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都教孩子要堅強,不要哭哭滴滴的像個小女生,傳統觀念“男兒有淚不輕彈”,無形中剝奪了男孩哭泣的權利。因為是男孩,所以必須堅強,因為是男孩,所以情緒表達被忽視了。 男孩也有各種情緒,媽媽不能忽略他們的情緒變化。兒童心理學家說:“童年時期,男孩比女孩更容易精神抑郁。”因此,理解男孩的情緒表達方式,是媽媽的必修課。 心理學家認為媽媽應該通過語言將自己積極的、消極的情緒表達出來,是對男孩心靈的最大保護。 一位兒童行為學家發現,一個4歲左右的男孩心情不好時,會出現懶散、嗜睡的現象。此時,他低任何事情都興趣不高,嚴重時還會突然對周圍的人或東西痛斥、猛擊。男孩有豐富的情感世界,他們表現雖然大大咧咧,內心卻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傷害。 最近很少陪伴孩子,他都是一個人玩,一旦打擾到我們就會被大聲斥則,其實他內心非常的不開心,會邊走邊嘀咕,雖然我沒有聽清楚他在說什么,但這也是他內心的發泄的一種方式。 不敢在我們面前多說什么,只好一個人在一旁嘀咕著,有時候玩著玩著,會跑到窗戶邊大喊大叫,這樣也是為了抒發心情不開心的情緒。每當這時,我就會發現,我說的話可能太重了,讓他非常不開心,又找不到發泄的方法,只好讓他以這樣的方式來發泄,內心諸多愧疚。 媽媽要多觀察自己的寶貝,也及時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有傷害到孩子,如果有,請道歉,然后輕聲細語的男孩談談心,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男孩體內的睪丸素,讓他們在收到刺激時,比女孩更容易怒,更需要發泄。男孩更愛用身體沖撞、大吼、大叫等來發泄情緒,媽媽別害怕,也別制止男孩“發瘋”,讓他發泄吧,發泄過后,男孩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 媽媽要允許男孩受傷時哭泣,媽媽不要責備他,在一旁好好安撫他受傷的心。男孩向人哭訴,是希望對方能給予他真正的幫助,急切地想尋求解決問的方法,并不只是想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媽媽應該給予男孩及時的幫助,讓他順利渡過難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