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代詩歌史上能人輩出,不論是一生活得瀟灑肆意具有“詩仙”之稱的李白,還是后來居上充滿神秘色彩的“詩鬼”李賀,他們留下的詩作都為千古傳誦。 在這次讀書之前,我是比較喜歡讀雙李的詩歌的,因為在閱讀他們作品的時候,作品透露出的神秘浪漫的氣息和大膽跳脫的想象,讓我覺得詩人是和我有著距離感的,這種距離感說不出的模糊,而恰好是這種模糊感非常吸引我。 而讀杜甫的作品,則會讓我覺得這個詩人,包括他的思想他的憂慮他的抱負是完完全全展現在我的眼前,由于他勇敢地直面整個社會的腐朽黑暗,敢于一針見血地去寫去說,所以字里行間中透露出的沉郁頓挫的風格,常常會讓人喘不過來氣。 例如經典作品“三吏”中的《石壕吏》中:
其中“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可見當時戰爭有多殘酷,對于古代社會來說,戰場上每一個士兵的死亡,同樣也是對于一個家庭的沉重打擊甚至是摧毀,接下來的“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這一句,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杜甫個人借這老嫗發出的慨嘆與怨憤,更是代表著平民百姓,對于戰爭,對于統治者的霸道專橫的強征行為的一種包含血與淚的控訴: 死掉的人已經沒辦法復生了,我們活下來的人只能茍且偷生,想著不論再困難再卑微也要活下去,可即便是如此,你們卻還是不讓,強逼著我們上沒有止境的布滿硝煙的戰場。 這種控訴與后來兩句“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所透露出的凄涼場景結合起來,何其難受!在杜甫的筆下,百姓就連大聲哭的權利都沒有! 同樣的直擊人心的還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著名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一句,短短十字卻將古代社會中鮮明的貧富差距表達得淋漓盡致。 一邊是窮奢極恀到了“酒肉臭”的地步,一邊是饑寒交迫到“凍死骨”的境地,讓人讀完不禁心里直打顫,社會不公竟至于此!這樣的唐朝又怎會不衰敗?這首詩最后兩句“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表達對于平民百姓的憂愁,將抽象的憂愁實體化,比作像南山一樣沉重,沉重到彌漫廣延至無法收斂的境地。 讀下來讓讀者十分具有畫面感,仿佛看到飽經滄桑的詩人,面對家中餓死的小兒已是悲痛之余,又想到自己尚是一名小官,有著特權,但輪到平民百姓呢?豈不是比自己更慘? 我想這便是杜甫詩歌經久不衰之處,他總能跳出當下,不是束縛于個人得失和情感,而是從整體大局觀出發,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體悟別人體會不到的情感,自然所寫出來的詩歌也就高人一等。 除此之外,杜甫的七律也是值得一提的,《被開拓的詩世界》中就提出杜甫的七律詩是“實積眾家所長”“盡得古今之體勢”。他創造性地使用七律聯章詩的形式,進而極大可能地從更廣度和更深度上表現所要表達的重要政治內容。 其中有個吸引我的觀點是“內容反作用現實”即狹窄的內容影響其本身在形式方面的發展。為什么會稱杜甫的詩為“詩史”呢?書中認為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此——對于現實政治的直接描寫,對于在這巨大宏偉的現實政治中所反映的身世之感,以及對于詠嘆史事來表現政治內涵。 這些組詩傳遞出來的強烈現實感,讓每位讀者覺得,這種感覺不僅僅是局限于那個時代,而是古今貫通的。 在這里選組詩《秋興八首》中第一首和第七首作為例子:
再讀這首詩,我讀出新意的是開頭第一句,它選取“楓樹林”這樣顏色鮮艷的意象以及“玉露”這樣與一般露珠顏色不同的意象構成一幅顏色鮮明的畫面。因著我有幸去過三峽,曾親眼看到兩岸山峰連綿不斷,且山峰高聳陡峭,仿佛構成了一種罩子,將人籠罩在里面,透不過氣。 所以緊接著“氣蕭森”三字一出,我立即就能體會出那種肅殺的氛圍,想著這句應是作者心情的一種外擴的表現。這一句中鮮艷的色彩不僅抓人眼球,讓人眼前一亮的同時,也與詩人低沉的心情和肅殺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凸顯了畫面感以及這幅畫面給人的沖擊感。
