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晚報》 2019-10-27 00:00 劉華 文/攝 舊時的拙政園入口在中園遠香堂黃石山后,所以原來進園是“開門見山”。偌大的黃石假山橫堵在豪宅的進出門口,仰頭看山奇峰異巒直逼而來,山上樹木遮天蔽日,樹根好似游龍與山石糾纏一體,這場景成了這江南名園入門的一道奇觀。登上山去,鳥語花香,四處的山石中彌漫著一股青草苔蘚的氣味,青苔把黃石的假山染成紅綠相間,濕潤中透出色澤豐富的層次,而石紋有如毛筆勾勒皴出一般,古拙蒼勁。相比耦園黃石假山的渾厚巍峨,拙政園此山的疊造把山川的奇峰絕壁再現得淋漓盡致,人游其中會忘了這是人工所造,但園林疊石顯然非自然山巒的形態復制,用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話說是“妙在是與不是之間”。筑山如同繪畫,取法自然,高于自然。 園門就正對著大山的洞口,入洞能從前山穿過到后山。前山洞口其上很窄,進去必要低頭彎身,后山的洞口腳下斜橫著一塊條石,似乎有意給人不便,游者進出洞口必小心跨過。設計如此心思,或許是一種提醒:園林不是慫恿居者生活的享樂與放縱,是告誡人需時時思考與覺悟。 山下以觀賞,山頂以游玩,此山山道寬而四通八達。靠枇杷園云墻的登山步級用黃石和青磚砌成,尤為氣派。此道至中段,只見一株一百七十年風揚古樹盤根錯節,隆起的根瘤如一個個彌勒佛的大肚,蒼老的樹干徑寬需兩人圍抱,樹心已空,可納數人。古樹靠著山旁讓山道幽深又更添古意。寬闊的山頂連著寬闊的山道,給人一種山川游走的暢快。到達山頂有一坪又是很寬,就好似整個山頭都被削去,山坪中間有一小的石桌,是用四塊湖石托著一塊正方形的石板,這桌是用來觀賞,周邊沒有墩凳,它的小使得山頂看起來十分空曠,而石桌賞之又有點兒孤獨。每逢秋季,山上大樹的葉子洛黃或赭紅,洋洋灑灑、星星點點地飄落滿山,小石桌托著秋葉的美是自不待言。當寒風吹下了樹枝上全部的殘葉,冬日的陽光將老樹枝干的影子投射在明亮的山頂,那又是另一種溫暖,另一種感人的美了。而黃石疊山下的水池很窄,寬不過數米,遠香堂前的冰裂紋鋪地卻非常粗獷大塊,這樣讓冰裂紋的石與假山的石渾然一體,于是山的氣勢被悄然地烘托、渲染,古人造園不但借景而且借勢、借情、借趣……只要能美,無不可借,一個借字端的是妙而不露手段。 進門觀山,不單是讓人賞,讓人游,并且是讓人頓時入靜入禪。大山隔開了山外紛繁的世界,人需拋開山外的一切,不管是生活的喜悅或者煩惱與憂傷,使心靈在山中得到瞬時暫且的寧靜。大山不單是給人寧靜,還給人以歸宿,我原本自山中而來,也歸去山中。大山又不單給人歸宿,而且使人思考:山的寬厚,山的包容,山的氣勢,山的天長地久……不過朱門里的園林藏著一座大山,看似歸隱,實則又透著奢華,一種低調的奢華。拙政園的黃石大山非一般富貴人家所能擁有,更不用說平常人家。倘若是百姓庶民門前造山,不管是里外,簡直就是匪夷所思,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則古代愚公移山的寓言,愚公子子孫孫的辛勞,只為挖去門前大山后生存的便利。窮富門前的山的一移一造意味深長,令人啼笑皆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