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彩瓷巔峰的伊始——康熙御制琺瑯彩瓷 最近幾年,琺瑯彩瓷再次在拍賣市場大放異彩,受到收藏界及愛好者群體的廣泛關注。這次借用佳士得香港秋拍康熙琺瑯彩千葉蓮碗說說我國彩瓷巔峰的伊始。 佳士得北京巡展中的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碗 01 康熙由“愛”創燒琺瑯彩瓷 琺瑯具體何時傳入我國,已無法考證。在清康熙以前,琺瑯多數是銅胎掐絲,也就是流行一時的景泰藍。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在紫禁城內武英殿附近設置琺瑯作(康熙五十七年改址養心殿),主要制作銅胎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復臺灣后,隨著海禁的松弛,很多歐洲的琺瑯器傳入中國,頗受皇族的青睞。康熙對這些西方的“奇珍異物”有極大的嗜好,對色彩鮮艷的琺瑯器尤為情有獨鐘。從法國傳教士的私人信件中證實了這一點,并要求運送更多的琺瑯器前來以作為饋贈中國官員的禮物。皇帝的喜愛,自然會引起風潮,宮廷中掀起了仿制琺瑯器的熱潮。為此,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宮廷造辦處中特別設立了琺瑯作,任用了一批西方傳教士畫家,并要求其中熟悉琺瑯器制作者專門向工匠傳授西方銅胎畫琺瑯技藝。經過大約十年左右的時間,成功地燒制出了銅胎畫琺瑯器。 畫琺瑯海棠花式花籃,清康熙,通高13.5厘米,口徑16.5-17厘米,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最著名的西方傳教士畫家郎世寧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攜帶一箱琺瑯器進京,也許正由于這一箱琺瑯器,郎世寧被恩準進入內廷畫院(如意館)供職。此時正值康熙對畫琺瑯器極為癡迷,并且希望將畫琺瑯技藝移植入瓷器制作中。沒有具體文獻記錄郎世寧直接參與了琺瑯彩瓷的創燒,但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廣州和歐洲的畫琺瑯制作匠師進入內廷,參與琺瑯器的制作,并帶來了琺瑯彩的繪制技術和繪制顏料。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法國畫琺瑯藝術家陳忠信被召至內廷指導畫琺瑯器的生產。同年,法國琺瑯藝術家格雷佛雷被任命為清宮造辦處琺瑯作匠役長,專門為制造精美的畫琺瑯制品。在西方傳教士畫家的幫助下,大致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琺瑯彩瓷燒制成功。 《聚瑞圖 》郎世寧 絹本設色 縱109.3厘米、橫58.7厘米 康熙由“愛”創燒琺瑯彩瓷是戲言,對瓷器的精致追求是統治者彰顯國力強盛及與西方一較高下的心態,而且康熙朝竭盡全力想要恢復燒制出宣德鮮紅釉,這也是統治者想體現出自己的文治武功,不輸前朝的心態。 02 康熙琺瑯彩瓷的特點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還是初創階段,在色彩搭配、紋飾布局和款識上,均摹仿當時銅胎畫琺瑯的效果。康熙琺瑯彩瓷所用瓷胎主要分為兩種,主要是采用出自于景德鎮官窯制作的素胎,極少部分采用清宮內舊藏的明代永樂瓷盤。在施釉方面,永樂瓷胎原有瓷釉,而景德鎮官窯瓷胎卻只在內里施釉,外面并沒有施釉,也即所謂“反瓷”。從紋飾題材上來看,均為中國傳統花卉紋飾,利用各種顏色的彩料以雙鉤技法描繪,其中以牡丹最為多見,其他為四季花卉、蓮花等,但有花無鳥。康熙琺瑯彩瓷紋飾風格與題材均由宮廷畫師來制定,從繪畫特色上來看,已經有著中西融匯的特點,這也反映出郎世寧等西方傳教士畫家在宮廷中已經確立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康熙約61年 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碗 尺寸:直徑11cm 估價:估價待詢 康熙胭脂紅琺瑯彩千葉蓮紋碗展開圖 至于款識方面,康熙琺瑯彩瓷的款識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為“康熙御制”四字雙行胭脂紅色或深藍色圖章式堆料款,款外套以雙方框,框線外粗內細。