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崩潰后的亂局1——迷霧重重的歲月!寫完《吐蕃王朝迅速崩潰,源于末代贊普滅佛?被刺殺?原因真這么簡單?》這篇后,有不少朋友私信我,讓我接著往下講吐蕃王朝崩潰后的西藏歷史。 今天我就來講講,這段有點混亂的歷史。 《貝吉多杰行刺朗達瑪圖》壁畫局部 一、朗達瑪繼位和被刺的年代謎團射向朗達瑪胸口的鐵箭,終結了他的生命,也在無意間終結了吐蕃王朝的統一政權。 朗達瑪死后,王權空置,各大豪們為了利益,在吐蕃國內狼奔豕突、你爭我奪。 數十年間,吐蕃大地上烽煙處處,國家統治崩壞殆盡,不堪忍受的屬民紛紛暴動,將一度強橫的大帝國徹底送入了深淵。 關于末代贊普朗達瑪身上的謎團,除了上一篇述及的以外,還有他究竟何時繼位、何時被刺,也被學者們長期爭論。 對于這兩個問題,藏文史料中有多種互相矛盾的記載,并因此出現了各種推論。 《賢者喜宴》記載,朗達瑪于鐵雞年(841年)登基,時年39歲,在位6年,于火虎年(846年)被弒,享年44歲。 《佛教史·大寶藏論》、《漢藏史集》、《紅史》等史籍,對朗達瑪登基時間,也均一致認為是在鐵雞年。 但《青史》和《吐蕃王統記》,卻不這么認為。 《青史》記載:“丙辰年(唐文宗開成元年,8 3 6年)藏王逝世,于當年由藏王小兄弟薩達漠(朗達瑪)繼承王位。” “辛酉年(會昌元年,8 4 1)朗達瑪執政到此為止。朗達瑪即是辛酉年毀滅佛教,而立即遭到貝吉多杰(吉祥金剛)將他殺死。” 在漢地史料中,《資治通鑒》、《新唐書·吐蕃傳》則記載,“會昌二年(公元842年)贊普死,論贊熱等來告,子命將作少監李憬吊祠。” 考慮到拉薩到長安的路程,吐蕃告喪的使臣一般都是隔年才能趕到長安,這就意味著,贊普死于會昌元年(841年)。但也有學者認為,這段記載中的“贊普”應該是赤祖德贊,也就是熱巴巾。 如果依照這種說法,熱巴巾去世于841年,那朗達瑪繼位的時間,便和《賢者喜宴》等書記載的年代相吻合了。 但在唐史中,還有一份不經常被人注意的詔書。 唐武宗會昌四年(公元844年)3月,李德裕為武宗撰寫的《賜緣邊諸鎮密詔意》一文中提及,“今吐蕃未立贊普已是三年”。 以此時間上溯三年,贊普去世的時間,恰好是吐蕃使臣前來告喪的會昌二年(841年)。 如果當時去世的是熱巴巾(赤祖德贊),那“贊普未立的三年”便無處安放了。 因此,目前學界基本認定了唐史標定的年代,即朗達瑪被刺的年代為公元841年(唐武宗會昌元年)。 這一年,也成了吐蕃王朝的終結點。 那朗達瑪又是何時被推上王位的呢?這就涉及到熱巴巾(赤祖德贊)去世的時間問題了。 藏文史料《布頓佛教史》、《賢者喜宴》、《雅隆佛教史》、《漢藏史集》在此問題上觀點相同,“藏王(赤祖德贊)三十六歲時,于辛酉年(841),巴嘉垛熱和厥若勒扎二人下了毒手,擊斷藏王的頸骨,使其臉面扭向后頸而死。” 只有藏文史籍《青史》的記載與之向左,“熱巴堅,辛丑年(821)與唐會盟于長安,壬寅年(822),盟于拉薩,癸卯年(823)立會盟碑于大昭寺前。從壬寅起,過十五年的丙辰(836),熱巴堅卒。又從同年起至辛酉年(841),朗達瑪在位,大滅佛教。” 藏文史料說法不一,我們來看看唐史是如何記載的。 《資治通鑒》記載:“是歲(開成三年,即838年),吐蕃彝泰贊普(即熱巴巾)卒,弟達瑪立。彝泰多病,委政大臣,由是僅能自守,久不為邊患。達瑪荒淫殘虐,國人不附,災異相繼,吐蕃益衰。” 考慮到在唐蕃二百余年的交往史中,兩國使臣互訪多達一百九十余次,每有君主駕崩遣使吊唁已成慣例。 加之,吐蕃王朝時期實行的是十二生肖紀年方式,年表比較混亂。 一般唐史有記則以唐史紀年為準。基本可以確定,最后一任贊普的交接點應在836-837年間(唐文宗開成年間)。 之所以,要仔細論述朗達瑪被刺的年代,一方面是因為這是吐蕃王朝最重要的時間節點之一。 另一方面則是,這個時間節點關系著其子沃松的生年。 二、云丹與沃松的身世謎團幾乎所有藏文教法史料中都記載著,沃松為朗達瑪遺腹子,生于朗達瑪被刺的次年。 按《賢者喜宴》的記述他生于火兔年(公元847年),39歲時的木蛇年(公元885年)去世。 但封存在敦煌藏經洞內的藏文文獻中,有一篇沙州(敦煌)僧人的祈愿文,“鼠年(公元844年)六月初八日,為王后贊蒙朋、王子頗章沃松的功德,由沙州兩部僧伽…”。(《天子墀沃松贊母子祈愿文》) 也就是說,公元844年,沃松不但已經出生,甚至連尊號都有了。 在此祈愿文中,稱沃松為“頗章沃松”。 “頗章”一詞,在藏文中有“宮殿”之意,可以引申翻譯為“殿下”。 其后,文中又稱其為“天子赤沃松贊”。這說明,他已登基為贊普,“赤沃松贊”是其尊號。 敦煌的藏文祈愿文,首先推翻了《賢者喜宴》中關于沃松生于火兔年(公元847年)的記載。 