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1趙雯雯 2岳仁宋 1王晶 1劉蕊蕊 1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 2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痤瘡屬于中醫學“肺風粉刺”“酒刺”“風刺”等范疇,歷代醫家多認為其乃肺經郁熱、熏蒸顏面,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蘊熱所致而從肺、從熱論治。岳仁宋教授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以脾虛為基礎病機立論治療,在益氣健脾除濕基礎上辨證選用異功散加減效果良好。而在諸多常用加減方劑中常常會使用到葛根湯,他認為辛溫宣散法應用于閉合性痤瘡的治療往往能切中病機。 《中藥學》記載,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宣肺平喘,歸肺、膀胱經。自漢代《傷寒論》中收載麻黃湯一方后,后世醫家多認為麻黃是1味發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藥。其實細想所謂“發汗”與“利水”等均是表達麻黃對水液代謝發揮了作用,那么能否換個角度,認為麻黃“發汗”實為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筆者思考如下。 1 汗液形成關乎五臟《素問·陰陽別論篇》云:“陽加于陰謂之汗”,人體正常的汗出是臟腑功能調和的共同結果。汗雖為心之液,但與五臟六腑活動均有密切關系,借心氣的推動、脾氣的運化、腎氣的主宰、肝氣的疏泄、肺氣的宣發和三焦陽氣的溫煦和宣通。 2 麻黃“發”脾臟之“汗”《素問·評熱病論篇》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脾胃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五臟生理活動之中心,脾胃運化之水谷精微是化生氣血津液的基礎;脾主運化,為水液代謝的中樞環節,凡是水液上騰下達都賴于脾氣的樞轉。故筆者認為汗出與脾臟關系最為密切。“發”在此處可以理解為激發脾臟的功能。岳仁宋認為,痤瘡發生的病因病機固多,但總屬氣血失調、臟腑陰陽失衡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飲食不節、嗜食辛辣炙煿、饑餐飽食導致脾胃受損,中陽受困;或情志失調,情志郁結,肝郁克脾;或失治勿治、清泄肺熱過用克伐脾胃之氣,皆導致脾胃損傷。而治療除健運脾胃外尚需激發脾臟的功能,也即激發脾陽溫煦推動的功能。 清·鄒澍《本經疏證》言:“麻黃氣味輕清,能徹上徹下,徹內徹外,故在里則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則使骨節肌肉毛竅不閉,在上則咳逆頭痛皆除,在下則癥堅積聚悉破也。”麻黃具有鼓舞陽氣、通行氣血作用,這與其辛溫的藥性有關。通過振奮脾陽、暢達中焦,使脾氣健運而氣血充盛,后天之本得養,而中焦斡旋功能復常。 3 麻黃“發”肝臟之“汗”(諸郁發之)查閱資料發現,在古代醫家的臨床運用中,多有將麻黃應用于麻疹不透的病例,而對于“疹”的論述,首見于《素問·奇病論篇》“疹即瘡疹”。王東等認為從形態上講,粉刺丘疹的臨床表現具備疹的特點,而且在其丘疹消退后多數患者遺留瘢痕亦不高出于皮膚,與“斑”的特點相似,故可將粉刺歸屬于“斑疹”范疇。因此我們可以將閉合性痤瘡看成是一個不能透出的“疹”,閉合性痤瘡使用麻黃,當取其“透疹”之意。《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提到“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凡滯而不得發越之證變為郁證。多種病因導致脾虛不運、氣血虧虛,氣血津液運行不暢,氣郁化熱、血留為瘀、津停為濕,濕瘀熱留滯肌肉,毒邪內郁發為痤瘡。 張景岳言:“發,發越也。故當因勢而解之,散之,升之,揚之,如開其窗,如揭其被,皆謂之發”,即謂審證求因,因勢利導,郁者發之。古書記載麻黃能“破堅積聚”“調血脈”。雖然沒有強有力的活血化瘀之功,但其性溫,以散為通,通過溫通經脈之功,使血得溫則行,寒凝血瘀得散,而濕瘀熱郁得除;且其氣最輕上達皮面,性溫味薄,稟春氣入肝,肝主疏泄,通過鼓舞陽氣、通行氣血而發散皮中之“郁”(也即濕瘀熱等病邪)。