也有外底陰刻“康熙御制”四字雙行款,外圍陰刻單線方框(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紫地琺瑯彩纏枝蓮紋瓶)。更有臺北故宮收藏的康熙畫琺瑯蓮花紋菱花式盤(永樂白瓷胎),外底雖也署“康熙御制”四字雙行胭脂紅色堆料款,但外圍的不是雙方框,而是雙線圓圈,圈線外粗內細(未能在臺北故宮找到此款識的圖片,用清康熙銅胎畫琺瑯勾蓮紋菱花式盤的款識展示)。 左上:北京故宮藏康熙胭脂紅地琺瑯彩開光花卉紋碗款識 右上:本次佳士得香港拍賣的康熙胭脂紅琺瑯彩千葉蓮紋碗款識 左下:北京故宮藏康熙紫紅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瓶款識 右下:臺北故宮藏康熙銅胎畫勾蓮紋菱花式盤款識 康熙琺瑯彩瓷所使用的琺瑯彩顏料完全是從西方進口的,絕大部分為西方傳教士攜帶入宮,因而其彩繪技法亦基本模仿西方琺瑯彩料施彩技法,西方傳教士畫家則擔任技法傳授與監制工作,這樣就使得琺瑯彩瓷繪制技法中融入了大量的西方繪制技法。康熙琺瑯彩瓷以各色地為主,來自于對銅胎畫琺瑯的模仿,色料堆填較厚,玻璃質感強烈并有明顯凸起感,繪制時運用了許多西方油畫明暗處理技法和透視技法,與中國傳統五彩比較,顯得更加細膩逼真。琺瑯彩料的國產化也只是在雍正六年后的事情了。 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千葉蓮紋碗局部 03 康熙創燒琺瑯彩瓷的意義 在康熙朝以前,彩瓷品種最流行的為“五彩”。清代五彩瓷器在明代五彩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在器型、紋飾、用彩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康熙中后期,極力研究畫琺瑯的工藝,也使得康熙五彩瓷獲得了更多顏色,例如釉上藍彩代替釉下藍彩,藍色更加艷麗;增加了黑彩,黑彩色黑如漆,有光亮感;還增加了金彩,使五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但效果還是比琺瑯彩瓷差了許多。 左圖:清康熙 五彩加金鷺蓮紋尊(局部) 右圖:清康熙 御制胭脂紅地瑯彩千葉蓮碗(局部) 雍正、乾隆在康熙琺瑯彩瓷的基礎上持續發展,而五彩則在雍正大幅量減少燒制數量,到乾隆時期所燒制的五彩瓷數量可謂寥寥無幾,僅剩傳統的五彩龍鳳紋碗歷代延續燒制。五彩瓷雖然因為琺瑯彩瓷的出現而逐漸不再燒制,但在康熙琺瑯彩瓷的影響下卻創燒了另一品種的彩瓷——粉彩瓷。景德鎮的官窯在宮廷造辦處的指導下進行琺瑯彩瓷創燒的重要環節,只不過沒有成功燒制出琺瑯彩瓷,卻形成了粉彩瓷這一新品種的釉上彩瓷。粉彩瓷與琺瑯彩瓷在工藝與藝術風格上有許多的相似之處,很明顯是受琺瑯彩瓷影響才燒制出來的。同琺瑯彩瓷一樣,引入顏料,并在繪制技法中融入了大量西方油畫技法。 清雍正 粉彩牡丹紋碗 尺寸:14.3cm 估價:HKD3,000,000-5,000,000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清雍正 粉彩牡丹紋碗(局部) 雍正、乾隆時期,琺瑯彩瓷和粉彩瓷達到完全成熟,粉彩瓷還在民窯中亦達至風行程度,發展至空前絕后的高峰階段。琺瑯彩瓷在乾隆后期因為國力衰弱,不再燒制,真正的成為皇家御制。粉彩瓷卻一直燒制,只是清末官窯工匠無心創作,一味摹仿雍乾時期的樣式與紋飾。 清雍正 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盤 (一對) 尺寸:直徑21cm 估價:HKD18,000,000-25,000,000 專場: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清雍正 粉彩過枝福壽雙全盤 (局部) 康熙琺瑯彩瓷是清代彩瓷巔峰的伊始,是在西方傳教士畫家及琺瑯藝術家影響下燒制成功的,不僅使康熙時期的釉上彩瓷風格產生顯著不同于傳統的新風,整個清代釉上彩瓷風格亦為之大變,在中國釉上彩瓷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圖片來源藝術商業) |
|
來自: youxianlaozhe > 《館藏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