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有底氣!“中醫(yī)把治療腫瘤一般分3期,第1期是腫瘤減速期,大約3~6個月,這一時期經過治療,腫瘤生長速度明顯放慢。第2期是平臺期,大約6個月至1年時間。這一時期,腫瘤幾乎沒有增大或縮小,處于相對穩(wěn)定時期。第3期是恢復期,大約2年至3年。在這一時期,病人大部分不適癥狀消失,腫瘤縮小鈣化或纖維化或消失,也可能一直帶瘤生存。在癌癥治療的這3個時期,出現(xiàn)新加病證(標),及時跟進治療,標去之后,又回到治本(腫瘤)的路上去。”這就是作者的親身經驗。文內兩則醫(yī)案令人驚奇,也很有說服力。癌癥的發(fā)生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復雜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通常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積累。所以癌癥就是一種慢性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給癌癥新的定義為:“癌癥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治療慢性病,就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治療癌癥這類疾病。臨證中,發(fā)現(xiàn)大凡守方時間較長的病人,也就是療效較好的病人。更方頻繁的病人,也是病情反反復復的人。有一例肝癌病人徐某,癌齡剛好滿8年。2013年2月25日接診該病人,為某省級重點中學老師,初次就診就直言他是一位肝癌患者,閱讀一大摞復印病歷,大致如下:患者于2007年底出現(xiàn)右季肋部肝區(qū)脹痛,有深壓痛,呈間歇性發(fā)作,無放射性疼痛,無嘔吐、腹瀉等不適,查CT示肝右上葉近膈頂?shù)兔芏日嘉唬?.8×4.0×4.0cm^3),多考慮腫瘤性病變,肝癌可能性大。B超檢查報告提示:肝內實質性占位性病變(腫瘤大小約5.6×4.8cm^2)(肝癌可能)。2008年1月24日在全麻下行肝右葉Ⅷ段部分切除加胃網膜右靜脈插管置化療泵術,手術、介入治療前后,沒有中斷中藥(更方較多)、中成藥(復方斑蝥膠囊、小金丸、化癥回生片等)和西藥博路定(恩替卡韋片),幾年來一直奔波于省市中醫(yī)醫(yī)院就醫(yī),病情起伏不斷,心情郁悶不安。現(xiàn)癥見:面色不華,輕微乏力,納食可,偶有腹脹滿,夜寐欠安,尿淡黃,大便溏結不調。舌質暗,苔薄膩,脈細滑略弦。即查B超提示:肝右葉占位性病變(肝癌可能),腫瘤大小為3.6×2.7cm^2。考慮肝郁脾虛,陰虛挾瘀。給予健脾和胃理氣,養(yǎng)陰化痰,理氣活血。疏方如下:靈芝9g,鱉甲15g,牡蠣15g,神曲9g,浙貝9g,太子參30g,白術15g,茯苓15g,薏苡仁30g,陳皮9g,八月札30g,蚤休9g,合歡皮9g,玫瑰花9g,山楂9g,炒谷芽9g,炒麥芽9g,棗仁15g,首烏15g,夏枯草30g,炙甘草6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囑停用其它中藥和中成藥,博路定堅持服用。患者服藥10劑后,精神、食欲、睡眠有所改善,效不更方。每2個月復查一次肝臟B超或肝膽CT,腫瘤總是較上次未見增大或稍稍縮小。近半年來復查原先腫瘤基本消失,可見鈣化灶。該病人3年來,守方不變,沒有作任何加減,僅是在偶爾感冒或其它不適時停藥幾天,臨時另處方藥治療,過后續(xù)用前方前藥。病人起初是一日一劑,一年后是2日一劑,至今已經守方七百余劑以上。中醫(yī)把治療腫瘤一般分3期,第1期是腫瘤減速期,大約3~6個月,這一時期經過治療,腫瘤生長速度明顯放慢。第2期是平臺期,大約6個月至1年時間。這一時期,腫瘤幾乎沒有增大或縮小,處于相對穩(wěn)定時期。第3期是恢復期,大約2年至3年。在這一時期,病人大部分不適癥狀消失,腫瘤縮小鈣化或纖維化或消失,也可能一直帶瘤生存。在癌癥治療的這3個時期,出現(xiàn)新加病證(標),及時跟進治療,標去之后,又回到治本(腫瘤)的路上去。清·吳鞠通《溫病條辨·雜說·治病法論》說:“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外感病發(fā)病急、變化迅速、傳變迅捷,有如將軍臨陣,當機立斷,截其進路,不使內犯。內傷病,或由外感入里,或由七情所傷,或由飲食勞倦而成,然既已入里,不可畢其功于一役,如良相治國,條分縷析,抽絲剝繭,緩消漸攻,兼以鼓舞正氣,方可漸而有功,如孟浪為之,鮮不僨事。腫瘤為內傷病,具有頑固性,治療上必須體現(xiàn)穩(wěn)定性,處方用藥要有持續(xù)性。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質也。本質不變,方不可變,更則無效。這就是說,在診斷明確之后,一病一方,證不變,方不變。另有一例肝癌患者熊某,男,62歲,確診為原發(fā)性肝癌,中醫(yī)辨證為肝氣郁滯,給予逍遙丸加減,治療20余天,不僅癥狀有好轉,而且腫瘤有一些縮小。病人急于求成,赴外地尋醫(yī),不出2月,因臌脹(肝癌伴大量腹水)急就診,終于不治身亡。中醫(yī)提倡,對于象癌癥這樣的慢性病,不僅要效不更方,而且要效不更醫(yī)。程鐘齡在《醫(yī)中百誤 》中告誡病人說:“病家誤,性躁急,病有回機藥須吃,藥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醫(yī)也不必。”更醫(yī)必更方,所以治療腫瘤處方難,守方更難。癌癥病人身體處于一種弱平衡狀態(tài),在某種意義上將,病人身體已經習慣或耐受了這種有病的狀態(tài),一般情況下只能用溫和的方法對治,小破小立尚可,切忌大破大立。守方,其實是讓身體進行自我調節(jié),慢慢適應新的變化,在方不變的過程中隨著量的積累,最終會發(fā)生質的變化即身體建立起來一個穩(wěn)固的平衡狀態(tài)即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守方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醫(yī)者辨證準確,對疾病治療有信心,清楚地告訴病人自己治療理念與思路,能夠說服患者;一是患者對醫(yī)者高度信任,能夠很好地配合,而且在服藥過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治療帶來的益處,這樣才能堅定患者治療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