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傷寒論講座 揭示條文背后的病機

     淄水漁夫 2012-09-03
    山中人
    作為一部經典著作,《傷寒論》耗費了后人大量的精力,各種解說版本有數百種之多,搞得我們無所適從。大道至簡,我堅信這個道理,別把它想得太復雜,當我們從病機著手去考分析條文,就會得出與前人不太一樣的看法,從今天起,我為你們解開這個秘密.........
    《傷寒論》中,疾病被分為六大類,分別用六經病命名,依次是:太陽經病、陽明經病、少陽經病、太陰經病、少陰經病、厥陰經病,張仲景拿外感病舉例,假定病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依次循經傳變,基本上會走這個路線。每一步病情變化和病機,張仲景都做了歸納,把常出現的癥狀匯總在一起,叫做XX證,把中醫引上規范化道路。
    個人體質有差異,感受外邪后表現也不一樣,有的一開始表現出陽明病,有的表現出少陰病,只要弄清楚病機,對癥證治療就行了。
    太陽病、陽明病和少陽病用八綱辨證法分類,都屬于表證。太陽病是表寒證,陽明病是表熱實證,少陽病是表熱虛證。表證的特點,脈浮,發熱,頭身疼痛。大多數感冒都是表證,用傷寒方足夠了。
    從氣機變化來分析,表證是氣是生發過程出了問題,要么陽氣被郁結,生發不夠,全身無汗疼痛,要么陽氣虛弱,固攝無力,陽氣過度外泄。通過對傷寒條文的分析,你可以搞明白。
    條文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以太陽病作為本書的起點,而且太陽病占得篇幅最多,因為傷寒論主要講寒證,寒邪是導致人發病最主要的原因。寒性凝結,收縮毛孔,閉郁氣機,陽氣發散不出去,經絡不通暢,不通則痛。大腦發送惡寒信號,讓人多穿衣服,再讓肌肉緊張,寒戰,產生熱量,準備沖破寒氣的束縛,正邪斗爭的戰場在體表和肌膚,所以出現浮脈。
    條文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條文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病是表寒證,進一步細分,有虛實兩種,中風證是虛證,表陽虛,不能固攝,容易出汗,輕一點的稍稍活動就出汗,重一點的坐著不動就出汗。體質壯實的人也容易出汗,怕熱,體虛出汗的人恰恰相反,怕冷怕風,不敢開空調,不敢吹電扇,不敢坐車兜風。中風證以陽氣虛為主要矛盾,固攝無力,陽氣過度外泄,治療上要以扶陽收納為主。傷寒證是實證,寒氣閉塞的嚴重,陽氣不能生發,治療應該發汗排出邪氣。
    病情不斷變化,表證和里證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表證里面,虛實、寒熱都可以變化,有時候上午表現出實證,下午就成了虛證。特別是經過治療,變化的更快。判讀變化的表準是什么呢?癥狀和舌脈。太陽病主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少陽病主證: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這就是條文四和五的意思(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條文六: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醫家對這句話有多種解釋,我認為,這里的溫病,病機是虛陽外浮。脈陰陽俱浮,絕對不是表證,表證會有多睡眠,精神差,語言難出嗎?多睡眠代表少陰病的但欲寐。脈浮,但虛浮無力,沉取無根。張仲景提出這段條文,為的是與第一條比較鑒別,提醒大家不要摸到浮脈看到發熱只想到表證,只想到太陽病。虛陽外浮證臨床很常見,一般都有體質差的底子或者誤治的經歷,表面上一派熱像,出紅斑、發熱、口渴喜冷飲,但少神,脈虛浮或者關以上浮,關以下沉弱。本質是陽虛,千萬不能發散,治療以回陽收納為主。
    傷寒講座----7至10條
    條文七: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區別表寒證和里寒證的簡單方法,看他發不發熱。這一點不夠精確,上一條提到的溫病也有發熱癥狀。
    條文八、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人體具備自我修復能力,患病的時候不用治療也能好,提醒醫生不要過度干預,尤其不能亂治,破壞了這種修復功能,就只能依靠藥物過一輩子了。針足陽明,是針刺足陽明經的穴位,一般是足三里穴。從條文中可以看出,針刺具有提高免疫力,防止疾病傳變的功效。《傷寒論》中同時提到刺法,就是我們現在普遍采用的刺血,在特定部位點刺放血,可以排除邪氣,屬于瀉法。
    條文九: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太陽病室表證,治療時多用發散的方法。一天之中上午陽氣生發,下午陽氣沉降,治療時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借助自然的力量,選擇上午巳午未三個時辰,服用發散藥物,更容易治愈疾病。
    條文十: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意思沒弄明白
    傷寒講座----11至13條
    條文十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這條和第六、第七條連起來讀就更明白了。虛陽外浮時外熱內寒(虛),陰陽格拒時內熱外寒。
    條文十二: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前邊已經分析過,太陽中風證,是表虛寒證。陽浮者熱自發,是說表陽虛,固攝無力,發散太過;陰弱者汗自出是指沉降不及,治療應該以扶陽收斂為主。在以后的條文中,張仲景反復提出,中風證不能大發汗,就是這個原因。桂枝湯有五種藥物組成:桂枝性熱,兼有發散和收斂兩種特性,當陽氣上沖產生奔豚證時重用桂枝,桂附地黃丸中用肉桂也是為了收斂陽氣。白芍味道酸,更是收斂的藥物,整個方子里只有生姜是專門發散的藥物,占五分之一比重,由此看來,桂枝湯兼有發散和扶陽收斂雙重功效,也正是這個原因,桂枝湯經過加減變化可以適用于表里虛實寒熱各種證候,被稱作群方之祖。
