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深處人家》 一.李家山 “李家山村”,隱藏在呂梁山深處,黃河之濱。在不通公路的歲月,由于封閉,才保持原生態,成了世外桃源。1989年10月,著名畫家吳冠中到此采風,慧眼識寶,大力宣揚,這顆埋沒在土里的“夜寶明珠”,終于綻放光芒。而他當年所畫的《山村》,拍賣出2700萬元天價。畫家陳逸飛捧紅了周莊,畫家吳冠中造就了李家山。 當年吳冠中驚呼:“李家山外部看像座荒涼的漢墓,進去是古老講究的窯洞,就像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樣的村子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找到”。 李家山的所有民居,都分布在東西相對的兩座山坡上,40°~70°陡峭山坡高達五六十米,遠看就像鳳凰展翅,是名符其實的山村。明清時期,獨特的地理環境,遠離戰亂,有李氏晉商在此選地造屋,安置家眷,由此叫作李家山。講究的窯洞,精致的石雕,使得李家山非同一般。 李家山有東西兩大財主,在磧口都有店鋪,財路亨通,日進斗金。有了錢就大興土木,請來風水先生觀相,村南形似鳳凰頭,左右兩山是鳳翼。因為鳳的左翼已是舊村,于是東財主家定在鳳身,西財主家選在鳳右翼。在數十米的山坡上,依山就勢,從溝到頂,層層疊疊,多達九層。 550年歷史的典型窯洞村,青磚砌筑,有許多四合院式的窯洞,大多還是明清時期的,盤桓于李家村,恍若隔世。山村有大小院子百多座,400多孔窯洞,200多戶人家。民居、窯洞一層層疊加而建,前排房的屋頂便是后排房的院子,高低疊置,錯落有序,從山底直造到山頂,最多處達十一層。 李家山民居的形態有八種,從豪華的清代建筑群,到破落的單孔土窯洞,同時并存,共同書寫出黃土高原特有的窯洞文化。 并非所有的村民都聚集而居,也有些房屋,零星散落在溝谷邊或棗林里。整個山村疏密有致,這種格局,有人形容成“疏可跑馬,密不插針”。 小道曲曲彎彎把村子連接,使村子顯得悠遠耐玩,與蘇州園林有同工異曲之妙。 漫山遍野紅棗林,熟透的大紅棗掉落一地。 每年吸引數萬攝影者、畫家和美院學生到此獲取藝術靈感和收獲滿意的作品。 吳冠中說他一生有三大發現:“明珠”張家界,“漢墓”李家山,“金礦”晉陜蒙黃土高原。 李家山的山梁溝峁,民居窯洞,猶如展現出黃河文化和黃土風情的畫卷。 二.磧口古鎮 磧口古鎮,依呂梁山,臨黃河水。憑借黃河水運,曾是華北的商貿重鎮,也是晉商的發祥地之一。 磧口是晉陜間重要的水陸碼頭,當年商賈往來密切,舟楫轉運繁忙,因此老店鋪、老字號鱗次櫛比。客棧酒家、鏢局錢莊、風月尋歡,生意興隆。 飯店 客棧, 十八義鏢局與永豐貨棧, 商會, 大德通錢莊, 當鋪 杏花村,專賣山西名酒,關連著那首著名的唐詩。 老醋坊,山西與老陳醋劃等號,老西們喝的醋絕對比酒多。 當土地養不活人時,山東人被逼闖關東,山西人無奈走西口。 黑龍廟,位于湫水河口,臥虎山下,是磧口的標志性建筑,也是主要景點之一,創建于明代。 廟里供奉黑龍大王、河伯、風伯、關帝和華佗,為保佑來往車船平安,生意興隆,百姓安康。 黑龍廟古樸典雅,廟不大,名不小。 戲臺 琉璃瓦的樂樓,兩邊置鐘鼓。鐘鼓音響宏亮,能響徹數里之外。 當地正在籌備紅棗節《棗兒紅了》,政府搭臺,經濟唱戲,希望將當地盛產的紅棗推銷出去。
滔滔黃河萬古流, 九曲黃河第一鎮。 三.西灣村 靠黃河船運發家的陳氏家族,擇風水寶地,依山面水,背風向陽,負陰抱陽,建房造屋,從明末到民國,經歷300年修建成西灣村。 村子建在兩座石山之間,房屋散落在30°的山坡上, 山村參差錯落,莊重和諧。 湫水河從村前流過,黃土高原的河水大多渾黃,黃河也僅在汛期才可能短暫變清,所以有“跳進黃河洗不清”之說。 村子有五條南北走向的豎巷,寓意金木水土火五行,代表陳氏家族五個分支。 小巷深深,連結各處院落。走在深巷,幽暗落寞。 小巷貫通的數十座宅院,構成城堡式建筑群,許多宅院既獨立又連通。