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提壺揭蓋”的說法從哪來?是什么意思?該怎么用?看看文章吧! 提壺揭蓋為中醫的治法之一,意即通過宣肺利水,以達到通利小便、消除水腫的目的。 因肺為水之上源,具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作用,但如果肺氣閉塞,不能宣達,它就不能肅降;失去肅降作用,它也就不能通水道了。 《中醫大辭典》對提壺揭蓋的解釋是:“治法,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種借喻。 肺與脾腎三焦膀胱等臟器分司水液代謝,維持水道的通調。肺主氣,為水道的上源,在肺氣閉阻,肅降失職,影響其他臟器的氣化失司的情況下,可出現喘促胸滿、小便不利、浮腫等癥,治療應選宣肺降氣,這一經驗,喻為提壺揭蓋之理,故名。” 然而,條目中未提及“提壺揭蓋”這一治法術語始于何人,始于哪本書。 經查文獻,發現有兩處提及相類此法。 一是《古今醫案按·卷第六》記載:“朱丹溪治一人,小便不通,醫用利藥益甚,脈右寸頗弦滑,此積痰在肺。 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后下焦之水出焉,以藥大吐之,病如失。” 二是在陳修園《時方妙用·卷四》中談到:“癃閉證,小便點滴不能,……有用補中益氣湯后以手探吐者,如滴水之器,閉其上竅而倒懸之,點滴不能下也,去其上竅,則下竅通矣。” 此兩處內容都提到小便不通,都是用了吐法,都提到宣肺以利水的形象比喻。 然而,此兩處未提到“提壺揭蓋”這一術語,也未提到此法亦可用來治療水腫。 至于具體提及用提壺揭蓋法利水消腫,治療水腫病,尚不知為何人,望知之者有以教我。 提壺揭蓋的代表藥物為桔梗、杏仁。 兩者雖然都能開宣肺氣,然而,桔梗苦辛性平,宣而能升,號稱舟楫之藥,能清利咽喉,理氣開胸,載藥上行;杏仁苦辛而溫,開而能降,故能平喘止咳,潤腸通便。 關于桔梗為舟楫之藥,最早提出的是金代張元素,這一形象提法,得到了后代醫家的認可。 但到了清代張志聰,卻不以為然,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在《本草崇原》中說:“張元素不參經義,謂桔梗乃舟楫之藥,載諸藥而不沉。今人熟念在口,終身不忘。夫以元素杜撰之言為是,則《本經》幾可廢矣。” 張姓歷來出名醫,這兩位張姓大家意見反佐,然究之諸醫用藥習慣及臨床積累,當以張元素之說為是。 在近代,用宣肺利水法治療水腫,并進一步闡明其道理的當數曹穎甫。 他曾治一賈姓小孩,患兒手足并腫,腹大如鼓,小便不通,處以麻黃五錢,熟附子五錢,細辛三錢,小便微通而脹如故。 復診時,其門人陳道南用麻黃六錢,并于原方中加杏仁桔梗,一夕而小便大行,明旦腫已大消,周身微汗而病愈矣。 他因此而大有啟發,在《金匱發微》中寫道:“利小便,人但知為五苓散,發汗人但知為麻黃湯,此泥于成方,不知水病者也。…… 然亦有當利小便之證,要先行發汗而小便始通者,蓋大氣不運,則里氣不疏;肺氣不開,則腎氣不降。故常有屢進利水之藥,小便終不利者,職是故也。 并有當發汗之證,必兼利小便而始愈者,蓋發汗則表疏,在里之水不能盡去,勢必由下焦如瀆運輸而始暢,非因勢利尿,則余邪不清也,變而通之,存乎其人。” 這就把宣肺通下、發汗利水的關系說得很清楚了。 其實,重視水腫從肺治的醫家,古今都有。 如喻嘉言云:“凡禽畜之類,有肺者有尿,無肺者無尿。故水道不利成腫滿,以清肺為急。此義前人闡發不到,后之以五苓、五皮、八正等方治水者,總之未悟此旨。” 其實禽類也都有肺,不過其消化、泌尿、生殖三系共有一殖泄腔,屎尿不分而已。但喻氏強調水腫治肺還是值得重視的。 