    條文十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特指表寒證,汗出惡風代表陽虛。惡寒與惡風有顯著區別,前者表現出怕冷,穿厚衣服蓋厚被子都不能解決問題,但只出現在發病期間。里陽虛病人平素也怕冷,表陽虛體質平素也怕吹風,尤其是怕吹冷風。
    條文14--15
    條文十四: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金匱要略》中用此方治療柔痙病,表陽虛兼陰虛,經脈不利,肌肉僵硬疼痛,葛 根既可解表,又能補津液,各注家對此意見基本一致。
    條文十五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桂枝湯兩分宣發八分沉降,可治療誤下之后陰氣上逆,如奔豚證。下之后陰氣不上沖,只要有桂枝湯證,汗出惡風,脈浮緩,還可以用桂枝湯。
    條文16--17
    條文十六:太陽病三日,巳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誤治之后,病情變化,辯證清楚病機,對癥施治。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是表寒實證,應該用麻黃湯,不能用桂枝湯。
    條文十七: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張仲景舉個例子,有些經常喝酒的人,平素不喜歡吃甜味的,體內濕熱重。酒性發散,這種人愛出汗,怕熱不怕冷,感受外邪后多表現出陽明病癥狀,發熱不惡寒,口干喜冷飲,多汗,需要與桂枝湯證的自汗出相鑒別。
    條文18--20
    條文十八: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平素好咳喘的病人,體質虛弱,急性發病時陽氣更虛,外浮得更厲害,桂枝湯基礎上加降氣的厚樸、杏仁。其實嚴重的病人一定要加附子,固攝陽氣。 
    條文十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這條要和十七條參照,酒客病,病屬陽明熱證,誤用桂枝湯,導致熱盛化腐成膿,吐出膿血。 
    條文二十: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表陽虛的人是經不住發汗治療的,發汗可以是用中藥的麻黃湯、大青龍湯,也可以是用西藥如解熱鎮痛藥。汗出不止,坐著不動也出汗,怕風,身軟無力。汗出多了津液不足,尿量減少。治療這種情況用桂枝湯加附子。附子補一身陽氣,與桂枝聯用可回陽收納。如果是大量吐瀉造成的體液減少,可以用生脈飲,現在有注射劑,更方便。
    條文二十一: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太陽病,本應該發散,誤用下發,表邪未解,病情又向里發展,脈促,表明心陽受損,氣機逆轉,郁積在胸,所以胸滿,如果郁積在心下,肯定心下滿。表里同病,當然要表里同治,桂枝專補上焦陽氣,兼有發散和收納雙重作用,去掉白芍后,整個方以扶陽發散為主。
    條文二十二: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接上條進一步說明,表里同病,如果里陽虛更嚴重一些,補里為主,加附子,溫補固攝一身陽氣。 傷寒三原則之一,表里同病,里虛,當先救里再解表。有些情況下,里虛不太嚴重,也可以表里同治,補里同時解表,解表一定是用桂枝或桂枝湯,不能用麻黃湯。
    條文二十三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以脈象判斷表里虛實,脈浮為表,脈沉為里,有力為實,無力為虛,一般是這個規律。太陽病本應該七日自愈,八九日還沒好,但沒有傳變,表證仍在,可以發汗。惡寒輕,說明寒邪已經散掉一些,沒必要大發汗,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稍微發發汗,邪去病愈。風寒邪氣聚集在肌膚,常常出現風團、瘙癢等癥狀,西醫診斷是蕁麻疹,常規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中醫只需一劑發汗藥就能解決問題。桂枝麻黃各半湯和桂枝二麻黃一湯都起小發汗作用,根據寒熱不同,還能選用桂枝加葛根湯,越婢湯等等。
    條文二十四: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桂枝湯三分發散七分收納,發散力量弱,如果遇到寒邪盛,氣機閉郁比較嚴重時,就需要加大發散的力量。醫生可以有多種選擇,一、改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二、配合外治法,針刺風池、風府穴,就像在充氣的皮囊上扎個小洞洞,陽氣很快就發散出來了。
    條文二十五: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技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大汗出,脈洪大,是太陽病轉變成陽明病,應該用白虎湯。病不傳變,仍屬太陽病,需要小發汗,可選桂枝二麻黃一湯。
    條文26--27
    條文二十六: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與上條互相參照,陽明腑熱證,病情已經入里,熱盛傷津液,大煩渴不解,白虎湯中加滋補津液的人參。 
    條文二十七: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這條語句排列順序有問題,重新排列就能讀明白了: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太陽病,熱多寒少,病情由寒證向熱證轉化,用藥也要由熱性向涼性改變,越婢湯中有石膏,可以中和桂枝湯的熱性。至于各藥的分量,以病性為依據加減。脈微弱,里陽虛證,斷斷不可發汗,只能補陽,用四逆湯、甘草干姜湯、甘草桂枝湯之類。
