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如果濕邪偏重,陽氣運行容易受到阻滯,進而產(chǎn)生郁積,氣有余便是火,火與濕相合,即化為濕熱,有的甚至化為濕毒。因為濕性趨下,所以容易形成濕熱下注,在人體的中下部分出現(xiàn)相關的疾病表現(xiàn)。比如婦科帶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腸炎、腳氣、濕疹等。正如這衣服,泡濕后遇上天氣炎熱,衣服內(nèi)空氣不能流通,郁積化熱。 治療人體濕熱為患的疾病,許多醫(yī)家認為是濕毒,要采用清熱解毒的辦法,以寒涼之藥治療濕熱之病。這樣用藥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濕邪所化之熱,但不久病情還會反復發(fā)作,因為濕邪依然存在,人體陽氣依然被阻滯。 當病情反復發(fā)作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當思考治療方案不對呢? 有些魯莽的中醫(yī),反而認為是下藥太輕,力道不夠!于是加大用量,用上大劑量苦寒的藥物,損傷人體的陽氣。當人體僅有的這一縷陽氣被消耗殆盡,濕邪自然就不會化熱,也無法化熱了,于是濕從寒化,成為寒濕。一病未除,一病又起,患者就會感到下肢冰冷。 其實治療濕熱為患的疾病,就如同洗衣服一般,只需要洗干凈后,及時將衣服晾起來,衣服中的水分自然會蒸發(fā)掉,而不會發(fā)熱發(fā)酵。 所以說,治療濕熱證的最佳辦法,不是針對“熱邪”來用藥,而是針對“濕邪”來用藥,運用利濕的藥物,把濕邪化去,人體陽氣自然會上升,“濕阻氣機”的病機就會扭轉(zhuǎn)。這個癥結(jié)解開了,問題就簡單化了。 ![]() |
|
來自: 久病成醫(yī)lzx > 《醫(y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