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楚先人與陸渾戎》一文,列出了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述的楚先人世系,結合《楚居》與安徽大學黃德寬教授的講解,談了自己的認識。這里再作探討,可以看作一種新視角,對研究楚先人世系具有啟迪意義。 楚人世系,對每個重要分宗人物都有介紹。結合《楚世家》《楚居》可知,楚先人世系重點講了三個人,一是遠祖高陽與老童,二是楚王直系祖先季連。 一、楚人遠祖高陽與老童 《楚世家》曰:“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又云:“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此后,司馬遷又說共工氏作亂,帝嚳命祝融誅共工。仍是說的祝融,此祝融在帝嚳、共工氏時期。注意,這個年代遠在堯舜禹之前! 三國時期蜀漢學者譙周說“老童即卷章”。其實,卷章是地名,是高陽所居。《竹書紀年》載:“元年,帝(顓頊高陽)即位,居濮。”東晉徐廣曰:"滎陽、卷縣有長城,經陽武到密“,卷縣在北齊時廢止,原治所在今河南省原陽縣原武鎮(zhèn)。卷章的章即漳,戰(zhàn)國資料就把漳寫作章。 我認為《世本》編者或司馬遷看到的簡文本意是:高陽在卷章稱帝,這與《竹書紀年》吻合。高陽生老童,老童居地在黎故稱黎氏,同時擔任南正、火正兩職,他在火正這個職位上有功,被帝嚳命為祝融,這就是祝融稱呼的由來。 《竹書紀年》中出現(xiàn)了一次祝融:“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這就是禹代虞舜,由此可知那個時代祝融很神圣地位很高。 “黎氏”是指老童居住在黎地,春秋時的黎國與衛(wèi)國相鄰。卷在原陽縣,東邊就是濮陽,上述多個地名西周時屬衛(wèi)地,戰(zhàn)國時屬韓魏,遠古時可能統(tǒng)稱濮。有一本專講天文歷法的書,對黎氏說法比較可信:九黎時期民間參與歷法,觀測星象以制定與農事或節(jié)氣有關的歷法或紀時。此前歷法代表皇權,民歷沖擊了皇權地位,這就是史書所說的“九黎亂德”。 《史記·歷書》曰:“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是說同司南正與火正與重黎有關,跟上面說的解決神歷民歷矛盾是一回事。重黎司天地、序天地,就是兼管官民歷事。這項工作在遠古時非常重要,只是賦予了一些神秘色彩。楚人先祖協(xié)調了二者矛盾,所以被官方封為祝融,稱作重黎氏。 從《竹書紀年》看,黃帝到昌意有記載,但只說到昌意產乾荒、顓頊高陽氏產伯鯀。缺失昌意到顓頊高陽,以及伯鯀到禹。只提到:顓頊高陽氏先佐少昊氏后登帝位;帝嚳高辛氏代高陽氏王天下;帝嚳之后是陶唐、有虞、夏后三帝。如果相信黃帝到顓頊、伯鯀到禹的世系,則楚人的遠祖與夏后氏更近,而周人遠祖后稷是在夏少康時期才出現(xiàn),商人遠祖商侯比后稷還要晚三代。 高陽及老童的年代太久遠,傳到周朝的資料也不可能代代有記載,只能肯定戰(zhàn)國中期的屈原也認高陽為遠祖。 二、祝融相混的原因 安徽大學黃德寬教授,對該校收藏的戰(zhàn)國楚簡有新的解讀:“老童生重及黎、吳及回共四人,黎氏即祝融,有六子,其六子曰季連,是為荊人。”又說:“文獻陸終當是祝融之誤”、安大簡“與史記有六點不同”。依我看,黃先生說陸終有誤是沒錯,但說高陽到季連之間只有老童與黎氏兩代人,卻是錯得沒譜! 黃德寬錯在哪里?答案是“此祝融非彼祝融”,生季連的那個祝融與黎氏祝融相隔極遠。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祝融一類的職務由不同人物擔任。比如,司馬遷的先祖就是重黎氏。 