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本是指為影視作品拍攝而創作的,以文字形式描述可轉變為聲畫的場景,從而敘述情節、塑造人物和表現主題的文本。 影視劇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文學劇本,另一種是導演根據拍攝需要將文學劇本以鏡頭為基本單位改寫成的工作臺本或分鏡頭劇本。 劇本的出現1、完整意義上的電影劇本要到有聲電影問世才出現。到了三四十年代,電影發展進入黃金時代。電影創作的步驟分工更加具體、專門化。電影劇本在創作中的地位基本得到肯定。 2、電影文學劇本在電影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奠定了自己的藝術地位,大部分電影理論家和電影工作者都承認電影劇本是電影拍攝的基礎和前提,對影片藝術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劇本的創作過程(一)題材選擇 1、題材的概念:題材指的是編劇從接觸到的大量生活素材中選擇、裁剪、加工而成,在作品中具體描寫的事件或現象。它是作品中人物、事件、環境的總和。 2、一般選取題材有幾個標準: (1)選擇自己熟悉的題材。 (2)觀眾感興趣的題材。 (3)選擇可視性強的題材。 (4)選擇內涵豐富的題材。 (二)提煉主題 1、概念:影視劇作的主題是指通過藝術形象所表達出來的劇作中心思想,是劇作者通經過對題材的發掘、提煉而得出的思想結晶,是劇作者生活累積、價值觀、美學觀的集中體現。 2、對劇作中的主題表現,劇作者要注意幾點: (1)主題表達的含蓄。 (2)主題確定的鮮明、準確。 (3)主題完成的開放性。 (三)精心結構 1、概念:劇本結構是指根據劇本的主題和題材風格,理清劇本的內容脈絡和線索,安排段落場面的分布和節奏等。 2、劇本結構: (1)內部結構:指編劇根據創作目的,將構成形象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加以安排整理,使其脈絡相連、線索清晰。內部結構的內容包括:身份、性格及變化、生長環境、與劇中其他人物關系、遭遇事件等,并挖掘這些要素的有機聯系。 (2)劇本的外部結構:指的就是劇本根據創作目的,安排段落、節奏、場面等。并挖掘這些要素的有機聯系。 3、決定結構安排的因素有: (1)安排結構首先要服從于作品的主題表達。 (2)其次,結構的安排要能使劇本有適合于內容的敘事節奏。 (3)最后,結構的安排要符合觀眾的觀賞心理。 4、影視劇本結構主要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組成,有時還會加上序幕和結尾,戲劇式結構強調矛盾沖突,以沖突的開端、加強、激化、爆發、解決來安排劇情發展人物性格,表現主題。 5、影視劇本結構形態較普遍的還有小說式結構、散文式結構、心理式結構等。 (1)小說式結構:指劇本不要求矛盾沖突高度集中,而著力于場面的積累,以此來表現人物心理和感情變化過程。 (2)散文式結構:不注重情節的緊張完整。 (3)心理式結構:一般以人物的內心活動為線索構建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組織情節。 影視改編的歷史1、影視改編,指按照影視藝術的特殊美學要求和表達方式,將其它體裁的文藝作品改寫為電影、電視劇作。 2、我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直接根據同名京劇的幾個片段拍攝而來的。 3、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口含鮮花的勇士》與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都是改編的。 4、影視劇本藝術發展的時間較短,向其它經營已久、資源豐富的姐妹藝術汲取豐富資源,極大豐富了創作,并推使影視劇本的創作學長避短,盡快地成熟起來。 影響改編的因素(一)改編者的思想和素質 改編者的生活體驗、文學素質及影視藝術修養都代表了改編者的實力。改編者的生活體驗是改編的先決條件。 一個改編者總會遇到他不熟悉的生活描寫,尤其在歷史題材里,要做到“描寫的真實性”和“歷史的具體性”是相當困難的。