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用語有著鮮明的特征及裂變式的傳播力。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還有人壓根聽不懂。不管你喜歡與否,我們的生活都或多或少被網絡用語影響著。網絡用語就是網民以現代漢語為基礎,在網絡環境中通過文字形式進行交際而形成的一種語言功能變體,是一種獨特的社會方言。由于網絡交流主要采用打字的方式,所以網絡用語的特點主要表現在語匯方面。 1、形式上的簡潔性
從手寫到電腦打字,人類已經實現了便捷的飛躍。不過字數較多時,打字也是比較耗時的,為了能以最快速度表達情感,人們發明了簡寫。簡寫有時是漢語的縮寫,有時直接用英文頭母或諧音數字來代替。 2、形式上的創新性例::-)=笑臉符號、Zzzz=睡覺、484=是不是、~~~=調皮的語氣、。。。=無語、T人=踢人、囧=窘、OTZ=跪地網絡用語的詞匯不局限于常用字,也不局限于漢字,甚至不局限于字,只要能用任何方式表達出一個意思,都可能成為網絡用語而且廣泛被大眾接受。 3、表達上的形象性
網絡交流主要靠打字,看不見對方表情,為了增進表達,人們逐漸創造出一系列形象生動的詞匯,就算相隔千里,也似乎能看見對方的神態動作。 4、語法上的靈活性
“農民、中國、Email、QQ”都是名詞,現在我們在正式場合也普遍認為它們是名詞。但在網絡用語里,我們又默認它們是形容詞。這就是網絡用語語法上的靈活性。 5、使用上的不規范性
網絡用語雖然十分生動形象,大家都看得懂,但語氣過于輕佻,正式場合并不適用,尤其在考試、演講等場合。 6、使用上的時代性
很多網絡語是從當時流行的影視劇、綜藝節目、爆款文案得來的,熱潮一過,那些詞的生命力也就漸漸消失,大多數的網絡用語流行的時間都不太長。像上述這幾個,大部分已經淘汰了。例如“美眉”這個詞現在基本上都被“小姐姐”替代了,我們還可以預見,“小姐姐”的存活也不會很長久。 網絡用語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方言,仍在不斷演變中,它的每一種特性都會持續發酵,產生出更多新興用語。那么,為什么它會具有如此眾多而鮮明的特點? 因為,網絡用語受到的影響是來自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1、各地方言
首先因為過去交通不發達,各地之間貿易往來不頻繁,現在交通便利,各地往來頻繁,產生了廣泛的文化交流;其次因為過去沒有網絡,人很難聽到千里之外的方言,現在網絡日漸發達,就算不跑去外地,也能聽到天南地北的方言。那些有趣的方言的語音、語匯就會比較容易被傳播開來,并廣泛被大眾接受。 2、影音制品
現在是“視聽時代”,影音制品比文字傳媒具有更強的宣傳性。正如剛才在“時代性”的描述中所言,很多網絡用語都是出自當時最火爆的電視節目、網絡游戲、流行音樂、爆款文案等。 3、社會文明
網絡用語比較直白通俗,有時候為了避免過于粗俗,在形容一些事物時會用稍微文雅的詞匯代替,避免過于粗俗低陋。有時候是用諧音代替,有時候是用比較接近的另一件事物代替。 4、外來語
上面已經提到,過去人與外界的交流不頻繁,對外語也知之甚少,現在人與外界交流密切,有些外來事物不便翻譯,或是翻譯成中文字數太多,就直接音譯或照搬。 5、社交軟件
某些社交軟件流行跟帖或彈幕,由于網站的設定,贊數越多的帖子就會被系統置頂,或者需要發帖升級,所以“頂”“灌水”這種詞就隨著社交軟件的功能而誕生。社交軟件的影響力有多大,衍生的網絡用語生命力就有多強。 最后的話網絡用語以其形象性、簡潔性、靈活性等特征,一步步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或多或少對我們產生了影響,有一部分網絡用語已正式納入詞典。它體現了人們不總是被動地接受舊有習慣,不時地進行新的嘗試,語言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嘗試中不斷豐富起來。 這正應了那句話: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文化,它不屬于哪一個特定的階層,而屬于社會全體成員,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去創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