司馬遷說陸終生六子那段文字,好多不是人名而是述說季連部分先祖的居住地與氏姓。比如,史籍注曰“昆吾名樊,己姓,封昆吾”。詳見另文《楚先人與陸渾戎》第一節(jié)。楚人對遠祖,先講的是高陽,再重點講老童這位開創(chuàng)性人物。之后是說老童與季連之間,分化出了多個氏族,如昆吾氏、彭祖氏。 楚靈王曾說“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這是為楚國侵吞鄭國土地找借口,連他的大臣都覺得不靠譜。卷、黎、密三地相近,隨著人口遷徒,把祝融傳說帶去了鄭國新密或新鄭,“祝融之墟”由此而來。 史書記載,季連事文王,熊繹在成康之際。周武王尋找回了太伯仲雍后裔并重新封國,所以說吳回是紀年可信,原文大意或是說吳回之年陸渾人失國。周武王在位只有三四年,季連在這幾年去世很正常,原文或指楚人擔任祝融職務的截止時間。之后列舉了兩三位重要支系,再說(除了季連以外)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季連是楚人最后一任官方重黎或祝融無疑。根據(jù)《春秋左傳》,”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導致楚成王”滅夔“。由此可知祝融與鬻熊(季連)在楚人心中的地位。祝融或重黎的職責及稱呼是隨時代變化的,多與天文歷法土地管理有關,或擔任宗教儀式中的職事。 唐叔虞封國之初“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后世對此解釋很混亂,五正其實就是五行之官,如金木水火土五正、春夏秋冬中五官,職責與重黎祝融相似。周宣王時期的程伯休父就是重黎后裔,由于官失其守當了司馬,這是軍職。其后人以司馬官職為氏姓,到司馬遷父子時只是太史令,也算與祝融職責有關。或是司馬遷先祖在周初就取代了楚人祝融職位。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傳播歷史知識不僅僅依靠祝融了,祝融的地位大大下降,所以司馬遷家族上幾代人分遷多國另謀新職,比如司馬錯在秦國擔任了將軍,司馬憙在中山國為相。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想要重拾祖業(yè),還得師從他人:"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天官即天文歷法之類。此唐都的先人唐眛就是一位天文學家,楚滅唐國唐眛也成了將軍。 三、陸終說法不同的分析 有關陸終,原文寫作陸終,陸是六的大寫,本文為迎合習慣,一般都寫作陸終。 《楚世家》說陸終生六子,其中長曰昆吾三曰彭祖六曰季連,又說“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從夏代的昆吾到周初的季連,哪有這長時間跨度的兄弟六人?僅從年代來看就知道司馬遷是錯的,跟上述黃德寬先生所犯錯誤無異。事實上,是黃先生受司馬遷影響,而司馬遷可能是受《世本》影響。看來,漢朝人對楚先人世系并不清楚,后人在講到少昊氏、司馬氏祖先,與重黎、祝融氏的關系,也是如此。 我以所見《楚居》為據(jù),結合《楚世家》與《世本》,參考黃德寬的部分觀點,對有關陸終生六子訛誤原由解釋如下: 先說陸終是紀年。陸終是指陸渾人失國(或陸國,或六國)之年。這段文字講到了季連娶妻,生麗季時剖腹,用荊條包扎傷口。這就是楚人又稱作荊人的原因。 為什么說陸終生六子是誤讀呢?原文或在“陸終”后面注有“陸子”或是“六子”。千百年來,人們竟然沒有想到:陸即六,“六子”是說陸國或陸渾國為子爵。六與陸同音同義,如今安徽還有六安,這個“六”不能按普通話來讀。稱陸渾國為陸子或六子,跟周人稱楚國為楚子相似。 《大戴禮記.