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木桶理論——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一塊板。 相信在學生時代,老師一定給你講過,對嗎?然后就是如何提高自己成績差的學科,而成績好的學科就要保持不下滑就可以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綜合成績,考到一個好的高中、大學。 的確,當時老師教導得一點都沒有錯,在以分數定“生死”的教育大時代背景下,偏科的學生是考不到好的學校的,比如高中時候的我就是這樣。 出到社會后,這個木桶理論對我們影響依然深遠。比如我早年做電商運營時,身邊做運營的朋友,他所在公司沒有招到美工的時候,他就自己去學習美工,然后各種PS圖片。結果一看就是新手做的圖片,根本不可能獲得好的點擊率,又如何推得起一款產品? 同樣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公司想切入短視頻,但是當前團隊沒有一位是從事這一領域的,然后就讓美工負責這個腳本、拍攝、后期處理,結果做出來的視頻也是不好看,根本獲得不到好的播放量和點贊量。后來根本公司實際情況,戰略調整,把短視頻暫放下來。 木桶理論自然有它的用處和范圍,但是在如今的商業領域,特別是企業組織,與木桶理論相對應的是長板理論可能更適合。 如果我沒有記錯,畢業整整6年后才第一次聽說“長板理論”理論這個詞,現在回想起來,想想都覺得怕,太封閉自己在自己構建的世界里了。 那么什么是長板理論呢?用下面一張圖來說明: 簡單理解就是說:任何一個人或企業組織,找到其長處,然后將長處發揮到極致,甚至還要把長處再加長。畢竟發揮長處總比補齊短處更容易。 但是這并不是說不用管短板,這個時候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把短板補上,我們的短板,可能就是別人的長處。術業有專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一點在企業組織中顯得尤其重要,比如:美工把圖片做好,運營做好計劃方案,推廣利用資源控制好運營數據,客服把接待工作做好……這樣每一個環節都由擅長的人來完成,過程做好了,結果也差不到哪里去。 那么長板理論對于個人成長而言有什么重要啟示?我個人認為從大學時代開始,就要找到自己的優勢所在,這個優勢最好還是自己感興趣喜歡的領域,然后通過自己的優勢做到極致來吸引與其TA人合作,把自己的短板補足。 在這方面我是吃過虧的,當年大學畢業與四位同學一起創業,五個人之中四個是搞技術的,還有一個是美工,至于市場營銷的方面的,根本沒有。后來我從技術兼著市場營銷,直到轉向市場營銷,用了很多年時間來轉型,一切幾乎從零開始。 長板理論雖然有它的好處,但也有它的局限。比如一個人的在某一領域達到80%位置的時候,如果想再攻克剩下的20%,那么這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彌補與自己長處相關密切的短板學科。 特別需要指出一點,長板理論不是適合所有人和所有組織,也不是適合一個人或組織的所有階段,但是長板理論卻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方向,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 智卓見語錄: (1)競爭是一種“自組織系統”行為,越是競爭越是平庸。 (2)品牌就是講故事,還應帶有一點娛樂性和戲劇性。 (3)品牌如人,有“個性”的品牌更容易脫穎而出。 (4)思考問題,思維先行,往往更容易找到問題關鍵點。 (5) 商家賣的不是產品,而是價值,價值的大小決定了市場的大小。 (6)有些錯誤對將來是有好處的,它的全部價值也只會在將來才會得到體現。 (7)聚沙不能成塔,它還需要一個框架,知識、經驗便是如此。 (8)對于個人,“木桶理論”都是騙人的,“長板理論”才是應該發力的方向。 (9)尋找有共同夢想的商家合作,給出支點,就能輕松撬動你想要的資源。 (10)“選擇比較努力更重要”容易誤導人,思維認知和獨立思考能力才是前提。 (11)馬云說:當機會來臨時,大部分人是“看不見”、“看不懂|”、“看不起”、“來不及”,你真的看懂了嗎? (12)社群我們看到的很多時候只是表象,是“術”與“器”的層面,深入“道”與“法”層面,才有可能把社群運營得好。 (13)“知識”很重要,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而比思維方式更重要的就是要不斷“打破認知邊界”。 (14)任何系統中都存在20%最重要的事物,它決定了系統的80%的形態,找到那最重要20%點去發力,就能達到四量拔千斤的效果。 (15)“成功”夾雜著很多偶然的因素,沒有足夠的德才駕馭,終會反過來傷害自己。 (16)站在當下看未來做決定,大多是基于“感性”的;只有站在未來看今天做決定,才是“理性”的。 (17)做正確的事情,比正確地做事情更重要,所謂做正確的事情,就是要找到你的第一性原理。 (18)無所為,無所不為,方能大為。 (19)在新賽道快速搶占頭部,利用馬太效應搭建正循環系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