走進一座院落,就可游遍全村,“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個村”。平時方便村民往來,危急時有利于轉移和防御。 許多宅院都有匾額和雕花屋檐。 村里全姓陳,陳家祠堂保存完整,大門匾額書寫“承先啟后”。每年祭祖時,漂泊在外的陳家后代大多回村團聚。 繡樓院,西灣民居的代表作。 東財主院,由東西兩組建筑群組成,均為四進,朝朝升高,磚木雕刻也較精細。格局規模大致與李家山財主大院相仿。兩村的財主大院都簡而不華,只是李家山多窯洞式建筑,西灣村多北方磚瓦房。山西財主非常摳門,都說自己“摳”,山西老摳平日里粗茶淡飯,連葷薪氣都難聞到,但朋友來了有好飯菜,一代響徹于世的晉商不光靠“摳”出來的。所以只有大富豪才造出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簡直鳳毛麟角。 西灣村,以獨特的風貌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綿山》 綿山,位于山西介休縣,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支脈。無論聽或沒聽說過,它的歷史文化不容置疑。2700年前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了推,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十多年,在無法忍受的饑餓時,割下自己的腿肉給重耳吃。當公子重耳登上王位成為晉文公后,邀請介子推為官,介子推一再謝絕,并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找不到,便燒山逼其出來,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好心辦壞事。晉文公悲憤交加,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以示紀念。并規定每年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用火,家家吃冷飯,謂之“寒食節”,流傳至今。 綿山風景名勝區,5A級,有14個景區,360個景點,但景交只停6站:龍頭寺、大羅宮、一斗泉、云峰寺、棲賢谷和水濤溝。時間限止,重點游覽了大羅宮、云峰寺和水濤溝。在有限時間內,連走帶跑,艱難急促,還到水濤溝相鄰的棲賢谷和古藤谷,跑馬看花或蜻蜓點水,淺嘗即止(絕不提倡)。 路過龍頭寺,抓拍了兩張。小經驗:如果景交是原路往返的,進去時錯失的,回程可提前準備。(大部分照片由同學楊敏明提供) 龍頭寺,原名塔巖頭,因巖下有空王塔院而得名。相傳,唐太宗游綿山拜佛時,有雙龍顯靈,便改成龍頭寺。 路過一斗泉車站。 大羅宮景區,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共十三層,高110米。放眼看去,相當震撼,可謂“天下第一道家宮觀”。 大羅宮有許多殿堂,例如混元殿、靈霄殿、三清殿、財神殿、救苦殿、上下元辰殿、三官殿、五老君殿和斗姆殿等數十座。 香客不在少數,心誠則靈?但憑殿中那么多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精品彩塑,就戴上了“山西敦煌”的桂冠。 重重樓閣,座座殿堂,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每一座都是珍貴的藝術品。 大羅宮聳立在半山腰,這座明四暗七層的宮殿,面積達3萬平米。 每一層都有粗壯精美的柱子,或游龍戲柱,或繁花似錦,疑是到了皇家。 殿內供奉各位仙師道祖,還珍藏了中國百位名家題寫的《道德經》。 大羅宮,意為最高的仙宮。 云峰寺景區,云峰寺,建造在半空的抱腹巖內,原名抱腹寺,至今已有1700年。 云峰寺,不在白云間,長長的臺階能達寺下。 抱腹巖高約60米,長180米。