    條文二十八: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后世醫學家對這條很有爭議,到底是去桂枝還是去芍藥?我的看法是,依照傷寒治療三原則,不管表證里證,只要有小便不利,先利小便。這一條病機是表里同病,“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是表實寒證,應該用麻黃湯;“心下滿微痛”是里證,原因是水氣停留于心下,應該用苓桂術甘湯。表里同病可以表里同治,因為有小便不利,解表不用麻黃湯而選用桂枝湯,這樣分析,當然要去芍藥而不是桂枝。其實這種病癥根本不需要搞得復雜,直接用五苓散就行,先解表,若心下滿微痛仍在,再用苓桂術甘湯。
    條文二十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張仲景再次強調辯證要準確,不要把浮脈一律當做表證,虛浮脈是里陽虛證,虛陽外越,汗出不止,最后是陰陽兩虛。這種情況應該先補陽后補陰,陽主陰從。補陽用甘草干姜湯,辛甘化陽,嚴重時用四逆湯。補陰用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其實補陰補陽的方法很多,張仲景給出了原則,我們可以發揮,不要拘泥與這兩個方。
    條文三十: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腔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腔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陽旦湯,有人認為是桂枝湯(林億《金匱要略方論》) 有認為是桂枝湯加附子(陳修園《金匱淺注》),有人認為是黃芪建中湯加人參,(甘肅中醫學院牟慧琴《敦煌“大陽旦湯”與《金匱》陽旦湯關系考》)結合上條分析,應該是桂枝湯。我們把29條30條綜合起來看: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證象陽旦,按(陽旦湯)法治之(反)而增劇,(出現)厥逆,此誤也。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腔攣,病形象桂枝,(用)桂令汗出,得之便厥,亡陽故也。咽中干,煩躁兩脛拘急者,飲甘草干姜湯,(劇者)加附子參其間,附子溫經。夜半陽氣還,手足當溫,兩腳當伸,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條文三十一: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表實證,偏熱性。無汗,惡寒輕,口微渴,頭項強痛,脈浮大。葛根用量大,可解表,可補津液。這一條文,注家意見統一。
    條文三十二: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合病后為什么會下利?臨床觀察,冰冷飲食入胃腸,寒氣直接入內,最常見到上吐下瀉,再合并點頭疼、身痛、發熱等癥,就成了胃腸型感冒,這是葛根湯證,葛根湯主之。
    條文三十三、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半夏與生姜可以止吐。
    條文三十四: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誤用下法,邪氣進入胃腸,但表證仍在,形成表里熱證,用葛根解表,黃芩黃連清里,讓表邪發散而出,里邪雖大便排出。
    條文三十五: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這條講麻黃湯證,太陽病的一種,按八綱分類,屬表寒實證。患者惡寒發熱,一般體溫很高,全身疼痛,因為陽氣不衰,正邪斗爭劇烈,癥狀比較明顯。患者大冷大熱,精神很好,大呼小叫,難受勁都溢于言表,這與桂枝湯證的精神萎靡形成顯著差異。寒氣困在體表,氣機不能宣發,出不了汗,咳嗽,喘氣,憋得十分難受。治療的關鍵是打開毛孔,讓氣機宣散,發一發汗,寒氣就隨著汗液排出體外。發汗療法,可以治療外感寒氣,也能治療外感濕氣和風氣。無形之邪氣侵犯人體后,多依附于人體津液等有形之物,通過發汗,把帶病氣的津液排出,疾病就痊愈了。
         按照現在的用量6—10克,麻黃湯根本發不了汗,可以讓患者同時煎兩付藥,一小時服藥一次,半天服完,不出汗再煎兩付,這樣既符合法律規定,又能提高療效。
    條文三十六: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胸滿,一般是里證,結胸證就可以看到,陽明病是腹滿。當表里同病,同為實證,陽氣不虛,當先解表后治里,解表用麻黃湯。
    條文三十七: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十日以上,病情如果沒有傳變,仍然是麻黃湯證,還可以用麻黃湯。現在這種情況根本不存在,人稍有不舒服,各種藥物就上去了,甚至早早掛上吊瓶,誰會拖十天啦;如果傳變成少陽病小柴胡湯證,就用小柴胡湯,總之,有什么證用什么方。潛臺詞是:沒有這證的時候別牽強附會。
    條文三十八: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發汗重劑,治療外寒內熱實證,用于體質壯實的人,還要有補充液體的保證,防止汗出過度,津液耗損。麻黃湯也好,大青龍湯也好,只適用于表實證,表虛證不能用,否則發汗更傷陽氣。“脈微弱,汗出惡風”也可能是虛陽外浮證,連桂枝湯都不能用。
    條文三十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身不疼,但重,脈浮緩,是外感濕氣,或水氣病,病位在體表,用麻黃湯發汗是對的,濕氣隨汗排出體外,但發汗量要小,持續時間要長。肯定不會用大青龍湯來除濕。

