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背誦條文第68條: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 這條寫的有點問題的,他沒有寫脈象,按以前學的,發汗不解,還有惡寒的,如果脈浮,我們還得解表,還得繼續發汗,只是可能從麻黃湯改成桂枝湯。 這里直接就說是因為虛的原因了,跳躍度太大,和前文有沖突,如果照著這個條文用的話,發汗不解用這個還是可能用錯的。 也就是說,這里缺少一些必要的條件,不能指導用藥,如果要解釋,就要從方劑反推,那就變成方劑講解了。 這里沒有用桂枝湯,直接冠上原因是“虛”,根據此方藥物組成,再加上第29條學過的知識,他應該有腳攣急或者局部肌肉痛的癥狀,所以會用芍藥甘草。 然后這里的惡寒,主要是汗出傷陽,陽虛生寒產生的,所以加了附子,總結起來,這個病人他津液有損傷,血少,然后發汗又傷了陽氣,本來還是個表寒,現在里面虛了,變成個里寒了。這人生病就這么奇怪,本來陰液虧損會生燥熱的,這里就沒有,這里還是個寒。 本來我們就得按29條說的,先用甘草干姜湯以復其陽,然后再用芍藥甘草湯,這里直接合并了,可能是寒比較嚴重,干姜不用了,直接換成了附子升級版,也不分階段治了,加在一起陰陽一起治,話說有這種治法,前面為什么還要拆分?這里需要存個疑點。 反正這條是不能指導治療的,臨床上要用這個方,主要癥狀是“痛”,不管你哪痛,頭痛腹痛關節肌肉痛,怕冷,然后脈象要沉,舌苔要白,舌體不重要,他得怕冷,如果怕熱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后面條文會講。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傷寒論譯釋》第四版==》 此為汗后營衛兩虛的證治。本條是辨證求因,也是鑒別診斷,關鍵是一個“反”字,一個“虛”字。“反惡寒”表示與表證惡寒不同,“虛故也”是對病機的推斷,惟因此種惡寒為虛,所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成無己注:今發汗病且不解,又反惡寒者,營衛俱虛也。汗出則營虛,惡寒則衛虛,于芍藥甘草附子湯以補營衛。 陳靈石方解:師恐人因其病不解而再行發汗,又恐因其惡寒而逕用姜、附,故特切示曰,虛故也。言其所以不解,所以惡寒,皆陰陽素虛之故,補虛自足以勝邪,不必他顧也。方中芍藥、甘草苦甘以補陰,附子、甘草辛甘以補陽。附子性猛,得甘草而緩;芍藥性寒,得附子而和,且芍、草多而附子少,皆調劑之妙,此陰陽雙補之良方也。 來源:“中醫世家”公眾號(ID:zysjcom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