據稱,巨大的腹內懷抱著二百余間殿宇禪房。 殿宇依山而筑,下層以空王古殿為中心,左有藥師、彌勒、觀音殿;右有彌陀佛殿。空王殿后60級臺階上還有石佛殿。 穿過云峰寺,踏上懸空棧道,遠看“之”形,稱為“通天云衢”,上天的架勢足以嚇退眾人。 前往正果寺必須走上懸空棧道,確切講是天梯。 足以叫恐高癥的人頭暈腳軟。 同心鎖、招財鎖、平安鎖應有盡有,1700年的道觀仙氣十足,有求必應。 高空掛鎖,請勿模仿。 云衢亭,“綿山四山人”游綿山,見在云中棧道忽隱忽現,如云衢仙階,感悟出“人生如夢,似過眼云煙”,遂建小亭以記其事。 不知不覺間已爬了這么高。 五龍松,看似平凡,卻是1300歲的唐松。據傳是綿山五龍兄弟的化身,化作五棵青松,在此守山。 正果寺,由皇帝敕建。五龍皈依佛門,常在“說法臺”上聽空王佛講經,五龍道行大增,終成正果。正果寺有彌陀殿、圣母殿、觀音殿、五龍殿等等。 最珍貴的是寺內有13尊包骨真身,內藏高僧,時過千年仍完好如初。 靈應塔,明七暗九層,高59米,立于云霄,巍峨壯觀,是中國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 棲賢谷景區,有著名的九曲一線天峽谷,蜿蜒幽深。 (景區部分照片由同學楊敏明提供) 狹狹的谷,真如一線天,谷內怪石嶙峋,須攀十余張天梯才能通過。時間有限,就此看看,未能穿越。 介子推母子就隱居在棲賢谷,難怪晉文公找不到。 谷內溪水淙淙,山環水繞,曲徑通幽,亦奇亦秀。 古藤谷景區,古藤谷與水濤溝親密相鄰,進水濤溝先要經過古藤谷口。 環境清幽,唐代著名宰相令狐楚在此創辦靜林書院,乃靜心讀書,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谷內古藤纏繞,是形態各異的藤景奇觀。 水濤溝景區,綿山秀色,首推水濤仙溝。 山間深溝峽谷,溪流貫穿,成為景區的主線,各個小景點,散布在小溪身邊。 水牛競渡, 二龍戲水,說的是唐王李世民到此交兵打仗而失利,溪邊飲馬時,突見兩龍盤旋頭頂,后來大獲全勝,特塑像紀念。 碧溪垂釣,唐朝詩人張志和絕意功名,寄情山水,在此垂釣觀魚,即興唱之:“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才有了著名的《雜歌謠辭·漁父歌》。 牧童短笛 幾座別致的亭子 “聽濤”,聽松濤聲聲,水聲濤濤。 “知音”,說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的傳奇。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情依依,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十里溪水,就是酈道元《水經注》所稱的綿山石桐水,千回百轉,飛流激蕩。 一道道瀑布,是密林中的串串碧玉珍珠項鏈。 “五龍飛瀑”落差80多米,直瀉五龍潭。 十里清流十里景,十里畫卷,山青水秀。 《晉祠》 晉祠是太原乃至山西最重要的景點之一,現在已擴大了一倍。由兩大部分組成:原來的晉祠,現在真名是“晉祠博物館”,前面是新建的反倒叫晉祠。兩者門頭上都是“晉祠”,所以不聽介紹,會把人搞糊涂。2014年4月,我們來玩過晉祠,僅僅是現在的晉祠博物館。 一.晉祠(公園) 晉祠勝境,牌樓背面的匾額為篆書:“唐晉斯原”。 晉祠門樓,琉璃瓦與彩繪顯得莊重,中門楣“晉祠”匾額上有“御制 御書 貞觀”字樣,應是唐太宗李世民所書。廊柱上楹聯:“臨汾川而降祉,構仁智以棲神”,乃仿王羲之字體,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據說此聯是唐太宗所書。 唐園,單檐歇山頂,2007年重建。匾額上“唐園”二字,由明末清初山西著名書法家傅山所書。上聯“殿前無燈憑月照”,下聯“山門不鎖待月封”,意境悠遠。 南湖風景, 唐風晉韻, 飛龍閣,建于2007年,二層三檐,建在假山之上,有登高望遠之意。第一層為“飛龍閣”,楹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戌衣”。