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5月,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經歷兩年的牢獄折磨、一年的顛簸跋涉,終于來到重慶,和女兒女婿團聚。 楊媽媽是中共黨內少有的革命老人。她出身于湖南長沙的一個富商家庭,后嫁與南寧鎮臺鄧庭忠,生下唯一的孩子鄧穎超。 鄧穎超早年喪父,堅強的母親帶著她靠掛牌行醫度日,母女倆相依為命,感情非常深厚。鄧穎超投身革命及與周恩來結婚后,楊媽媽也一直和女兒生活在一起。從天津到廣東,從廣東到上海,從上海到中央蘇區,老人守地下機關,當紅軍醫生,和女兒女婿一起經受戰斗的艱辛和地下斗爭的危險,她以自己的方式參加著革命工作,從未退縮。 紅軍長征后,楊媽媽在轉移過程中不幸被捕,被關進九江反省院。 敵人為了利用她的身份做反共宣傳,誘哄她寫反省,她說:“我沒有什么要反省的。我做的事都是我認定的,為什么要反省?” 敵人讓她給女兒女婿寫信勸他們別當共產黨,又被老人拒絕。 反省院的生活環境十分惡劣,但楊媽媽不但以孱弱的身體堅持了下來,還給難友們治病,鼓勵大家保持樂觀的精神和堅貞的氣節。 國共合作以后,楊媽媽才被放了出來,先到武漢,后又輾轉來到紅巖。 這時的南方局剛剛遷到紅巖,辦公樓正在修建,用房極為緊張,遑論生活用房,很多工作人員擠擠扎扎住在一間小屋里。如何安頓年逾花甲、體弱多病的老人呢? 有的同志提出到街上旅館開個房間,但鄧穎超表示花費太多,不行。又有人提出在房東饒國模的家里找間房子,鄧穎超又覺得麻煩群眾。饒國模聽說后,執意邀請楊媽媽去他家里住,最后楊媽媽就住在了饒國模家閣樓上的一個角間里。這間小房子不到4平方米,既小且矮,鄧穎超弄來些稻草鋪在地板上,再在稻草上面鋪上褥子,算是給媽媽安了一張“床”。 一家人總算團聚了,雖然條件簡陋,這段時光卻是楊媽媽一生中最后幸福、寧靜的時光。很快,她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她去世時鄧穎超未能守在身邊,留下了一生的遺憾。 1940年11月18日,悲痛萬分的鄧穎超送別母親,哀思激動著她,更堅定著她,因為“剛強奮斗的媽媽,并不希望她的女兒是傷感的,我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的戰士啊!”她在母親墓前沉痛地念出自撰的誓詞: “我一定堅守母教,堅定忠實于中國革命事業,為民族、為階級斗爭到底!在我們黨內,在全中國面前,在女同胞中,我要更自律謹嚴,絕不做一件對不起母親、發生壞影響的事。我要積極地起著模范的作用,應不致有辱剛強賢良的母教、母德和母儀。我這樣永遠地紀念著向封建勢力、舊社會、舊制度斗爭的賢良慈母。親愛的母親,請你安息吧!” 這是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樸實誓言,是她對母親的最好紀念和追思。 1985年10月14日,鄧穎超重返紅巖嘴13號,深情回顧當年的革命歲月。對于鄧穎超而言,紅巖,是她在風雨如磐的時代中不懈奮斗的地方,紅巖,也是她與周恩來這對聚少離多的革命夫妻生活的地方,在這里她度過了一段相對平穩的溫馨時光;紅巖,還是她母親的埋骨之處,在這里她陪伴老人度過人生的最后歲月。因此,她對紅巖滿懷感情。 鄧穎超滿頭花白,步履蹣跚,來到母親的墓前,長久佇立。時光飛逝,歲月匆匆,母親的容顏早已消失在歲月的深處,而墓前的誓言,卻仿佛仍在回蕩……(簡奕) 轉自:共產黨員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