帝系》載:“顓頊娶于滕奔氏,滕奔氏之子謂之女祿氏,產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產陸終。陸終氏娶于鬼方氏。”這段文字也代表了漢朝人對楚人世系的解讀。 《世本》說陸終氏娶鬼方氏之妹生六子,剖腹產。《楚世家》說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產。黃德寬說沒有陸終,是老童生四子重黎吳回,黎再生季連。我認為,楚人世系無陸終是肯定的,以上說法雖有矛盾卻不是空穴來風,是早期釋讀者對斷句理解有誤,也可能是把幾支竹簡或相關文字片斷排錯順序了。如果不需要交待季連娶妻之事,就不會出現(xiàn)陸終或六子,比如安大簡和楚居簡都沒有寫出陸終。 由于最早編者就誤解了“六子”本義,司馬遷又為此拼湊出了六個兒子,后人沿襲才訛誤至今。關于吳回也是紀年的原因,上節(jié)已有說明。楚人對季連花了很多文字來介紹,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是楚王直系祖先,二是他為周文王服務過。 再說鬼方氏與妣列。《世本》在“陸終六子”條下是這樣寫的:“陸終娶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啟其左肋,三人出焉;破其右肋,三人出焉。”這顯然不真實,古人都喜歡神化祖先或說出身有異象。 根據(jù)前些年出土竹簡《楚居》可知,是季連妻剖腹生下麗季的,而不是陸終之妻。現(xiàn)在可以肯定娶鬼方氏女的是季連,《世本》說陸終娶鬼方氏妹是錯的,“妹”字是為了協(xié)調矛盾改寫的。陸終是紀年,它既指陸渾失國之年,也指陸渾國國君(六子或陸子)以女妻季連之年。按年代推算,可以確定陸渾失國在商晚期,陸渾戎遷寶雞之西應在此后不久。 鬼方氏應是陸國氏姓,陸渾戎為炎帝族無疑。從文字看鬼方或與隗有關,但周朝把隗姓或隗國稱作赤狄。周人或把商朝鬼方氏歸于戎人一類了,戎人稱謂在西周很寬泛,包括與周人血緣很近的犬戎以及炎帝族姜姓,秦人與陸渾人都稱作戎人。有證據(jù)表明,陸渾戎與楚人有伴遷關系。 從《楚居》簡文看,妣字形實為媲,媲即妃,音同妣,季連妻生子前就記作妣列。因此,楚居中的妣列不指喪母。古文字都有一個演變過程,妣列的喪母含義或源于麗季母親難產而死。此外,查資料都說嬇是女名無它義,目前不排除嬇有嫁女之義,或指有關的儀禮。 四、其它關聯(lián) 陸渾國與列國都是炎帝族有證據(jù),妣列如果屬于這兩國之一,就能說明鬼方氏是炎帝族。我在《楚先人與陸渾戎》中,已指出楚人與陸渾戎淵源很深。 南陽附近的大腹山有媿姓國,姬姓諸侯與媿姓及炎帝族姜姓通婚的很多,如能確定媿即鬼方氏也是炎帝族,就解決一大史學疑難。商伐鬼方在甲骨文中有記載,歷時三年當然是大事。《竹書紀年》載“高宗伐鬼方,次于荊。”高宗即武丁,是商朝中興人物,商朝晚期的“荊”地名應近南陽,說鬼方氏在商朝中后期退守到伏牛山脈很合理。 現(xiàn)在只能肯定媿、愧與隈有直接關聯(lián),是否與隗、懷相關還無確證。從文字看,赤隗的赤與炎對應,不排除鬼方是炎帝族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周朝變身為赤狄隗國,而晚商時居住在大隈一帶的仍保留著鬼方氏姓。昆吾氏所居參胡國就有南陸氏,新密縣有大隈鎮(zhèn),疑似祝融之墟的考古遺址就在此鎮(zhèn)與新鄭之間。這個大隈地名或與鬼方氏主支有關,也與楚人一段遷徙足跡重合。 我查過資料,隈山或大隈有多處,從密縣到新密縣再到伏牛山,前兩地還有敖山,與楚先人遷居地全部吻合。敖地名止于秦嶺,荊地名始于河南陜西止于湖北,丹陽地名始于秦嶺卻一直帶去了江蘇。 我們還可以把其它信息再進行鏈接。比如,商朝末代都城在河南安陽,這對大族具有會聚效應,楚人季連父輩、陸渾戎所居都在洛南,楚人偏東。