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全球的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曾說:“最美的建筑,應該是建筑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回望這一句話,不由自主地開始想到那些歷史悠久的知名建筑,如金字塔、比薩斜塔、埃菲爾鐵塔、長城、故宮等,的確,時間給它們沉淀了更多的魅力。 而貝聿銘先生的建筑作品,也是在時間的年輪下愈變愈美,不論是盧浮宮前如寶石般璀璨的玻璃金字塔,還是將古典與現代完美融合的蘇州博物館,可以說這些建筑都極致體現了這位建筑大師的設計理念。 關于貝聿銘先生,如果你還不曾了解,那就聽小編給你娓娓道來吧!貝聿銘,出生于廣東廣州,祖籍江蘇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后,美籍華人建筑師。他曾于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后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筑學,憑借著許多優秀的作品,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正如文學大師林語堂說的那樣:“最好的建筑是這樣的,我們深處在其中,卻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在哪里開始。”貝聿銘先生的建筑作品就是將鋼材、混凝土、玻璃、石材與周圍自然環境進行融合,當你看到建筑,會覺得這便是環境的一部分,甚至還會以為是環境為建筑而生。 貝聿銘大師的建筑作品散布全球,包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相信大家最好奇的一定是這位大師在中國留下的代表作品,那就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曾被貝聿銘自稱為“收山之作”,但大概就連這位建筑大師自己都未曾想到在這之后他還是提筆設計了更多經典建筑。大廈具有強烈的幾何雕塑感,體現出貝聿銘的個性,他將傳統卻又超越傳統的風格融于建筑中,比如入口處的玻璃墻,以三角形為主,圓形、方形等形狀為輔構成,簡潔中蘊涵了變化。 江蘇|蘇州博物館新館 我們都知道蘇州園林出眾,貝聿銘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整個博物館宛若一座小園林一般,恬靜雅致。 走進場館,首先看的便是建筑高低錯落分布,深灰色屋面與白墻相襯的景致。接著再進入展館,隨意往窗外望就是一幅畫,造型各異的太湖石、清瘦挺拔的綠竹,成就豐富的畫面。在蘇州博物館新館,你會忘了是為了歷史文明還是人文建筑而來。 澳門|澳門科學館 位于澳門新口岸填海區的澳門科學館可以說是把貝聿銘的建筑設計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建筑主體由一個傾斜的圓錐體、一個半球體和一個菱形的基座組成,這三部分的功能分別是展覽廳、天文館和會議中心。建筑物的外墻以銀灰色的金屬鋁板來裝飾,輔以深色的花崗巖。從遠處眺望,外型極富科技趣味。 香港|中銀大廈 被評為“香港十大最佳建筑”的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樓,建成于1989年,當時這座建筑是全亞洲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別看大廈造型簡約,看每一絲設計都有貝聿銘的用意。大廈外型像竹子一般節節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機和不斷進取,基座的麻石外墻代表長城,象征中國。 臺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東海大學是臺灣的一所綜合大學,其中路思義教堂就是這座校園的代表,也是非常出名的藝術建筑景觀。這座建筑是由貝聿銘以及陳其寬共同設計完成的,起初教堂在貝聿銘的設想下是要呈現為哥德式風格,但因臺灣地震多發,才修成現在這樣的教堂造型。教堂由四片面組合,于屋脊分開,構成一線形天窗,使屋檐曲線更具美感。 雖然貝聿銘大師已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但相信他留下的建筑,會像他說過的那句話一般,讓時間給出我們建筑美的答案。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欣賞下這位建筑大師留給我們的經典作品喔!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