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畫派 吳門畫派的起源 蘇州素以美術家眾多著稱。據徐壇秋《吳門畫史》,兩晉到清末有畫家1200余人。明代中葉后,美術創作進入最繁榮時期。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繪畫大家相繼在畫壇出現,被尊為“明四家”。沈周、文徵明的門人和子侄輩陳道復(白陽)、陸冶、周文冕、王轂祥、文嘉、周天球、文伯仁、錢谷、陸師道、謝時臣、居節等人也都享譽畫壇。一地同時出現這樣多的名畫家,實為中國美術史所罕見。后世人稱之為“吳門畫派”或“吳門派”。這一名稱首見于明代董其昌為杜瓊《南村別墅圖冊》題跋。吳門大師兼通詩、文、書、畫、篆刻,他們的畫富書卷氣,追求典雅隱逸,故有人稱之為“文人畫”。此畫風經陳繼儒、董其昌的提倡,日益擴大影響,故人們又稱沈、文、陳、董為吳門四家,影響清一代。 ▲圖為沈周(1427—1509),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代繪畫大師,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 ▲圖為文徵明(1470—1559),蘇州人,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畫家、書法家、道家、文學家,吳門畫派創始人,明四家之一。 ▲圖為唐寅(1470-1524)蘇州府吳縣人,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吳門畫派創始人,明四家之一。 ▲圖為仇英(1498-1552)蘇州人,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后移居蘇州。中國明代繪畫大師,吳門畫派創始人,明四家之一。 吳門畫派的發展 吳門畫派的最盛期,歷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到萬歷中期,約130余年。在這以后直到明末,這里名畫家仍不絕如縷。如陳裸、錢貢、孫枝、劉原起、陳煥、袁尚統、文從簡、文震亨、文淑等,都是知名度很高的藝術家。錢謙益說:“吳門前輩,遺風余緒,至今猶在人間,未可謂五世而斬也”。 清代以后,蘇州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由吳門畫派直接孕育的“松江派”,太倉“婁東派”、常熟“虞山派”先后產生。代表人物王時敏、王鑒、王翚和王原祁,被稱為“四王”,他們和惲南田、吳歷又并稱“清六家”。 “四王”的門生很多,后輩王昱、王愫、王玖、王宸,都是山水畫家,被稱為“小四王”。“小四王”的子侄輩王三錫、王廷元、王廷周、王鳴韶,也都能后繼家學,又被稱為“后四王”。可謂三世風流,掩映生輝。“四王”受董其昌影響很大,極其重視傳統技法,能綜合宋元各家各派,形成一套體例完整的山水畫藝術體系。 ▲圖為王時敏(1592-1680),蘇州府太倉人,本名王贊虞,字遜之,號煙客,又號偶諧道人,晚號西廬老人,明末清初畫家,大學士王錫爵之孫,翰林編修王衡之子,吳門畫派“四王”第一代人。 ▲圖為王鑒(1598-1677),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照,一字圓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明末清初畫家,吳門畫派“四王”之一。 ▲圖為王翚(1632─1717)蘇州府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吳門畫派“四王”之一。 ▲圖為王原祁,(1642-1715)蘇州府太倉人。字茂京,號麓臺、石師道人,王時敏孫,吳門畫派“四王”之一。 吳門畫派代表作品賞析 ▲圖為《落霞孤鶩圖》,明代,唐寅作品,立軸,紙本墨筆,縱189.1厘米,橫105.4厘米,中國上海博物館藏。 ![]() ▲圖為《春深高樹圖》,明代,文徵明作品,絹本設色,縱170.1厘米,橫65.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 ▲圖為《廬山高圖》,明代,沈周做,紙本設色軸畫。該畫作原屬北京故宮舊藏,現藏于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