這時,我們除了要調動已有的生活積累去理解歷史真實以外,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和文化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改編者的文化涵養也決定了其對原著的理解力。改編者的影視藝術修養——影視思維和用影視形式表達能力是改編成功的必要條件。 (二)改編觀念的異同——忠實性與創造性 改編的忠實性與創造性是兼而有之的,重點在于如何遵循忠實原著,又發揮改編者的創造力。 (三)改編的集體性與大眾性 1、對改編的認識 (1)從影視觀賞角度來看,改編還要充分考慮到接受者的審美水平和趨勢。 (2)從投資方面看,一個劇本能否為大眾所接受,從而帶來經濟效益,是投資方關注的重點。 2、影視作品有別于小說等文藝作品的一個主要特點在于:影視作品的欣賞是開放型、大眾化的。 3、漫畫改變趨向的發生 (1)一方面是因為漫畫與影視的共同性。 (2)另一方面,隨著漫畫自身的文化品位提高,表現范圍的擴大和內涵的加深,導致漫畫影響力的日 趨增強,這也促使是影視創作者把眼光投到漫畫身上 4、小說和影視劇作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1)它們都在作品提供的時間內講述一個故事。 (2)都以人物、環境、事件作為主要的情節因素。 (3)都要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4)影視劇作與小說都是使用文字來表述的。 區別:(1)小說直接以文字為敘事媒介來表情達意;影視劇作的文字敘述卻只是用來對鏡頭“模聲擬畫”,通過聲畫鏡頭來抒發情意。 (2)就表達方式而言,小說以文字塑造形象,而這種形象的完成依賴于人的想象和概括思維來完成,因此具有模糊性;同時,這種形象的完成是在時間的流程中進行的,不存在空間的具體性,是線性的。 而影視敘事以視聽畫面直接作用了人的感官,并對感官印象加以綜合、概括,其形象具體清晰。 (3)就接受方式而言,小說是以個體閱讀為基礎的,在閱讀過程中可以不斷停頓、回溯、重復閱讀; 而影視采用一次性的、大眾化的觀賞方式。 (四)原作的形態 1、戲劇和小說是影視改編做主要的兩大源泉。 2、原作的形態對改編的可行性影響相當明顯,一般而言有: (1)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大眾關注的主題。 (2)故事性強。 (3)性格鮮明,有個性特征的人物。 (4)具有較強的畫面感受和運動感受的作品更適合于改編,改編的成功率較高 改編的方法(一)濃縮 改編者抓住與主題緊密有關聯的人物事件,以主人公的思想脈絡為貫穿線,對原作刪繁就簡,砍削枝 節,以適應影視結構單純、簡潔、明快的特點。 (二)節選 改編者根據自己的創作需要,從原作中節選部分相對完整的情節、人物,改寫為影視劇作。 (三)取材 從某一作品中截取部分情節,加以擴充;或者從某一作品中得到某種啟示;構思在保持主題完整的前 提下,保留其中的一些人物、情境,這種改編方式叫取材。 (四)挪移 指以容量與影視相近的文藝作品為改編對象,對原作的人物、情節、主題稍加挪移,即可完成。 (五)自由合并 指改編者將兩部作品或幾部作品合而為一,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意圖。 故事與情節1、故事與情節的概念: (1)故事:事件的發生或行為的產生都有其原故和因由,有一定原由而發生的事件或產生的行為被講 述出來就成為故事。 (2)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 2、故事和情節的區別: (1)從概念上看,故事一般指的是生活中的事實,是沒有被作者加工過的。而情節是經過作者加工過的 或是在生活基礎上編撰出來的故事或事實。 (2)從兩者表現得著眼點上看,故事表現時間的連續性,情節表現事件的因果關聯。 (3)從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看,情節往往比故事更能表現人物鮮明的性格。 (4)從敘述的順序上來看,故事按照事件的發生經過和進程來展開敘述,而情節則按能最有效地打動讀 者和觀眾的原則來安排敘事。 3、故事和情節的聯系:從影片的生成而言,故事與情節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敘事性強的影視片, 其情節性相對得到強化,也就具有更為濃郁的故事性,反之,情節淡化的影視片,其故事性就相對減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