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是三皇五帝時夏官火正的官名。歷史上有多位祝融被后世祭祀。祝融氏氏出多元,歷史上有炎帝族祝融氏和黃帝族祝融氏。 《山海經 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此為炎帝祝融系來歷。 另有黃帝系祝融氏來歷: 《海內經》言: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大荒西經》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大戴禮記·帝系》:顓頊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 顓頊之孫重黎是高辛氏火正祝融、顓頊之孫吳回(楚國先祖)在帝嚳誅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 相傳新鄭古為有熊國之所在,又為祝融氏之墟。祝融之墟又為有熊之墟。 祝融在古代典籍中的世系: 《左傳》: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 《周禮》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 家族世系: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又名卷章)-吳回(祝融)-陸終-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季姓、熊姓、羋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國始祖) 清華簡《楚居》:季連初降于騩山,抵于空窮,前出于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洲水。見盤庚之子,處于方山,女曰妣隹(音zhui)……季連聞其有聘,從及之盤(泮),爰生結伯、遠仲。游徜徉,先處于京宗。 按季連見于現在 《大戴禮記》中的 《帝系》: 顓頊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饋氏,產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為昆吾;其二日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日,是為彭祖;其四日萊言,是為云劊人;其五日安,是為曹姓;其六日季連,是為半姓。"昆吾者,衛氏也;參胡者,韓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劊人者,鄭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連者,楚氏也。"這個帝系也是司馬遷《五帝本紀》,《三代世表》及《楚世家》的依據。 季連降生的騩山就是山海經里老童居住的騩山,也叫騩隅,大隗,具茨。 季連降于騩山,當與其為祝融之子的傳說有關: 《中次三經》:又東十里,曰騩(guī)山,其上有美棗,其陰有琈之玉。正回之水出 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飛魚,其狀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 御兵。 《中次七經》:又東三十里,曰大騩(guī)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shī)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榖,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 《西次三經》: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 祝融之墟在典籍記載: 《左傳》昭公十七年:"鄭,祝融之墟也。" 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祝融之族活動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區,其范圍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夏朝之時,夏后氏允許祝融八姓環處中原,和周朝姬姓環處宗周是一個道理,天子讓自己的同族拱衛本部。所以夏商之時才有“昆吾霸于夏,大彭豕韋霸于商”的說法。 后晉·劉昫《舊唐書·天文志》:“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北自滎澤、滎陽,并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山東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洛邑負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宏農郡,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而申州屬壽星,古成周、虢、鄭、管、鄶、東虢、密、滑、焦、唐、隨、申、鄧及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占。”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另有《莊子·徐無鬼》關于大隗、具茨的早期記載: 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 昌寓驂乘,張若、褶朋前馬, 昆閽、滑稽后車。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途。 大隗、具茨之山,具茨山位于新鄭西南,與新密、禹州交界。 襄城之野,襄城地,就在禹州東南,距離新鄭亦不過幾十公里。 莊子在寫這篇寓言之時,顯然知道具茨山周邊有關黃帝的傳說,亦參考了新鄭周邊地理知識。 河南周邊有關黃帝傳說分布圖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