同時也從側面反證了,《賢者喜宴》中所述,朗達瑪執政年代是公元841至847年間,以及《娘氏佛教源流》所記載的,朗達瑪執政時期是841至 845年,所言不實。 有趣的是《娘氏佛教源流》說,沃松生于水陰豬年(公元843年),這和敦煌祈愿文的年代倒是能吻合,但又反過來,否定了“遺腹子”說法。 結合各種漢藏史料,我們大體上能斷定。朗達瑪被刺時,確實沒有子嗣。但側妃蔡邦氏應有孕在身,也就是說朗達瑪至少有一個遺腹子。如果朗達瑪只有這一個兒子,或者朗達瑪晚死一年,再或者沃松早生一年。可能吐蕃王朝的歷史就要改寫了,根本不會有云丹王子出現的機會。 但歷史,真沒有這個叫“如果”的東西。 事實上,朗達瑪不止沃松這一個兒子。或者說,有人認為朗達瑪不應該只有一個兒子。 這世界上的事兒,有時候選擇多了,真不見得是件好事兒。 面對有孕在身的側妃,長妃那囊氏心里很不爽。 于是,毛氈成了朗達瑪的兒子,她也聲稱自己有孕,躺在宮里“安胎”。 那囊妃的哥哥當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兒,但為了“外甥未來的地位”,他不停的大臣們中間穿針引線,尋找合作者。 蔡邦妃一看情景不對,連夜逃出那囊家族的勢力范圍拉薩河谷,一溜煙奔回了家族老巢——雅礱地區。 雍布拉康 等蔡邦妃在雍布拉康生下了一個王子,因擔心有人暗害,夜里在孩子身邊遍然燈火。 孩子因此得名“沃松”意為“燈光守護”。這便是敦煌祈愿文中的“赤沃松贊”,可以譯作“光護王”。 沃松剛剛出生,那囊妃就知道了,她馬上把毛氈卸了貨,抱著一個孩子出來見大臣,聲稱是昨晚生的。
《新唐書。吐蕃傳》記載:“(達磨)無子,以妃兄尚延力子乞離胡為贊普,始三歲,妃共治其國。 也就說,唐史認為這個孩子是那囊氏兄長的兒子。 而五世達賴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記》則記載:“正妃買了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來給眾人看,說是她昨天生下的。” 薩迦·索南堅贊所著的《王統世系明鑒》則書載:“長妃亦買一乞人初生之子,抱于懷中,偽稱吾所生也。” 《賢者喜宴》中則認為,這個嬰兒也是王室之子,只不過不是朗達瑪親生而已。 也就是說,長妃那囊妃懷中的嬰兒,來歷有至少有乞丐之子、窮人家之子、王室宗親之子和妃兄尚延力之子四個說法。 但不管哪一種,沒一個認為他是朗達瑪親生,都認為是個“山寨”的。 其實,吐蕃朝中的大臣心里也清楚。 那囊妃抱著孩子出來時,大臣們一看,這孩子也太牛了吧?乳牙都長出來了?! 您還說是昨晚出生,這不侮辱大伙智商嗎?! 但拳頭大的人說話算數,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大臣們都耷拉著腦袋不吱聲,也不說是,也不說不是! 不過,眼里也有不揉沙子的。 《資治通鑒》記載,時任大相韋·達納堅怒了。 他痛罵抱著嬰兒的那囊妃:“贊普宗族甚多,而立那囊氏子,國人誰服其令,鬼神誰饗其禮!國必亡矣。此年災異之多,乃為此也。老夫無權,不得正其亂,以報先贊普之德,有死而已!” 言畢,以刀割其面,血流滿襟。 從他這段話里可以讀出兩個內容: 1、他顯然不知道沃松出生的消息; 2、吐蕃贊普沒有子嗣,可以傳續王族之子。 那囊家族一看有人挑頭反對,使兵攻破其莊園,誅韋·達納堅,并滅九族。 滅族之禍落下來,大臣們更不吱聲了。 但他們也挺逗,堅持認為這孩子必須叫“云丹”,意思為“母后堅認”,就是“他老媽堅持認定”的意思。 隨后,云丹被抱上王座,群臣上尊號為“赤德云丹”,唐史稱“乞力胡”。 前面我說過,唐蕃200多年的交往史上,不光打了190多場戰爭,使臣互訪多達290多次。(譚立人、周原孫—《唐蕃交聘表》)。 唐朝得知朗達瑪去世的消息后,派少監李憬赴藏吊唁。843年三月,李憬到達拉薩,當時吐蕃大臣已擁立了一個大約三歲的男孩做了贊普。 《資治通鑒》對此的記載為:“達磨(朗達瑪)卒,無子,佞相立其妃綝氏兄尚延力之子乞離胡為贊普,才三歲,佞相與妃共制國事,吐蕃老臣數十人皆不得預政事。” 由此推辭,李憬在拉薩見到的新贊普,應該是云丹。 但問題是,山南雅礱那邊,還有個根兒正苗紅的兒子呢。 蔡邦氏家族見云丹被那囊氏扶上了王座,當然不愿意了。我這個才是正宗的天神后裔,硬邦邦的嫡系傳人,哪能讓一個“山寨貨”當贊普? 于是,沃松在雅礱雍布拉康嗣立贊普。
本公眾號,全部都是老布原創的歷史文章,要是您看著覺得還湊合,順便關懷一下也是極好的!哈哈哈!
|
|
來自: 白發布衣cexro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