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乙肝,也知道乙肝是一種傳染病。 據不完全統計,全中國感染乙肝的約有8%到10%,如此高的發病率,有什么藥物可以治療的嗎? 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療藥物可分為兩大類,干擾素和核苷(酸)類藥物。 01 普通干擾素,聚乙二醇干擾素 優點:療程相對固定,HBeAg血清學轉換率較高,療效相對持久, 耐藥變異較少,干擾素有直接抗病毒和免疫調節雙重作用,遠期療效較好,療程相對固定。 缺點:需要注射給藥,不良反應較明顯,不適于肝功能失代償者。 特點:注射給藥;激活免疫系統,達到免疫應答;出現E抗原血清轉換,S抗原下降或消失,同時能抑制病毒;不出現病毒耐藥;取得免疫應答的患者,停藥后不易復發,少數出現臨床治愈;療程相對固定,即1年,更適合年輕患者;不良反應較多,不適合肝功能失代償患者;藥費相對較貴。 02 核苷(酸)類藥物治療 優點:口服給藥方便,抑制病毒作用強,不良反應少而輕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償者。 缺點:療程相對不固定,HBeAg血清學轉換率低,服用時間長,長期服用可產生耐藥變異,盲目停藥使病情加重,停藥復發率高。 特點:口服給藥方便,僅每天1次;直接抑制病毒,達到病毒學應答;免疫應答率較低,少數出現E消失或血清轉換;能達停藥標準者不多,停藥后易復發,甚至病情加重;使用中可能出現病毒耐藥,但一線藥物耐藥率較低;療程不固定,需長期,甚至終身治療。更適合年長患者;不良反應較少;藥費相對較低廉。 核苷(酸)類藥物目前已應用于臨床的抗HBV核苷(酸)類藥物有5種,我國已上市4種。 1 恩替卡韋(entecavir) 抗病毒作用強,耐藥率低,長期應用安全性好。是一種強效快速抑制病毒復制的核苷類藥物。長期隨訪研究結果表明,對達到病毒學應答者,繼續治療可保持較高的持續HBV DNA抑制效果。恩替卡韋耐藥率低,五年耐藥發生率約為1.2%。
2 阿德福韋酯(adefovir dipivoxil) 耐藥率相對不高,但抗病毒作用較弱,對高病毒載量者效果差,長期應用時需注意其潛在的腎毒性風險,要隨訪腎功能指標,對腎功能衰竭或存在潛在腎功能損害的患者尤其要加強監測。治療5年時患者的累積耐藥基因突變發生率為29%、病毒學耐藥發生率為20%、臨床耐藥發生率為11%;輕度肌酐升高者為3%。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對阿德福韋酯的耐藥發生率更低。 tips3 恩替卡韋(entecavir) 抗病毒作用較強,安全性良好,可用于2歲以上兒童,但耐藥率高。拉米夫定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類似安慰劑。隨治療時間延長,病毒耐藥突變的發生率增高(第1年、2年、3年、4年分別為14%、38%、49%、66%)。
4 替比夫定(telbivudine) 安全性良好,抗病毒作用較強,但耐藥率偏高,臨床應用中曾有個別病例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周圍神經炎,應密切監測。其總體療效和耐藥發生率優于拉米夫定組。替比夫定的總體不良事件發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療52周和104周時發生3~4級肌酸激酶(CK)升高者分別為7.5%和12.9%,高于拉米夫定組的3.1%和4.1%。
5 替諾福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替諾福韋酯與阿德福韋酯結構相似,但腎毒性較小,亦未發現耐藥變異。 核苷(酸)類藥物治療前相關指標基線檢測: ①生物化學指標:主要有ALT、AST、膽紅素和白蛋白等; ②病毒學標志物:主要有HBV DNA和HBeAg、抗-HBe; ③根據病情需要,檢測血常規、血清肌酐和CK等。治療前后最好行肝組織病理學檢查。 核苷(酸)類藥物治療過程中相關指標定期監測: ①生物化學指標:治療開始后每個月1次、連續3次,以后隨病情改善可每3個月1次; ②病毒學標志物:主要包括HBV DNA和HBeAg、抗-HBe,一般治療開始后1~3個月檢測1次,以后每3~6個月檢測1次; ③根據病情需要,定期檢測血常規、血清肌酐和CK等指標。 每種藥物各有特點,對于乙肝患者來說應該遵醫囑堅持用藥、定期復查,不隨意自行更換用藥,避免耐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