    條文四十: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藥物組成:麻黃3兩(去節),芍藥3兩,細辛3兩,干姜3兩,甘草3兩(炙),桂枝3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一般都認為小青龍湯適應癥是外受寒邪,內停水飲,表為寒實證,里有飲病實證。其中麻黃、桂枝、細辛、干姜、都是發散藥物,也是溫熱藥物,這符合痰飲病的用藥原則:當以溫藥和之。五味子、白芍、半夏、具有沉降收斂之性,防止發散太過。《金匱要略》中用此方治療溢飲。痰飲病是指水液代謝障礙,體內存在病理性的液態水,根據水留存的部位不同,把痰飲分成四種: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其中溢飲停留在四肢,皮膚腫脹,治療方法仍以發汗為主。臨床上經常見到,受寒后感冒,發熱干咳,醫生不用發汗法,一通冷冰冰的液體輸進去,發熱倒是退掉,咳嗽反而加重,咳吐白痰,胸悶氣喘。這種情況適合用小青龍湯。年老體弱的病人要注意,里虛證,一定要加附子,小量服用,防止陽虛陰氣上沖。

    條文四十一: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語句次序有點顛倒,“小青龍湯主之”放到“發熱不渴”后邊就通順了。張仲景用口渴與不渴區分疾病的寒熱之性,一般來說,寒性疾病口不渴,只有五苓散證除外。治療之后口渴,一是寒氣散發出體外,二是發汗以后津液不足,稍稍補充暖水即可。
    條文四十二: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脈浮弱應該理解為脈浮緩,外證未解當先解表,根據虛實不同,選擇麻黃湯或桂枝湯。
    條文四十三: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太陽病就不該用下法,誤下之后,氣機上逆,微微喘息,桂枝湯中加入降氣的厚樸和杏仁,厚樸主要理順胃腸之氣,杏仁理順肺氣。
    條文四十四: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這是對上一條的進一步闡明。

    條文四十五: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技湯。

    意思與上條一樣。

    條文四十六、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麻黃湯證,發汗是正治,有時候沒發汗病人流鼻血了,也相當于發汗,癥狀可以緩解。中醫的外治法里有刺血拔罐技術,選擇大椎、肺腧穴刺血數十毫升,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機理都一樣,發散。

