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菜之所以能成為浙江菜系的代表,是因為該菜以爆、炒、燴、烤、燜為主,制作程序精細,富于變化;口味上具有清鮮、淡雅、香脆等特點;用料十分講究,菜名富有詩意;且多數菜肴又以歷史人物和風景名勝命名,諸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叫化童雞、西湖醋魚、西湖莼菜湯、龍井蝦仁、虎跑素火腿等,飲食文化氣氛十分濃厚。到目前為止,專題研究其名稱形成、流行緣由及成因的不多見。筆者認為,一些著名的杭幫菜,雖是飲食的菜肴,但具有文化、政治的內涵。 (一)因歷史人物及傳說得名 1.因歷史文豪得名 杭州歷史悠久。唐宋以后,許多中原文化名人到此任職。其中以白居易與蘇軾最為著名。兩位文豪除政績突出外,也留下了一些與他們歷史典故有關的名菜。 (1)春筍步魚 杭州知味觀經理董順翔認為,“春筍步魚”成為杭州名菜與唐朝詩人白居易有關。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長慶四年清明節,白居易私下到上塘河附近考察農耕情況。午飯時,進入一農夫家中。看見一位奶奶與成年孫子在吃飯。桌上有一碗野筍炒步魚。面對主人的熱情接待,白居易品嘗了“野筍炒步魚”,感覺其味無窮。回家之后,白居易命令下人如法制作了這道菜。 經過白居易的宣揚,多年以后,野筍被改成春筍。從此,“春筍步魚”成為杭州地區名菜。步魚,也稱土步魚,即沙鱧,在杭州地區河流出產。文化內涵剖析:此道菜“春筍”同“土步魚”的結合,“故事”在民間傳揚,一方面,“故事”佐證了《新唐書》卷一一九《白居易傳》中記載白居易在杭任職治理錢塘湖,使湖水可灌溉良田千頃,以及為市民修水井等功績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杭州平民對優秀官員的懷念。 (2)東坡肉及東坡菜系列 北宋文豪蘇軾,除在詞賦、散文與書法方面有著深厚造詣外,對美食烹飪技術也有豐碩成果。東坡肉(又名滾肉)是杭州名菜,相傳是民間為紀念蘇軾所做。其中有許多歷史“故事”。《徐州古今名饌》記載,宋朝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至徐州任知州,率領民眾抗洪水,保衛了徐州城。全城居民為感謝身先士卒的模范知州,一些富家殺豬宰羊,攜帶美酒佳肴,到官府衙門慰勞蘇軾。盛情難卻,蘇軾收下后交代下人把肉材制成滾肉,反送給參加抗洪的貧困民眾。廣大民眾吃后,感覺滾肉香甜松酥,肥而不膩,交口相贊,并美譽為“回贈肉”。 此后,蘇軾到黃州(今湖北黃岡市)任職,當時黃州豬肉價格低廉,蘇軾叫下人按照徐州做法,制成“滾肉”。民眾競相模仿,戲稱為“東坡肉”(因蘇軾號東坡居士)。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蘇軾再次任杭州知州。 第二年夏天,杭州洪水泛濫。蘇軾及早組織抗洪防災,使當地人民度過了艱苦時期,民眾夸贊他為賢明的父母官。一些富家人士得知蘇軾在徐州、黃州時嗜好吃滾肉,于是逢年就組織傭人送豬肉到衙門給蘇知州拜年。蘇軾叫仆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香噴噴的,派人分送給參加修通西湖的貧困民工們吃,民眾吃后無不稱奇叫絕,把蘇知州的豬肉稱為“東坡肉”。 除“東坡肉”外,因蘇軾得名的杭州菜還有“東坡豆腐”等。元豐二年(1079年)十二月,蘇軾被貶黃州任官。黃州的豆類制品,自古聞名。文豪蘇軾又擅長烹飪,他創新了當地的豆腐菜肴。名菜加名人,鮮香味醇,質嫩色艷,人稱“東坡豆腐”。銀紅明亮,咸鮮清香,故又名“東坡豆腐肘”。 從此,這道創新菜很快就在湖北流傳開來。東坡菜系列,如東坡茄子(用茄子、雞胸肉、豬肉餡等食材)、東坡繡球(以蝦仁、香菇、荸薺、肉餡、蛋皮絲為原材料)、東坡酥、東坡素肉(豆腐、豆腐干、冬瓜為材料)。 文化內涵剖析:“東坡肉”是名人與飲食菜譜的完美結合。顯示了中國古代人生哲理與美食豐富的文化內涵。第一,從人生哲理分析,蘇軾屢經官場挫折而意志越堅。蘇軾被貶黃州、杭州之時,除欣賞江山之美景外,還通過創制美食,展示逆境中樂觀豁達的精神。 第二,從政治平等分析,通過“回贈肉”之名,反映了蘇軾身為宋朝官員,與黃州、杭州平民同呼吸共命運的魚水關系。第三,從政治措施分析,蘇軾被貶官后,孤身一人,他運用烹飪手法,采用與民同甘苦的處世策略。 (3)糟燴鞭筍 蘇軾到杭州任官之后,閑暇之余,與廣元寺的方丈、和尚交往默契。一日,和尚們招待他烹調技巧低劣的竹筍菜,蘇軾于是親自下廚,將“竹筍烹飪法”親授給了廚房和尚。這道選材嫩鞭筍與香糟,通過煸、炒、燴烹飪技術制成的“糟燴鞭筍”,和尚們品嘗后回味無窮。從此,由蘇知州創制“糟燴鞭筍”素菜,便在浙江地區寺院與平民之中流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