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宗金鑒》卷四十九,單用青皮和甘草,主治乳巖。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600多年前便指出了乳腺癌(乳巖)的發展,并記錄了治療案例: 東陽一婦人,年六十,多妒,性急。忽左乳結一小核,大如棋子,不痛,自覺神思不佳,食不知味。經半月,以人參湯調青皮、甘草末,入生姜汁,細細呷,一日夜五六次,至五七日消矣。 此及乳巖之始,不早治,隱至五年十年已后發,不痛不癢,必于乳下潰一竅,如巖穴出膿。又或五七年十年,雖可食可飲,洞見五內,乃死。此婦治之早,消患于未形,余者皆死,凡十余人。又治一初嫁之婦,只給以羊乳、青皮、甘草煎服,月余愈。 朱丹溪在文中,不僅指出此婦是性急的妒婦,而且指出乳腺癌從起始階段到不治,有十幾年時間。后人詳細總結了在這些時間段內乳腺癌的病因與癥狀表現。 1、 肝郁痰凝證:為肝氣不舒,氣郁生痰,進而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虛,脾虛則不能化掉痰濕,痰凝結難開,影響氣血的運行,氣聚血結,日久易成腫塊積聚。 證候:乳房部腫塊皮色不變,質硬而邊界不清;情志抑郁,或性情急躁,胸悶脅脹,或伴經前乳房作脹或少腹作脹。苔薄,脈弦。 2、沖任失調證:沖脈起于胞宮,任脈同樣起于胞宮,具調蓄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肝腎不足,脾胃虛弱,外邪侵擾,氣機不暢,血瘀濕阻等,都會導致此功能失常,引起陰陽失衡或氣機不暢。 證候:眩暈耳鳴,乳房結塊堅硬,經期紊亂,素有經前期乳房脹痛。婚后從未生育,或有多次流產史的人易犯此癥。其舌淡,苔薄,脈弦細。 3、正虛毒盛證:正氣虛弱,正不勝邪,以致毒邪熾盛,阻塞經絡,疼痛難忍。此癥已極危了。 證候:久病正虛,正不勝邪,熱毒內盛,熱盛肉腐,故乳房腫塊破潰外翻如菜花,不斷滲流血水;毒邪瘀阻乳絡,不通則痛,故疼痛難忍;氣血虧虛,機體失去溫煦與濡養,故面色蒼白,身體瘦弱。舌淡紅、脈沉細無力。 由上可看出,乳巖之癥,普遍和情志有關。抑郁不開心,性急多怒,都易損肝脾,導致氣機阻滯,痰濁瘀血內生,經絡脹滿阻塞,久積而病。所以治病不如調心,身心相連,心理能量不夠,最受影響的便是身體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