    條文四十七: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這是對上一條補充說明。

    條文四十八: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二陽并病,太陽病和陽明病癥狀同時出現,發病順序上有先后,太陽病先得,發汗不暢,病證不解,又傳變至陽明,發熱頭痛,惡寒輕或不惡寒,微微出汗,口微渴,脈浮大緊。這是病性由寒向熱轉化,可以用麻黃湯加石膏,劑量比大青龍湯小一點,小發汗既可。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明經表熱證,即葛根湯證。發汗不徹底,除了原有癥狀不解,還可以出現煩躁,全身游走性瘙癢、灼熱、疼痛,只要脈象浮而有力,發汗就行。原文說脈澀,對應的是氣血不足,應當禁汗才對。

    條文四十九: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此條重申傷寒治療原則:里虛證不能發汗。用補法治療后,陽氣充足,人體可以自行發汗排邪。
    條文五十: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尺脈代表腎,屬里。遲,應該理解成細微脈,或沉或虛浮,主里虛證,不宜發汗。

    條文五十一: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一般是主表證,也有例外,脈虛浮,沉取無力,主陽虛外浮證,不能發汗。即便是表證,也要區分虛實寒熱,寒實證用麻黃湯,虛寒證用桂枝湯。
    條文五十二: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數脈主熱,宜用葛根湯、麻杏甘石湯、白虎湯等。

    條文五十三: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條文五十四: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醫家共識,桂枝湯調和營衛,營衛即是榮衛,誰也沒能說清為什么營衛不調就會自汗。在這里,張仲景提出榮氣和衛氣的概念,氣行于脈中稱為榮氣,行于脈外便是衛氣,榮衛,不過是區分內外之氣的一種說法罷了。人身之氣合而為一,為了敘述的方便,人為分成表氣、里氣、榮氣、衛氣、臟氣、腑氣等等。用氣機變化來理解這段條文就簡單多了:生發太過,收斂不足,就會自汗出,桂枝湯的作用,主要是調節升降平衡,因此能起到止汗作用。

    條文五十五: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上面講過,不及時發汗可能會鼻衄,鼻衄相當于發汗的作用,發汗也可以治療這種原因的鼻衄。
    條文五十六: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不大便的承氣湯證,已經屬于里熱實證,用下法。表證只需解表,桂枝湯、麻黃湯皆可。上條提到麻黃湯治鼻衄,不要呆板認死理,只能用麻黃湯,屬表虛證,就用桂枝湯。延伸一下,脾虛不能統血,導致鼻衄,千萬不能發汗,只能健脾止血。幾乎每一個癥狀都存在陰陽兩種病機,臨床上要辯證清楚。