又如現代國醫大師周仲瑛就指出:“實踐證明,急慢性腎炎,不論有無水腫,凡臨床癥狀涉及到肺的,俱可采取治肺的方法。” 而具體方法,有疏風宣肺,順氣導水,清肺解毒,養陰補肺等數種方法。 先父既受業于曹穎甫老先生,當然對曹氏學術觀點,用藥手法比較了解,也能熟練運用,他在早年曾有一產后尿閉經案,取得了較好療效。 黃氏婦,吉安固江人氏,難產數日未下,乘車來吉安就醫,產于途中,孩體無礙,但產婦則因用力過度,以致小溲點滴不通,急脹難忍。 診為產后膀胱氣化不宣,法宜升開。 處方:白桔梗3克,光杏仁9克,川升麻2.4克,全當歸12克,豬苓6克,肉桂楊0.9克,澤瀉4.5克,琥珀屑0.9克,木通3克,益母草4.5克,生甘草2.4克 1劑而小便通利,惟大便不解,腹塊作痛,續用生化湯加減,以行瘀通便,遂告痊愈。 此病案一劑而小便通利,收效甚速,本處方考慮到三種情況: 一是用桔梗、杏仁宣上竅利下竅;二是用升麻升提,升清以降濁;三是用澤瀉、木通、肉桂從下利尿通閉;四是因為是產后,故用了當歸、琥珀、益母草養血化瘀,故能效如桴鼓。 筆者受曹師及先父影響,也每于治水方中用桔梗、杏仁,提壺揭蓋,宣肺利水,并取得一定療效。現舉病案一例于下。 筆者早在20世紀70年代回鄉探親時,曾治過一些患者,其中有一患兒長期水腫并有蛋白尿,在當地診為慢性腎炎,經鄉、縣、地區醫院治療效果不顯,且費資不少,患兒母親守寡在家,經濟甚為拮據,因而放棄治療,此事鄉里皆知,且甚為同情。 根據患兒咳嗽氣促、尿少水腫的特點,處一方給予治療,隨即返昌,當時并不知療效如何,也未曾記下具體方藥。 數月后,有堂弟來昌,告知患兒服方三十來劑后,水腫盡消,后因患兒偷食咸辣椒,水腫又發,患兒母親又守方服用十來劑,水腫又消。 后當地赤腳醫生用此方治腎炎水腫,也有療效。 此事因而在當地傳為佳話,不少人抄下此方,視為神效秘方。 筆者也從堂弟處錄下此方,其組成:桔梗4.5克,杏仁6克,薏苡仁6克,茯苓9克,豬苓6克,陳皮3克,大腹皮6克,木通3克,澤瀉6克,五加皮3克,蔥白一小撮。 此方實為五苓散合五皮飲的一個加減方,并無何奇特之處,其中可以提出參考者,一是用了桔梗、杏仁提壺揭蓋,宣降肺氣,開上竅以利下竅;二是用了蔥白,作為藥引,通陽以利水。 此方平淡而如此療效,即在意料之外,又在醫理之中,敝帚自珍,將其命名為宣肺利水飲,并寫一短篇發表在《新中醫》1979年第1期。 數年之后,有江蘇省東臺縣梁垛醫院楊廣林醫師,去函《新中醫》,云他運用宣肺利水飲確有療效,《新中醫》將其刊登在1987年第7期上。 全文如下:1979年第1期《新中醫》載“也談腎炎從肺施治”一文中“宣肺利水飲”一方,經筆者反復驗證,治腎炎確有療效,后擴充治其他水腫病,亦有療效,今特報道,以茲佐證。 王某某,男,24歲,農民,因劇烈咳嗽,咯吐黃色稠痰一周,胸透提示支氣管周圍炎,給予四環素、棕色合劑治療,咳嗽消失; 繼出現周身水腫,尿少色黃,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舌苔膩微黃,脈濡滑,白細胞(+)。 治以宣肺利水,理脾利濕,以宣肺利水飲方,改成人藥量,加生白術,桑白皮各10克,2劑身腫即消,繼服1劑,病告痊愈。 顧某某,女,5歲,面及周身浮腫一年余。 經縣某醫院診為腎炎,長期給予青霉素、維生素C、潑尼松、氫氯噻嗪、氯化鉀等,病情反復,尿蛋白持續(+~++),易患感冒,感冒后病情誘發加重,患兒父母心情焦慮不安,前來求治。 癥見全身浮腫,輕度咳嗽,精神萎靡,納差,小便少,用宣肺利水飲原方加生白術6克。 服藥5劑,腫消如常人,尿蛋白消失,再予參苓白術丸鞏固療效。2年追訪,患兒發育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