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皇親國戚身份最尊崇,爵位是待遇和地位的象征,具有特殊的象征色彩。對于中國古代任何一個王朝來說,王公爵位是朝代建立之后,對于皇室宗親、開國軍功集團、異族異姓親貴與前朝貴胄世家地位的制度性確認,具有獨特的政治意義與穩固價值。 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1644年八旗兵勇正式入關并統一中國,建立了延續268年的清帝國。 清代正式建立定都北京之后,逐步完善了原有的爵位體制,大致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三大核心系統。 其中以宗室爵位最為顯貴,可襲封王爵。而非宗室覺羅的爵位體系,則分為公爵、侯爵、伯爵(以上三爵為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騎都尉(正四品)、云騎尉(正五品)、恩騎尉(正七品),品級職位不同,待遇也不同。 公侯伯子男系統,主要是面向非宗室官僚的,舉幾個例子。 和珅原襲三等輕車都尉,后晉爵至一等忠襄公; 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授封一等毅勇侯; 李鴻章生前授封為一等肅毅伯,死后追封為一等侯; 左宗棠用兵西北,授封二等恪靖侯; 清代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被朝廷賜號驃勇巴圖魯,授封一等男爵。 清代為了辨明親疏,規范地位,將皇族按照血緣關系遠近區分為宗室、覺羅,均列入皇族家譜《玉牒》。 由清太祖努爾哈赤之父顯祖塔克世算起,太祖及其兄弟以下子孫稱“宗室”,腰系黃帶子,是為大宗。 塔克世之叔伯兄弟支系則稱為“覺羅”,腰系紅帶子,是為遠支,即覺昌安、德世庫、劉闡、索長阿、包朗阿與寶實之后裔。 其中革退宗室者系紅帶,革退覺羅者系紫帶。 宗室爵位世襲的規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分為降等世襲與世襲罔替兩種。 清代文獻記載:宗室者,天湟之戚,不加表異,無以昭國體,甚或兩相詆毀,詈及祖父,已令系紅帶以表異之。又或稱謂之間尊卑顛倒,今復分別名號:遇太祖庶子,俱稱阿格;六祖子孫,俱稱覺羅。 清代繼承了古典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制度,實施王公侯伯子男的爵位體系和宗王官于京師的分封制度。 除了云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三大異姓王之外?;首遄谑腋魍酰嫦蜍姽着f諸王,都是有封號而無封地、無屬國,只能在京城王府居住,未有圣旨,不得隨意離開,是一種嚴格管理的狀態。 客觀來說王公屬于超品爵位,朝廷規定不能到地方任職,禁止干預地方政務,更不能掌握軍隊。清廷嚴格高級宗爵的數量,使得親王、郡王保持在一個相對恒定的數字之內,杜絕了爵位泛濫,財政負擔過重的弊端。 《清史稿·卷一百六十一皇子世表》記載:順治六年,復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勛,世襲罔替。其他親、郡王,則世降一等,有至鎮國公、輔國公而仍延世賞者。若以旁支分封,則降至奉恩將軍,迨世次已盡,不復承襲。 清代對于王公貴族的防范舉措甚為嚴密。宗室覺羅的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派遣都由宗人府依照規矩統一管理??滴踔?,宗室封爵制度更為完善,除了世襲罔替者,其他爵位采取逐代遞減模式,降低了帝國財政的壓力,也減少了寄食群體。 即使是出身旗主的諸王,朝廷要求宗室旗主與各旗部眾不可聯絡過密,安插親信管理八旗,朝廷借助軍機處、內閣、六部等官僚架構。使得八旗旗主政治、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輔政大臣會議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爵位等級 清朝宗室的爵位從分封親王至奉國將軍,可以分為12等: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二等輔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一等奉國將軍、二等奉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奉恩將軍。 根據清代文獻的相關記載:凡宗室封爵之等十有二,曰和碩親王、曰多羅郡王、曰多羅貝勒、曰固山貝子、曰奉恩鎮國公、曰奉恩輔國公、曰不入八分鎮國公、曰不入八分輔國公、曰鎮國將軍、曰輔國將軍、曰奉國將軍、曰奉恩將軍。 其中公爵以上均為超品,補服均為正蟒方補。鎮國將軍(相當于一品武官,補服為麒麟)、輔國將軍(相當于二品武官,補服為獅子)、奉國將軍(相當于三品武官,補服為豹子)、奉恩將軍(相當于四品武官,補服為老虎)。 一般來說,貝子是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皇子僅得鎮國將軍者。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后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后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輔國將軍以上,又分為世襲罔替和世襲遞降兩大類。 順治九年,朝廷設立了宗人府,用來管理皇家宗室事務,負責掌管皇帝九族的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謚號、安葬事宜,對于宗室爵位的控制達到了精細化程度。朝廷實現爵位流動和升降制度,促進了皇族的活力。 皇族玉牒 總體來說,清代皇室爵位分封形式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四種。 一般情況下,功封王爵者多屬世襲罔替,號稱“鐵帽子王”,配享太廟。