都是側鋒行筆。(所有圖片,均可點擊放大!)

這里有兩層意思:
其一指磔畫在字體結構中的作用而言,磔本義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犧牲,含解體張裂之意。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波磔而來,而隸書的波磔正是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體向外開放。所以隸書又叫分書,楷書中的捺也起到這個作用。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體開展舒暢、開放。
其二是說這一筆直要寫得剛勁、利剎、有氣勢。磔本義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畫即取刀劈之意。寫時要逆鋒輕落,右出后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要沉著有力,一波三折,勢態自然。
向左下之筆畫,徐徐而有勁,收尾時下壓再向右橫畫而慢慢收起。
唐太宗李世民《筆法訣》稱:“磔須戰筆外發,得意徐乃出之。”“貴三折而遺毫。”寫時虛勢向左逆鋒落筆,著紙折鋒翻筆,有控制地盡力鋪毫下行,等到長度合適時捺出。
1、長捺:捺畫的筆法難度相對其它筆畫難度要相對大一些,特別是捺腳處,筆法要起更需準確和嚴格。
寫法:捺筆起筆分藏鋒起筆和露鋒起筆兩種,藏鋒起筆如蠶頭燕尾,然后向右下方行筆;行筆時慢慢地加重,行至波腳,稍頓提筆(伴隨一定程度的捻動筆管)向右上方緩慢出鋒。不可出現虛尖。露鋒起筆的長捺,尖鋒起筆入紙,其余和藏鋒寫法的相同。

2、平捺:與正捺筆法同,只是平捺走的是平勢。寫好這一筆是全字的關建,特別準確把握他的角度和長短,平捺雖然角度比較平,只是比長捺的角度小而已,絕對不能將平捺寫的和橫畫一樣呈水平狀。
寫法:平捺基本是藏鋒起筆,和長捺的寫法相同,只是需要注意角度的不同。

3、反捺:反捺是正捺的變寫,有時我們將本來是寫正捺的筆畫寫成反捺,是為了遵循“一字不能有兩捺”的原則。而且,反捺作為一種筆法,只要運用得當,便會給整個字增加許多色彩,可以收得良好的效果。
寫法:露鋒起筆,然后向右下方行筆,到位后頓筆收鋒。

捺畫也是斜方向的筆畫,所以在具體的運用中要仔細注意觀察角度。
以上為永字八法,勢中國書法筆畫的根基,由練熟此八劃后,即可延伸多樣筆畫,并各得其精神氣度。
中國書法藝術,修身養性,傳承千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書法造型雖形態紛繁,莫不以「點」為基始。由「點」引伸則橫、豎、撇、捺各種筆畫應運而生,得氣象萬千。「永字八法」流傳至今已二千余年,成為習書者的學習寶典。
「永字八法」,教學獨特,方法簡便,強調從書寫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養扎實的書法基本功底。同時以基本筆畫「右側點」為筆法之基,依照筆畫進階順序:點→橫→豎→撇→捺→勾→挑→折,循序漸進,詳實分析用筆、行筆、力道、勁道及用墨等心法。讓初學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筆特質,靈活駕馭毛筆,在短時間內熟識永字八法的基本運筆方法,再配合十種基本字體結構的分析,了解字型組合間架要領,觸類旁通,逐漸契入書學的無窮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