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括文章內容
(1)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答題公式: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樣)
(2)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答題公式: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注意:時間(季節、年代)、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應該概括在內。
2.理清文章結構
二、記敘文閱讀
文本意識——以文解文,問題答案文本中找;
語境意識——依托提示語、關鍵詞、過渡句、中心句等,準確、深入理解;
要點意識——抓關鍵詞,要點全,簡潔回答。
三、記敘順序及作用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后順序)
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四、人稱及其作用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抒發情感,進行詳細的心理描寫;便于直抒胸臆,易喚起讀者內心的感受和思考。
第二人稱:第二人稱便于真切地抒發情感,自然地交待心路歷程增加親切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便于對話,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強感染力;用于物,有擬人化效果。
第三人稱:顯得真實客觀,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如,便于敘事和議論。
五、表達方式
指文章的寫作方法,以及這種方法所表現出來的語言形式特點,主要有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五種。
景物描寫
角度:近景與遠景、俯視與仰視、視聽嗅味觸五覺
環境描寫
作用:暗示時代背景;交代時令季節;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推動情節發展、預示結局;揭示文章的主題。
人物描寫及其作用
類型: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描寫
人物描寫方法作用:描寫+對象+特征(性格)
六、各類描寫答題技巧
肖像(外貌)描寫[包括神態描寫](描寫人物容貌、衣著、神情、姿態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處境、經歷以及××心理狀態、××思想性格等情況。
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質。有時還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心理描寫: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質。
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如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天氣、季節和景物場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及人物活動的空間,渲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預示人物的××命運、表現人物某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揭示文章主題。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或者人物活動的場景和周圍(室內)的布局、陳設):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時代特征、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渲染××環境氣氛。襯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
七、修辭作用:句子賞析
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表達了……的情感。
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xx事物的xx特點,表達了……情感。
夸張:突出特征,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排比:條理清晰,節奏鮮明,增強語勢,長于抒情。增強文章氣勢,增加感染力、說服力。
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語句整齊、意韻鏗鏘,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強調語氣,強化內容的作用。
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強烈抒情。
對比: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
八、表現手法
設懸、伏筆、鋪墊、呼應、烘托、對比、反襯、聯想、夸張、象征、諷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小見大、先抑后揚
九、理解標題的含義及作用
1.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
2.點明作者的情感。
3.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4.點明文章的線索。
5.揭示(或暗示)文章的中心。
6.設置懸念,吸引讀者。
7.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
8.交代描寫對象。
9.題目中運用了修辭的,要還原它的本義后再分析作用。
表明寫作對象
體現主要內容
貫穿全文線索
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傳達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達效果:生動形象、新穎含蓄、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引起閱讀興趣。
十、重點語句和關鍵詞語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從兩方面考慮:
一從結構上:常起A.承上啟下過渡;B.總領下文或C.總結上文的作用;D.設伏筆;
二從內容上:常有A.開篇點題;B.深化中心;C.點明主旨(畫龍點睛)。
4、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或思考。
記敘文中間句子的作用:1、單獨成段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2、段末起總結作用;(總結上文,引出下文)。
記敘文結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點題;2、總結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應(照應前文、照應標題);4、點明中心,升華主題;
十一、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文章主旨)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由文中××(言或行)表現該人物××的精神(品質、性格、思想、個性)。
主旨歸納技巧:
1.抓住每個段落中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語句。
2.注意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議論的語句(如“可見”“因此”“所以”“由此可見”等語言標志的語句)。
3.注意領起性、總結性語句、過渡性語句,有重要指示代詞的語句。
4.注意那些運用了比喻、反問、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語句,以及語意比較含蓄的語句等。
答題步驟:
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文章通過……的敘述;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表現了/揭示了/批判了/贊美了/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并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
十二、閱讀后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
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證明。
A、指出本文蘊含著的思想意義以及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
B、結合文中和生活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
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