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喜,“聚元號”傳統弓箭制作技藝第十代傳承人。2007年6月,他被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楊福喜所在的“聚元號”弓箭鋪,始創于1721年,距今已有298年的歷史,是中國唯一一家保持傳統技藝的弓箭鋪。2006年,“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18個月磨一張弓 楊福喜在制作弓箭,正進行勒牛角步驟。 弓箭是一種古老的兵器,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的軍事活動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現如今,射箭成為了運動項目,而對于其用具,人們見到的多是工業生產線上批量制作的復合材料弓箭。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手工弓箭便顯得尤為珍貴。 據楊福喜介紹,“聚元號”制作的弓全名為“筋角木反曲復合弓”。其中,“反曲”指的是制作過程中,弓胎需反方向用力,以最大程度發揮彈性。弓的主體內胎為竹,外有牛角使其彈,內有牛筋使其韌,兩端有木質弓梢,這便是“聚元號”弓箭名稱的含義。 其實,一張弓要經歷“白活”和“畫活”,并經歷半年時間才能脫胎換骨。 采訪中,楊福喜向記者演示了制作弓箭“白活”的步驟之一——勒牛角。只見他把裸露的弓胎和黝黑的牛角并合在一起,用力地系上麻繩,把弓的中部夾在輔助工具“壓馬”的“馬背”夾板內,然后又靈活地抬起左腿壓在“馬背”上,右手從“馬頭”抽出一把走銼,然后把一指粗的麻繩一圈圈纏到弓身上。他布滿皺紋的雙手沒有絲毫顫抖,不一會就把麻繩從中部纏到了弓梢,動作嫻熟,一氣呵成。 楊福喜說,在制作弓箭的過程中,鋪牛筋是最耗時間的步驟。“牛筋要鋪三層以上,每層最少一周才能晾干。除此之外,弓身會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非專業人員既難發現也無法修理。”所以楊家弓箭制作專門規定,為了保證質量,一張弓制作完成后,要再放置四個季節,確認不會出現問題后,才算真正制作完成。 這正是18個月磨一張弓,方寸間盡顯品質。 2. 射以觀德 以弓為友 楊福喜成為手藝人之前,還是個血氣方剛、脾氣直爽的青年。年輕的他開過5年出租車,做過幾年自由職業,走走停停,一路隨心。直到1998年,楊氏弓箭家族中除了楊福喜的父親,再無一人從事弓箭制作。那時,40歲的楊福喜才開始接手父親手中的傳統弓箭制作技藝,成為“聚元號”第十代傳承人。 從那時起,弓箭便開啟了楊福喜的別樣人生。這條路盡管艱難曲折,但楊福喜說自己從未后悔過。 那么,在現代弓箭得以量產的今天,反其道而行之地以傳統弓箭手工技藝為生,難嗎? 據了解,“聚元號”曾經也有網店,但由于每張弓制作標準高、要求嚴,且都要根據顧客的身高、臂展和力量定制,制作周期相對較長,無法承接大量訂單,所以楊福喜不得不放棄了網上銷售這條路。 在楊福喜的工作室內,“射以觀德”的牌匾被掛在顯眼的位置。“弓箭制作,應先保質,再保量。至于經濟方面的得失不是我所看重的。作為一個手藝人,首先是要坐得住。如果看待弓箭,只一心想著它能賣出的價值,那這弓箭就做不好。”楊福喜說。 一路走來,楊福喜與弓箭為友,秉持匠人精神,堅守德藝先行,為每一張弓注入他的心血和靈魂。 3. 期待“候鳥”來臨 射箭時的楊福喜。 2006年,“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被文化部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頒發了牌匾。而在非遺牌匾之下的,是“聚元號”第十代傳承人楊福喜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如今,楊福喜的兒子楊燚已成為“聚元號”第十一代傳承人,但楊福喜并沒有吝嗇自己的傳統弓箭制作技藝,他將老手藝同樣傳授給了他的學生們。“弓箭制作技藝既是‘聚元號’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國家的,我們歡迎更多的人學習弓箭制作技藝,將弓箭文化好好傳承下去。”楊福喜說。 除弓箭制作技藝外,傳統射藝同樣需要得到重視與傳承。采訪過半,楊福喜前往村子附近的楊樹林,向記者演示傳統射藝。楊福喜介紹,雖然北京近年來開設了不少射箭館,但教授方法多為西方地中海式射箭法,中國獨特的傳統禮儀射箭方法鮮有人用。 說罷,楊福喜戴上了鹿角扳指,穩定果斷地開弓。只聽“嗖”的一聲,離弦箭迅速進靶入環。 恰逢初冬時節,樹林上方,成群的候鳥依次飛過。楊福喜望向天空,期待著弓箭制作技藝與射藝“候鳥”的來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