    條文五十七: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發汗不徹底,癥狀不除,或稍有緩解,不久便復發,表證仍在,接著發汗。一般來說,用過麻黃湯發汗之后,陽氣多少不足,再次使用的可能性比較小,而用桂枝湯可能性比較大。
    條文五十八: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陰陽失和,產生疾病。陰陽自和,指陰陽自行恢復平衡和諧狀態。這種恢復,可以發生在氣血充足之后,也可以在不足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平衡。經常看到年老體弱的病人,不經治療,病情慢慢緩解,但體質仍弱。人體有自愈性,醫生應該充分保護和調動這種潛能,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條文六十一: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誤治之后,表里兩傷,邪氣未出,白天尤其是上午,借助自然環境陽氣生發之勢,人體陽氣奮起驅邪,正邪斗爭,煩躁不眠。夜晚天氣收斂,人體陽氣也內斂,呈現安靜狀態。病機是陽虛,生發無力,用干姜、附子純陽溫烈藥品鼓舞陽氣,祛邪外出。若是白天安靜晚上煩躁不得眠就更糟糕,虛陽浮越,只能潛陽收納,干姜附子湯中加甘草,成四逆湯,或加入龍骨牡蠣之類,或用封髓丹、潛陽丹。
    條文六十二: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脈沉遲,說明邪氣入里,里陽受損。此時雖然有身疼痛的表證,不能光解表,一定要表里同治。我覺得:脈沉遲,身疼痛,更合適的方劑是桂枝人參湯,遲屬陰證,應該扶陽為主。本條桂枝新加湯加重了補陰的成分,適用于大汗之后津液不足引起的身疼。
    條文六十三: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發汗之后,變化多端,桂枝湯證存在,就可以用桂枝湯。麻杏石甘湯證,屬表熱證,實證,要辛涼發散,與麻黃湯證剛剛相反。熱證有汗,寒實證無汗。本證有無大熱,倒值得商榷,麻杏石甘湯證是白虎湯證的前奏,熱勢應該不小。
    條文六十四: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發汗過多,傷陽由傷陰,傷表又傷里。胸陽傷,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陰傷,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
    條文六十五: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奔豚證,病機是陽虛,陰氣上沖,中焦虛,陰氣從肚臍以上發動,上沖胸或咽喉。下焦虛,陰氣從肚臍下發動,上沖。苓桂劑都有降沖的作用,臍下悸者,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心下悸者,用苓桂術甘湯。
    條文六十六: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凡是用生姜和半夏的時候,肯定出現了嘔吐癥狀,小柴胡湯、小半夏湯中都是這種配伍關系。生姜辛散,半夏沉降,兩藥合用能條暢氣機,舒展胃氣,發散水邪,降逆止嘔。厚樸能降氣消除腹脹,多用于下腹部脹氣,半夏多用于上腹部脹氣,此方既用樸又用夏,推測是滿腹脹氣。甘草人參補益中焦,可見發汗之后傷了里氣,脾胃運化功能受損,一方面胃氣上逆,出現嘔吐,另一方面脾氣不升,全腹脹滿。陽虛后可能還有水氣蓄積胃中,出現類似茯苓甘草湯證。腹脹證有虛實寒熱之分,實熱者如承氣湯證,寒實者如陷胸湯證,虛熱者如半夏瀉心湯證,虛寒者就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
    條文六十七: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誤下之后出現很多變證。本條脈沉緊,沉屬里,緊屬水,加上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可以判斷誤下傷了中焦陽氣,陰氣上沖,也是一種奔豚證,用苓桂之劑。可以總結一下:陰氣上沖的病,屬下焦陽虛,氣從臍下發動,上沖到胸中,用苓桂棗甘湯治療。屬下焦陽虛,氣從肚臍上發動,上沖到胸中,用苓桂術甘湯治療。鄭欽安說過,陰氣上沖的時候,陽氣可以跟著上浮,也可以不上浮,就要看有沒有伴隨紅熱痛等陽熱癥狀。虛陽上浮往往直接奔面門而去,表現面目潮紅,皮疹和瘙癢,此時非用苓桂味甘湯不可。
    條文六十八: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條文七“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誤汗之后,里陽受損,病入三陰。但僅僅以惡寒作為使用本方的依據未免太草率,還需要仔細分辨陽氣和津液受損的程度。芍藥甘草湯是補陰液的方子,加上附子扶陽固陽,合起來是陰陽雙補。臨床上用此方的機會不多,就像盧崇漢所說:病在陽,扶陽抑陰;病在陰,以陽化陰。在里陽虛的時候,我們更多用溫補陽氣的藥物,如四逆湯等,最多加上人參、山茱萸,很少用到芍藥甘草湯。
    條文六十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是補里陽的方子,用于陽虛證。加上茯苓,就能治煩躁。當然,煩躁的病機依然是陽虛。虛陽外浮時最容易表現出煩躁不安,有時候是晝安夜燥,有時候是晝夜煩躁。茯苓有安神定志的作用,通過降氣體現出來,把上浮的陽氣潛藏回去。苓桂方劑中,茯苓都起這個作用。

    條文五十九:大下之后,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小便不利,病因病機多種多樣,五苓散證是寒氣侵襲,膀胱氣化功能受損;桂附地黃湯證是腎陽虧虛,氣化無力,制約無度;苓桂術甘湯證是心下有水氣,阻滯氣機。按照傷寒三原則,小便不利當先利小便,用茯苓、白術等藥物。本條所論,小便不利起因是體液減少,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加強,尿量減少,只需補充體液就可以。
    條文六十:下之后,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先下后汗,是誤治,必傷陽氣。振寒,脈微細,病已經傳至少陰,用四逆湯扶陽救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网站WWW污污污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久久99亚洲含羞草影院|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 国产高清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乱色伦区| 国产精品久久露脸蜜臀|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国产成年码AV片在线观看| 色婷婷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草草影视| 精选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国产精品| 国内综合精品午夜久久资源|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欧美人和黑人牲交网站上线| 国产白嫩护士在线播放|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高清|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中文丝袜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看| 日本高清无卡码一区二区|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黑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视频| 色婷婷婷亚洲综合丁香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