不同于之前,再讀這首詩,整個給我的感覺是詩人的渺小無力和這之后的寂寞。第一句用漢代的典故,點出漢武帝時期挖掘的昆明池到唐代還存在著,恍惚中武帝的旌旗還在風中飄揚著,但時代已經變遷了。 第二句前半句寫夜晚,后半句寫秋天,一下子就奠定了整首詩沉郁的基調。緊接著形容“菰米”如同沉云一般黑,而唯一亮色“粉紅”蓮房也已墜落,這一句的描寫還在不斷渲染整個氛圍。 個人認為前三句的描寫從想象到現實,從昆明池的四周到其中心,整個是呈遞進的關系,詩人在不停加強這種凄涼蕭索的氛圍。 在這幾句中,其中最打動我的是“冷”這一字,這一字實在是用得妙,一是我仿佛能感受到,如此荒涼凄清的場景,只能也只有倍感“冷”了。 這種冷可以延伸為心理上的感覺,看著這荷花上搖搖欲墜的露水,回憶起昔日盛景,再與當下場景所對比,覺得即荒誕又好笑——漢武帝為南征訓練水軍的時候有沒有想到漢朝終有一天會覆滅?自居太平盛世的唐玄宗有沒有想到不過幾年光景國家就已衰敗至此? 也可以延伸為物理上的感覺,這樣的一個夜晚,秋風一吹,這露水自然是冷極了。總而言之,一個“冷”字,卻能讀出千百般滋味,再多加一字都是累贅。 最后一句極其有畫面感,詩人當時是處在距離長安很遠的南方寫下這首詩的,所見之處全是崇山峻嶺,根本望不到長安,是無路可行的。所以“鳥道”的提出,既是實寫此時此地沒有路,又是寄托著詩人想成為一只鳥沖上云霄,脫離此刻的境地,不被暮年多病的苦況所困擾,不被沒有路的情況所束縛,能夠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回長安,或是為國家命運繼續奔走著,又或是為黎明百姓的困苦繼續呼喊著。 只可惜最后半句將這種想象打斷了,詩人選取廣闊無際到“滿地”的江湖與僅僅“一”漁翁的意象形成沖擊性對比,這個“一”字用得太直擊人心,將這種孤立無援和無邊寂寞的感覺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想詩人也一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國家的衰敗不可挽回,百姓的困苦沒法解決,他還能做什么呢?在這不可逆的自然規律面前,除了寫詩抒發內心抑郁之情,也只能做一漁翁罷了。 這種古今貫通的感覺不僅僅是在讀杜甫七律組詩的時候有,就在讀歌行體古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之處也有同感。 這樣短短十幾字的語句,卻將一名時刻關心民生疾苦,大公無私的詩人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即便是沒有見過杜甫本人,你也可以從他的詩歌里想象出一個臨近垂暮之年飽經滄桑且眉目間總帶有沉郁之色的老人形象。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又不是很大的稀奇之處了,個人認為詩歌所呈現的不在于表現力所刻畫和保有這種詩人形象有多細膩和形象,而是一種穿透力,是一種能跨越時代的穿透力,一種讓你總能在之后的時代里找到第二個、第三個等無法計數“杜甫”的能力,可以說“每一個時代都有杜甫”,杜甫的形象已然從具體到抽象,成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概念。 雖然常說杜甫是堅守儒家政治思想的詩人,就連《被開拓的詩世界》里也說他是繼承最純粹的儒家思想的人。但我卻覺得并不是這樣,除開“仁”,我個人從他的詩歌讀出來墨家思想的“兼愛”。 這種“兼愛”是不分平等的愛,他熱愛著這世間萬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他哀痛百姓的不幸遭遇,恨不得舍棄自己來換回他們的幸福安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他熱愛他的國家,熱愛國家的一切,他接受孔孟之道,秉持奉儒守官的理念,但國家的衰敗,統治者的不作為,百姓的困苦不堪,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使得這個曾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人,這一生都在痛苦和熱愛中掙扎,甚至到死都還在擔憂,還留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的語句。可以說,他的詩對他本人來說是一種不幸,但對于后人來說,是何其幸運! 作者: 作者:章魚不愛吃丸子,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