清朝200多年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形成了完整的鐵帽子王世系。 清代初期,鐵帽子王享有用兵權、議政權和旗主權,權勢極大,并且隔代不降爵,如果子嗣因故不能襲封,朝廷還準其旁支子孫襲封原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莊園田地5、6萬畝,莊丁250戶,可以營建世襲罔替王府。爵位系統中最低的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可以說待遇相差近100倍。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屬于高級爵位,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已經是下一級奉恩鎮國公待遇的2倍,一等和碩親王年俸比文職一品官年俸高50多倍。 皇室宗親恩封爵位者,多屬于世襲遞降者,但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的宗室并不能世襲,每世遞降一等,并且嫡庶有別。王公爵位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這種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 考封相當嚴格,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分等級,就是由考試分數的高低,來獲得相對應的等級??荚噧热轂榉g、馬箭、步箭三項。每項考試有優、平、劣三個等級,三項都考了優,考封給他典制上應有的爵位。兩優一平,降一等;兩優一劣者、兩平一優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可以看出,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為低于奉恩將軍、不入等級或無爵位的“閑散宗室”,生計艱難,生活揮霍鋪張。朝廷為了體恤親族,認定為四品頂戴,每月領俸祿錢糧。 乾隆時期,閑散宗室甚至淪為底層貧民: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按照貧乏等第,其最貧者,賞銀三百兩,其次者,半之,命其贖回田產,以資生理。此外婚喪嫁娶無不補助。每歲元旦及上元日,欽點皇子皇孫等及近支王、貝勒、公曲宴(私宴)于乾清宮及奉三無私殿。皆用高椅盛饌,每二人一席,賦詩飲酒,行家人禮焉。 在制度上,鐵帽子王之外的其他爵位,朝廷采取降等世襲制,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郡王,郡王降至貝勒,貝勒降至貝子,貝子將至奉恩鎮國公,奉恩鎮國公降至奉恩輔國公……奉國將軍將至奉恩將軍)后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稱為“恩封”。凡皇子年滿15年,則由宗人府奏請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暫停封授”,則隔五年再行奏請。于是,皇子照例均可獲得封爵。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的宗室貴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襲規定的爵位,這叫做“襲封”。 其中自和碩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共6個等級的貴族統稱“入八分公”;而與之相對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等六級爵位,則統稱“不入八分公”。 宗人府 清朝在入關之前,滿洲將領士兵每戰有所虜獲,均分為八份,每個旗的有資格的貴族按各自等級參與戰利品的分配。后來,這些人的身份逐漸固定下來,成為貴族的一種等級,稱為入八分。 可以說,入八分是八種標幟,表示其顯赫的身份,如可以擁有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其中皮條是指車上有皮鞭可驅散擋路的人、背壺是指車上可帶暖壺、護眼指雙眼雉翎。以權力為坐標,不入八分爵位獲得者,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里住,相對于入八分比較邊緣。 朝廷規定,入八分王公爵位降襲至奉恩輔國公止,不入八分宗室最高只能封至不入八分鎮國公,有功封貝勒的可入八分,有罪降至貝勒以下仍不得入八分。八分并不僅僅是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這八種待遇,在清代初期更意味著可代表八旗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重事的權力。 實質上,八分之設計是清廷愛新覺羅家庭內對分配與待遇的規定。終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恩禮所被,都是以八分為最優。 據《宗人府事例·封爵》記載:天命年間,立八和碩貝勒,共事議政,各置官屬。凡朝會、燕饗,皆異其禮,賜賚必均及,是為八分。天聰以后,宗室內有特恩封公及親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貝子,準入八分。如有過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總而言之,清代定宗室爵位為十二等,自貝子以上四等皆入八分,鎮國公、輔國公有入八分與不入八分之別。入八分者,得與滿洲親王、貝勒等一體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隨旗行走。 顯而易見,入八分與不入八分,在待遇上有鮮明的差別。無論是職務、品級、待遇還是身份,入八分、不入八分與爵位體系之間,都有極為明確和嚴格的對應關系。宗室覺羅的爵位等級,是朝廷的門面制度,也是統治集團分配社會資源的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