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沈陽,有一對夫妻因為輔導孩子作業大打出手,不僅妻子鼻梁骨骨折,丈夫還因為故意傷害罪被判處一年有期徒刑,還花費17000余元的醫療費,被稱為史上最慘烈的“陪寫作業”。 事情本身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孩子做作業拖拉緩慢,晚上九點還沒有完成作業,爸爸輔導起來覺得窩火。此時聽到妻子語音聊天聲音大,提醒妻子把聲音調小一點,不要影響孩子學習。可是妻子并未聽到,丈夫就上前將妻子手機強行調整為靜音,因此發生爭執。妻子氣不過丈夫掐了她一把,就打110報警,警察來了后丈夫更是氣不過,一拳打向妻子鼻梁,造成鼻梁骨折、右肩撕裂傷。 近年來,已經有很多家庭因為輔導孩子做作業而出現情緒失控,幾乎每一個家庭都被孩子作業輔導而困擾。這也是教育部門開始對學生作業問題進行控制、為學生減輕負擔的一個原因之一。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中小學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第四條規定,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家庭作業不超過60分鐘,初中家庭作業不超過90分鐘,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作業完成的時間雖然安排了,但是這考慮的畢竟是大多數孩子的情況,某些孩子卻因為自身的學習習慣問題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不僅家長苦惱,孩子自己也厭煩。 針對于實在無法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一、家長要做好心理準備,調整好內心,為孩子做出榜樣。 我們的孩子緩慢拖拉等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的積淀過程。我們家長要想糾正過來,也不是一天兩能解決的,也是需要通過一個長期的轉變訓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間,最需要解決的有兩個問題,一是孩子對學習的厭煩感,二是家長對孩子馬上學會的急迫感。這雖然是兩個問題,但在本質上,實際還是一個問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心態的問題。 我們幾乎每一個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成長都會存在一定的擔心、擔憂,甚至有很多家長是過度的焦慮。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系,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好,成長得更優秀。俗話說關心則亂,就是這樣最真切地表現。 心中存在急迫、心中存在擔憂、心中存在焦慮等等,這些都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又是我們家長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因為關心,內在的情緒混亂不堪,無法保持平常的狀態,無法讓自己的內心平和下來,情緒暴發出來造成惡劣后果也是必然的了。 所以,我們家長需要克服內心的躁動,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孩子不爭氣的時候,能夠讓內心平和下來。 內心平和一般來說有兩個方向,一種是轉移注意力,一種是直面自己情緒。 轉移注意力指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內心有火氣升起時,不要去發火,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面,用其他事情來調整自己的內心情緒。當內心舒緩之后,再來輔導孩子的作業。這種方法就應了眼不見心不煩這句話,能較為快速地讓情緒發生改變,但因為是用其他事情來調節情緒,無法真正調整輔導孩子作業的情緒。相當于這個關口還是無法真正邁過去。 直面自己的情緒,指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內心有火氣升上來,同樣不去發火,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自己身體內部情緒的發生認識上來。我們要在情緒發生的時候認識我們內在的情緒究竟是什么樣子,去感覺它、認識它。在儒家經典《大學》之中,格物致知就是直面我們內心情緒的根本方法。物品都有基本的物理屬性,軟硬度、溫度、大小、寬窄、上下、快慢、多少……情緒的發生同樣是具備這樣的物理屬性,雖然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我們可以感覺到。 情,忄、青組合而成,忄表意表示感情出自內心,青表聲為顏色代表可表示各種顏色,以體現情緒的多種多樣。