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中必定浮現的是一幅彎弓射雕、馳騁沙場的英雄畫面。一般人無法想象,看似輕巧靈便的弓箭,制作起來卻要耗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對工匠的技藝和經驗都有著超高的要求。清朝,皇室指定了17家弓箭鋪作為“皇家御用兵工廠”,到今天僅剩“聚元號”弓箭鋪傳承下來,是中國唯一現存完整保存的傳統弓箭制作技藝的弓箭鋪。一把傳統弓箭如何誕生?跟著“聚元號”弓箭的故事來了解—— 以眼為尺,以手為度。上百件專用工具對二十多種天然材料進行純手工加工,通過200多道工序,歷時三四個月之久,才能制成一張正宗的“聚元號”弓箭。弓的主體內胎為竹,外貼牛角,內沾牛筋,兩端安裝木質弓梢。弓的制作分成弓的“白活”和裝飾的“畫活”兩個環節。“聚元號”弓箭制作有近300年的歷史,早在清朝乾隆時期,“聚元號”弓箭因其精準的力道、細膩精致的畫活兒(弓箭裝飾)成為皇家御用弓箭,是中國唯一現存完整保存的傳統弓箭制作技藝的弓箭鋪。“聚元號”弓箭完整地保存了傳統弓箭制作復雜的生產工藝流程。細膩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術,濃縮了中國傳統弓箭發展軌跡和弓箭文化。這些技藝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是中國傳統手工工藝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2019年,朝陽規劃藝術館將“聚元號”弓箭收于館藏,并向大眾展示。 漫步在朝陽規劃藝術館的展區,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聚元號”弓箭的精巧技藝,也可通過屏幕故事深入了解“聚元號”弓箭的傳承歷史。“一項傳統技藝絕對不應該只由一個人來傳承,而應該是一批人。” 楊福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聚元號”弓箭的第十代傳承人。 在制弓技藝的傳承之外,楊福喜認為“聚元號”弓箭的另一個重點是射藝的傳承。“我們技藝的傳承沒問題了,但射藝還有欠缺。現在北京以至于全國開了很多射箭館,但是都是現代的弓,現代的射法。怎么能有一個咱們自己的傳統的射藝館,能夠培養青少年傳統的射藝——這是我現在考慮比較多的事情。這樣我們整個的技藝就全了,連制作帶射藝全有了。”楊福喜窮其一生所堅守的,是祖父留下的四個字:端不生涯。“端不生涯,就是一旦決定好職業,就必須全身心投入,窮盡一生磨練技能。”既然選擇了,就不能虛度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