二層是“凌云閣”,楹聯“好鳥鳴樓外,清風繞閣前”。 “通幽”,是條長廊,廊架上爬滿紫藤,更顯幽暗。常說曲徑通幽,其實直徑也能通幽。 北湖風景, 望月樓,建于2007年,青瓦二層,闊三間,南側有望月平臺。 “唐宗遺風”,唐宗宋祖的唐宗即唐太宗。“晉陽自古稱嘉麗,高殿歌臺奏管弦”。 “龍興晉陽”,為紀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特塑李世民與群臣的青銅群雕。中間騎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兩旁為國舅長孫無忌、李績、尉遲恭、魏征和馬周。銅像講述李世民的戎馬一生,也揭示了唐朝與晉祠的歷史淵源。 枕流亭,顧名思義,建在河畔的亭,“亭頭看月色如畫,枕畔聽溪流水聲”。 寶墨亭, 枕泉亭, 牡丹園里不見牡丹開,旦見漂亮的菊花,五彩繽紛,確實是真的,無論用手觸摸,還是看花瓣葉子,都能證實,有的花瓣已凋落或發萎,一些葉子已枯萎。 又見晉祠,這才是真正的晉祠,現在叫晉祠博物館,國家重點文物單位。 “三晉名泉”是座廟,第一版電視劇《西游記》,孫悟空與二郞神斗法,悟空變的一座廟就是拍它的尊容,忘得了這雙圓溜溜的俏皮眼? “文昌宮”,供奉文昌帝,即文曲星君。 昊天神祠,乾隆年間修建,由玉皇閣、三清洞和關帝廟組成。 關帝廟, 唐叔虞祠大殿,為晉國宗祠,即晉祠的由來,山西簡稱“晉”也由此而來。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之子,封唐地,排行“叔”字輩,因此稱唐叔虞。 善利泉,為晉水第三源泉。“善利”,取義《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對越坊,建于1576年“對越”語出《詩經·周頌》:“秉文之德,對越在天”,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筆力遒勁,宛如游龍。 金人臺,四尊鐵人鑄于北宋,真人大小,英姿煥發。 獻殿, 魚沼飛梁,“魚沼”指方形魚池;“飛梁”指魚沼上架有十字形石橋,古人本有“架橋為虛,若飛也”之說,實際上有34根八角石柱支撐橋面。 圣母殿,晉祠最著名的建筑,建于宋代。 圣母即姬虞之母邑姜,端坐殿中,鳳冠霞帔,端莊慈祥。殿內有43尊彩塑侍女像,造型生動逼真,晉祠三絕之一。 木雕盤龍,八條黃龍各抱一根巨柱,怒目利爪,風從云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 殿前左右各有一個巨人武將,兇狠威猛。 周柏,相傳植于西周,已有2700年樹齡。老枝縱橫,盤根錯節,倒向圣母殿左側,晉祠三絕之二。 唐槐,雖不能與周柏稱兄道弟,至少也有千年。 左扭柏,拔地而起,蒼老的樹皮紋理向左扭去,頂端還有綠葉。 真趣亭, 難老泉亭,建于北宋年間,八角尖頂,與善利泉南北對峙。 難老泉,晉陽第一泉,“難老”取自《詩經·魯頌》“永錫難老”一句。泉涌似花,晶瑩澄澈,生生不息,李白曾贊嘆道:“晉祠流水如碧玉”。晉祠三絕之三。 不系舟,船形的亭子建于水池之上,因為永遠無法遠航,所以不用系纜繩固定。 子喬祠,供奉太原王氏始祖王子喬,是天下王氏后裔尋根祭祖的祠堂。 晉溪書院,建于明代,講文習武之地。 唐碑和宋碑,唐碑由李世民游晉祠時,親撰銘文,刻石立碑;宋碑由宋太宗趙光義下召立碑,歌頌北宋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 當地人說,不游晉祠,枉來太原。 從太原出發,北上晉西北與陜北,又回到太原,轉了個大圈子,全游程歷時九天。停車場上,中國大媽意猶未盡,搬出音響,跳起了廣場舞。陽光、豁達、隨遇而安,這種性格,好。 (手機拍攝) |
|
來自: 無需知道zzy > 《22. 友人游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