故可配伍黨參、桂枝等溫陽藥應用,增加其溫通陽氣的功效,且使散寒而不傷正。 4 麻黃“發”肺臟之“汗”(透邪外出)邪郁肌表、營衛失和是皮膚病的重要病機。痤瘡發于皮里肉外,在閉合性痤瘡問診中發現大多病人都存在少汗情況。岳仁宋認為該病的發展與轉歸和出汗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蓋脾虛這一基本病機導致腠理不實、衛外不固,繼而外邪乘虛而入,阻于肌膚,內不得通,外不得泄,致使營衛失和,邪蘊肌腠。玄府不通,郁積不能順利排出,蘊而發熱則紅腫,此又進一步閉阻玄府,郁阻難散而產生痤瘡,故需開通玄府。“透”法是中醫臨床的一個基本治則,指輕清宣泄,引邪外出。早在《內經》就有“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論述,宣達毛竅、調和營衛是治療皮膚病的重要治法之一。麻黃輕揚上達、氣味最清,入肺、膀胱經,起疏解表郁、宣通腠理玄府之用,使肺衛宣達,氣機通暢,玄府得通,郁熱疏解,而邪氣外出有路,可促痤瘡速愈。 5 典型病案王某,女,25歲,2016年10月24日初診:癥見顏面部痤瘡色暗紅,未訴明顯紅腫灼熱、瘙癢疼痛等不適,觸之質硬如鼻,面油,不易汗出,平素怕冷,月經后期量少有血塊,lmp19/10,無痛經。目前有孕求,備孕1+年而未孕,白帶可,納可、眠差多夢,情緒時有急躁,二便尚可。舌偏紅苔薄膩,脈細數。方藥異功散合葛根湯加減:黨參15 g,茯苓15 g,炒白術15 g,生甘草15 g,葛根20 g,桂枝10 g,麻黃15 g,大棗15 g,浙貝母20 g,白芥子15 g,皂角刺15 g,貓抓草10 g,連翹15 g,牡丹皮15 g,桑白皮15 g,黃芩15 g,另加生姜拇指大小1塊忌生冷。2016年10月31日二診:痤瘡基本無新發,質稍軟,口干,情緒及睡眠可,舌淡紅苔薄,脈濡細。原方加減,調整麻黃、皂角刺、連翹劑量為10 g,余不變。2016年11月9日三診:痤瘡無新發,原先痘疹顏色明顯變淡,月經正常,睡眠好,感冒怕風、無咳嗽咳痰等,口干。原方加生黃芪45 g,防風15 g,雞血藤30 g,后鞏固療效上方繼續服用4劑,因患者有育求,故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加用五子衍宗丸等繼續治療。 按:該患者首診時面部痤瘡色暗紅,觸之質硬如鼻,面油,未訴明顯紅腫灼熱、瘙癢疼痛等,四診合參當屬“閉合性粉刺”范疇。再結合舌脈當辨證為脾虛濕瘀化熱證,脾虛不運,氣血虧虛,氣郁化熱,血留為瘀,津停為濕,濕瘀熱留滯肌肉,毒邪內郁發為痤瘡;后天之本不能充養先天,胞宮虛寒不能種子故見不孕;陽虛氣血運行不暢故月經量少有塊,治療當以益氣健脾、除濕逐瘀為主,選用異功散合葛根湯加減。方中參苓術草健脾益氣除濕。葛根湯由桂枝湯加葛根、麻黃組成,該方既可以發汗升津,又無麻黃湯過汗之虞。《金匱要略論注》謂:“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其中芍藥、生姜、大棗、炙甘草補養氣血助津液升發之源,桂枝、芍藥調和營衛,松解肌腠,透邪外出。麻黃配葛根使津液周流全身、流水不腐,一個起陽氣,一個起陰液,避免其發汗太過傷陰之弊。麻黃配白術取其微微發汗、行表里之濕之能,麻黃配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連翹、桑白皮、牡丹皮、黃芩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浙貝母、皂角刺、貓抓草、白芥子軟堅散結、活血通絡化瘀;二診從患者舌象可知熱象較前有所減輕,故調整麻黃、皂角刺、連翹用量;三診時患者輕微外感惡風,故合玉屏風散補脾實衛、益氣固表,并加雞血藤加強活血通絡之力。 患者發病之時乃2016年下半年,丙申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在泉之氣厥陰風木,主下半年氣候風大,木克土,素體脾弱之人脾陽更虛,非大劑附、桂、干姜不能復其脾陽,故麻黃用量達180 g而痘疹少有突出皮面。 6 結語筆者認為,閉合性痤瘡病機根本在于正虛失運、氣血運行失暢所致。即凡有氣血運行不暢、痰阻、濕停、食積、積聚形成之處,均可閉阻陽氣,使陽氣伏于患處,故閉合性痤瘡的治療當以清熱瀉火為表、通行氣血是本,治療時多靈活應用麻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