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本樞 原文: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解讀: 這句話是對《易》的高度評價,將易學上升到與天地齊準的高度。天地所囊括的自然變化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與變化規律都被《易》收入囊中。換句話說,精通了《易》,你可以在天地之間自由、悠閑地翱翔,快樂地安度一生。 “《易》與天地準”是《系傳》對《易》的評價。“準”在此處的含義是“輕重相當”,也就是說,《易》的價值和天地是相當的。 那么,《易》能和天地相媲美的依據在哪里呢? 一是《易》是闡明宇宙運行法則的法寶。 易經從八卦開始,講述了天地之間的自然現象,這些自然現象通過陰陽變化,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物態和形式。 如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天氣清輕往上升華,地氣濁重向下沉著,所以才有天尊地卑之理論。傳說中伏羲一畫開天地,才有了人類生存的空間。 離卦“?”象征火,坎卦“?”象征水,代表著自然界的兩種物質,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源泉。水與火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萬物的生活。 震卦“?”象征雷,巽卦“?”象征風,是自然界常見的兩種自然現象,電閃雷鳴,狂風大作的時候,天氣就會發生變化。 兌卦“?”象征湖泊,艮卦“?”象征大山,這是地面上的兩種地理形態,先古時代的湖泊與大山是主要的地形地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湖泊與高山。 二是《易》是講述人類社會如何良性發展的法寶。 有關這一點,從64卦的卦象上不太容易看出來,但是,卦辭、爻辭、彖辭、象辭、系辭等各種辭,說卦、序卦、雜卦等各種卦都有具體的說明。 如《序卦》指出,“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缎琛氛?,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p> 這段話的大意是,有了天地(乾坤卦),萬物就處在孕育中,即將破土而出,《屯卦》就出現了,萬物生長需要接受啟蒙,教化,《蒙卦》就出現了,僅有教化不夠,還需要飲食,《需卦》就出現了,人們吃飽穿暖,又接受了教育,思想復雜了,必然出現糾紛,《訟卦》就出現了。 從《序卦》所表述的各個卦之間的邏輯關系可以看出,易經包含了人類生活必備的生活常識和生存法則??上攵?4卦囊括了多少生活常識和生存法則啊! 三是《易》是告訴人們如何趨吉避兇的法寶。 《系傳》提出,“辯吉兇者存乎辭”。 64卦本身是用來卜筮的,在科技水平落后,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條件下,人們沒有豐富的信息資料來預測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只有依靠64卦進行判斷。64卦的卦辭、爻辭非常簡短,只有幾個字,但是,這幾個字卻包含著判斷,結論。除了觀卦“?”以外,每卦要么卦辭,要么爻辭會出現吉和兇字,為占卜人提供判斷依據,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讀者朋友請注意:《系傳》使用了《易》與天地準,而非《易經》與天地準,也非《周易》與天地準。是古人治學不嚴謹還是疏漏?都不是,原因如下: 易學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圣的階段,易的命名也經歷了非易、《易》、《易經》和《周易》的階段。 伏羲畫八卦叫什么,我們不知道。有文字記載的是夏朝時期的《連山》易,當時有多少個卦現在也沒有資料可以考據,只確定了《連山》是以艮卦“?”為首卦;商朝有《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卦?!哆B山》和《歸藏》都沒有命名為“易”。周文王以伏羲八卦為基礎,演繹出64卦,并命名為《易》,自此,64卦以《易》來命名了。孔子修訂六經的時候還是以《易》來命名的,漢武帝時期設立六經博士,將《易》明確為《易經》,以經文的形式確定下來。 《周易》的命名起于何時呢?應該是始于魏晉時期的王弼為代表的玄學家注《易》,他們打破了以象數來解釋64卦的主流,以老莊道學思想為本,從理論上注解64卦,并將孔子等人寫的《十翼》的理論內容融合進去,以傳解經,牽經合傳,使易有了《易經》,又有了《易傳》,自此以后,易學就以《周易》正式命名了,《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如王弼的《周易注》,朱熹的《周易本義》,孔穎達的《周易正義》都屬于這種形式。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是說明《易》的作用和重要性?!皬浘]”本義是用線編織成密實的物品,引申為貫通、治理的意思。 這句話說明《易》的實用性非常強,天地之道是高度抽象的理論,如何能夠把高度抽象的天地之道詮釋出來,《易》恰恰做出了精妙絕倫的詮釋。 受易經的啟發,老子創作了《道德經》,受易經的啟發,萊布尼茨發明了二進制的數學,受易經的啟發,邵雍創作了精準的預測學。 將易經用于生活當中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中醫講究陰陽中和,手足分別有六條陰陽經脈貫通人體的全部位置,中醫還將金木水火土用于五臟六腑內,如心為火,脾為土,肝為木 肺為金,腎為水。還有現在的政權制度,官員級別的高低和六爻的貴賤之位多么相似??!這些都是易經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靈活運用。 我們經常說的玩笑話“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正是陰陽學說在生活中的實用體現,可見,“彌綸天地之道”是一句大實話而非虛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