之后楚人西移,季連出生時家人在大隈山,仍與陸渾戎相鄰。 商末周初,楚人、陸渾戎分別遷到寶雞西面及南面,對后者是回歸炎帝故里,對楚人是投奔勢力趨大的周人。在西周早期,他們的地位不升反降,于是又想回歸伏牛山一帶的故地。部分炎帝后裔跟隨隨國東遷,其實也是回歸,隨州離他們的商代故地也不遠。 現(xiàn)在看來,漢朝人釋讀周朝資料就有部分障礙,后世解讀漢代資料也會出錯。楚國以事紀年是傳統(tǒng),我們看這類資料時,對楚國世系的分宗人物要注意“人名前后多以事紀年,再述說相關事情,并以居住地分氏。” 我以前研究《潛夫論·氏姓志》時就發(fā)現(xiàn),后人解讀“歸姓胡有何”一句有誤,原文應是“嬀胡姓,洧河”,依據(jù)是原本注“有為洧”,洧水是媯改胡的成姓地點,由此解讀此段其它文字更合理。 早期文字記錄簡短又無斷句,要通過傳承人講解才能知道完整信息。更早時期可能就如納西族的看圖述說祖先故事,原始社會巫師之類的人物,就擔任這個角色,其他人得靠巫師宣講才能獲取歷史知識,楚先人擔任的黎類似于巫師,祝融才是官職。原始的《山海經》主體也是圖畫,后人根據(jù)傳承補錄了文字。早期記錄工具不足,口頭文學仍然很發(fā)達,傳遞的遠古信息雖然多有訛誤但有可取之處。 五、幾點感想 為什么司馬遷記載的楚先人世系會有錯誤?這是秦滅六國毀其史,司馬遷所見大國資料也不完整,小國史料幾乎完全缺失。 我們現(xiàn)在所見楚王世系,比大多數(shù)姬姓諸侯國的還要清晰。這是因為楚先人長期擔任祝融之職,有重視記錄的傳統(tǒng),加之楚國立國時間很長。最關鍵的是,出土了為數(shù)不少的楚簡秦簡以及青銅銘文,為我們增添了不少的楚史資料。 那么,周王朝的世系是否更詳細,是否記載有黃帝與夏商周三代王族的直接關系?這得看王子朝奔楚所攜帶的資料,將來能否重見天日。這么重要的史籍在楚國應有傳承,楚簡《系年》應該就是。只有埋在江漢平原濕性土壤里的竹簡,才有可能保留至今。 從《竹書紀年》與楚簡來看,周王朝記載的黃帝至周人世系也不會代代相連。不過,原版《竹書紀年》早已軼失,如今所見是從各種文獻中收集匯總的。上面提到的《世本》倒是專門記載黃帝到春秋時期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的,這是先秦史官修撰,卻在北宋時散軼。今天所見《世本》是清代學者輯錄而成。 跟楚國相似,魏國傳承的《竹書紀年》對黃帝以來的重要人物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能對黃帝軒轅氏、帝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有虞氏,以及夏商的諸多王年事件留下記載,已經算是很詳細了,在那個年代絕對算是宏篇巨著,難道這還不能算作信史? 有人不相信商王周王同屬黃帝后裔,也有人說楚人是南蠻與黃帝族無關,這都是噴子的無據(jù)之說,要拜上世紀前葉疑古派所賜。從楚簡與《竹書紀年》看,黃帝是存在的,我們不能說它是戰(zhàn)國時期才有的說法,更不能說是編造的。 最后,我們來看看周初分封,幾乎都在秦嶺淮河這條南北分界線以北,燕國遠達河北遼寧。這些封國大多是夏商故地,有數(shù)百年經營根底。東偏南的多是嬴姓姜姓小國,那里鄰近徐人淮夷。我分析黃帝族有一支人在河套東北分離,從太行山東面進入河北,這就是商國的基礎,河南安陽是商朝的末代都城。遼西義縣、遷安,以及今天的北京,也應是商人的重要經歷地,可依此尋找先商遷徙蹤跡。 傳說遼西義縣大棘城是“顓頊之墟”。這跟祝融之墟、黃帝故里、炎帝神農故里一樣,是相關人口帶去的傳說。根據(jù)傳世史籍與當代考古專家的研究,央視制作的《楚國八百年》,傳播的信息也有不少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