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血中尿酸增高,尿酸鹽結晶在關節腔內沉積,反復發作的一種炎性代謝性疾病。冬季天氣寒冷,血管容易收縮,尿酸鹽結晶很容易在末端關節等部位沉積,導致痛風性關節炎發作。 國醫大師朱良春根據本病的特征提出“濁瘀痹”的病名,并創立了“泄濁化瘀”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效果顯著。本文記載了朱老的幾位學生應用“泄濁化瘀”法,治愈痛風性關節炎的成功經驗。 患者:男,43歲 初診時間:2015年12月15日 主訴:右足跖趾關節疼痛1年,加重1周。1年前患者飲酒后出現右足跖趾關節紅腫熱痛,自行服用雙氯芬酸鈉膠囊后癥狀緩解,未予系統治療。近1周勞累后再次出現右足跖趾關節疼痛,紅腫不甚。 當地醫院檢查:血尿酸525μmol/L,空腹血糖6.23mmol/L,甘油三酯2.50mmol/L。 刻診:右足跖趾關節局部脹痛,納差,脘腹痞悶,小便黃,大便黏滯,舌質淡胖、舌邊齒痕、苔白膩,脈弦細。 中醫診斷:濁瘀痹,證屬痰濕內盛、濁瘀痹阻。 處方:痛風湯加減。5劑,每日1劑,水煎服。 麩炒白術15g,麩炒蒼術15g 土鱉蟲10g,露蜂房10g,土茯苓30g 萆薢20g,威靈仙15,澤蘭15g 澤瀉15g,川牛膝15g,薏苡仁30g 制天南星30g,法半夏15g 路路通15g,絡石藤30g,絲瓜絡30g 二診(2015年12月21日):右足跖趾關節局部脹痛稍減,大便仍黏滯,胃部已無明顯痞悶,舌淡胖、苔白膩,脈細。處方以初診方加黃柏10g、秦艽15g,5劑,每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15年12月27日):關節疼痛明顯緩解,大便通暢,舌質淡胖、苔薄膩,脈細,在二診方基礎上減法半夏、制天南星,5劑,每日1劑,水煎服。 四診(2016年1月4日):關節已無明顯不適,復查血尿酸降至正常,癥狀消失,囑其適當運動,清淡飲食,1個月后復查血尿酸水平正常,未再復發。 按語: 朱丹溪《格致余論》云:“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于陽也。”酒為濕熱之品,患者飲酒后出現右足跖趾關節疼痛,癥見局部脹痛,紅腫不甚,納差,痞悶,舌質淡胖、邊齒痕、苔白膩等脾胃虛弱、濁瘀痹阻的表現,以及小便黃、大便黏滯等濕熱下注之癥。 綜合來看,為虛實夾雜、正虛邪戀之象,辨證為痰濕內盛、濁瘀痹組,遂以痛風湯為基礎加減,方以麩炒白術、麩炒蒼術、薏苡仁、制天南星、法半夏健脾燥濕,土茯苓、萆薢、川牛膝、澤蘭、澤瀉泄化濕濁,另配以土鱉蟲、露蜂房、威靈仙、路路通、絡石藤、絲瓜絡活血行氣、蠲痹通絡,諸藥標本兼治,共收泄化濁瘀、蠲痹通絡之效?;颊叻纤?劑后疼痛即緩解,胃部已無不適。 二診時患者大便仍黏滯不爽,在上方基礎上加黃柏清熱燥濕,加秦艽增強祛風通絡作用。 三診時患者大便通暢,舌苔變薄,說明濕邪漸去,因懼燥藥過用有損陰液,遂減法半夏、制天南星二藥。 四診時諸癥消失,囑其適當運動,清淡飲食,定期復查,以防復發。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增高,尿酸鹽結晶在關節腔內沉積,反復發作的一種炎性代謝性疾病。歷代醫家治療本病多囿于外邪或濕熱、郁火致病之說。 國醫大師朱良春認為,痛風多見于平素有飲酒史及喜進膏粱肥甘之品的中老年人,關節疼痛以夜半為甚,且有結石,或潰流脂液,或生關格。凡此種種,皆因臟腑失調,升清降濁無權,痰濕阻滯經脈,凝為濁瘀,非外邪所為,故提出“濁瘀痹”的病名,并創立了“泄濁化瘀”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 朱老指出,此病雖標在筋骨,但本緣自臟腑失調,濕、痰、濁、瘀結聚流注,痹阻氣血,其創立的“痛風湯”( 土茯苓、萆薢、威靈仙、秦艽、山慈菇、桃仁、紅花、土鱉蟲、地龍、澤蘭、澤瀉、車前子、蒼術、薏苡仁等) 即基于以上認識,方中諸藥并用,泄化瘀毒、消腫止痛,能促進尿酸排泄、顯著改善癥狀。 名醫簡介 朱良春 (1917-2015) 全國風濕病泰斗、首屆國醫大師、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前中央衛生部中醫顧問章次公入室弟子,以其在藥物學、蟲類藥、風濕及腫瘤等疑難疾病診療上的深厚造詣和寶貴經驗,贏得了“蟲類藥學家”、“風濕病泰斗”等美譽。他治學嚴謹,勤于實踐,師古不泥,銳意創新,頗多建樹,是一位理論聯系實際的中醫臨床家。 原文標題:朱良春泄濁化瘀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經驗 作者:孟慶良,張子揚,苗喜云 |
|
來自: 一凡e2qfuian1d > 《朱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