從情這個字本身,我們就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情緒是與心有關的,我們要格物就不是格世間萬物,而是格心中之物,也就是我們的情緒之物。 那么心在哪里呢?心口、心窩,心的口、心的窩,這樣的詞語清晰地告訴我們心就在我們胸口兩乳中央凹下去的地方,這里就是我們情緒發生的地方。當我們的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到我們的心窩處,去看著情緒在這個地方的樣子。認清楚情緒發生時,此刻內心的溫度、大小、快慢、松緊等內心的物理屬性,從而就能讓內心情緒的發生回歸到正常狀態,讓我們與情緒的發生和平共處。 直面我們的內心情緒就是克己復禮,克就是格物致知認識內心情緒,讓情緒的發生恢復到情緒發生的天然狀態,不去阻礙情緒的發生,也不去助長情緒的發生,讓情緒順應它本身應有的規律自然發生。 當我們能真正認識自己的情緒,做到格物致知時,輔導孩子作業情緒就不會成為困擾我們的難題,也不會造成家庭不和、傷人傷己的惡劣后果。我們家長做到情緒控制,孩子就能學著跟我們一起去練習、調整自己的情緒,從而能讓自己的情緒正常發生,隨著年齡增長而真正控制自己的情緒。 二、家長要合理期望,引導孩子設定恰當的成長目標。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向著美好的方向成長,這是我們共同的愿望。但是,因為對世界的認識、對價值的認識、對人生的認識造成了我們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從而對孩子的成長期望也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從本質上來說,孩子未來要幸福快樂,不是靠孩子的工作,也不是靠孩子的生活收入,而是靠孩子對自己情緒的管理,合理控制自己,時刻讓自己的情緒都為自己的成長而助力,而不是讓情緒傷害我們自己。因此,幸福快樂不是在未來,而是當下就是快樂,現在就是快樂。只要孩子有這樣的能力,那么孩子的未來目標就不是某個工作、某個收入、某種生活,而是讓更多的人當下就體會到快樂,現在就幸福地生活。 在《大學》開篇就說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人生最大的目標,讓自己的身體更好的發展,讓自己身邊的人都能生活更好,都向著至善的方向成長。《論語》中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生存生活就是藝,像游戲一樣地去對待,但是對于大學之道卻要立志堅定,時刻以德為根本,依靠生生不息的仁人之心讓自己不斷成長起來。 真正能夠體會到這些經典根本的人,對于孩子考試考0分或者100分其實都不會在意,在意地就是孩子此時此刻的情緒有沒有發對,有沒有向著至善這個方向不斷成長。 家長的合理期望,不是孩子學到了多少知識,也不是未來考到了什么大學,更不是未來進入了什么企業與公司……家長的合理期望就是孩子此時此刻能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發生,能不能做到與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 三、家長注重孩子習慣的調整,而不注重學習結果的糾正。 孩子作業沒有完成不是重點,重點是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姿勢是不是端正的,會不會對自己的身體生長產生傷害。這里有一個基本要求,脊椎拉直,就像“中”字中間的一豎一樣,直直地寫下來。 孩子不會的題怎么辦?不會的題目,我們家長盡量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不要我們一味地告訴孩子該如何去做。讓孩子自己去研究、自己去發現,如果孩子想了半天也解決不了,主動來問我們的時候,可以提問題請孩子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看看孩子是如何解決問題的,看看他們自己的思維是什么樣的?我們也不一定完全就幫助孩子去解決問題,適當地鼓勵孩子思維很清晰,再想想有沒有其他辦法。甚至,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不會的題目自己思考后,要主動去問老師該如何解答。 在過程中,我們不要急迫地去解決孩子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學會去解決問題,訓練孩子自學的能力,而不是去培養孩子被動吸收的習慣。 以這樣的心態輔導孩子的作業,我們就關注孩子的姿勢就可以了,讓孩子的身體健康就是我們家長要做的事情。問題解決的能力,如果家長不具備,最好不要去代替孩子解決問題,要讓孩子自己主動去思考、主動去探索學習。 結束語家長輔導孩子的作業,是我們現代家庭的一個共同話題,保持良好的心態,不去刻意追求學習的成績與結果。初心就是我們內心情緒的調整,使命就是讓我們更多的人向著人生至善的方向前進,讓更多的人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