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形成于距今46億年前,它通過核心區(qū)域的氫核聚變不斷產(chǎn)生能量。目前,太陽的溫度與日地距離剛好適中,這讓地球既不會太熱,也不會太冷,液態(tài)水可以存在于地球表面,生命能夠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沒有太陽,也就不會有地球生命。 按照目前的燃燒速率來估算,太陽的氫核聚變還能再持續(xù)大約50億年,太陽仍然能夠不斷給地球提供能量。50億年后,太陽開始進行氦核聚變,體積將會猛烈膨脹,形成紅巨星,它的最外層可能會擴張到地球軌道之外。即便地球沒被成為紅巨星的太陽吞噬掉,地球也會因為過于靠近太陽而被烤焦,地球上的生命也會走向毀滅。 最終,太陽的外層會脫離引力束縛,彌散到空間中,成為行星狀星云。由于沒有核聚變反應(yīng)產(chǎn)生輻射壓來抵擋引力坍縮,太陽的核心會被重力壓縮成白矮星,平均密度可達液態(tài)水的100萬倍。如果那時還有地球,它還會繼續(xù)繞著成為白矮星的太陽公轉(zhuǎn)。 雖然太陽還能在主序星階段維持50億年,但距離太陽毀滅地球生命只有大約10億年的時間,這是為什么呢? 在未來50億年里,盡管太陽還是繼續(xù)進行把氫轉(zhuǎn)變?yōu)楹さ暮司圩兎磻?yīng),但太陽的溫度并非保持一成不變。隨著氫核聚變的進行,不斷有氦元素被合成出來,它們比氫更重,所以氦會逐漸下沉到太陽的最中心,在那里不斷聚集,使得太陽核心的質(zhì)量變得越來越高。 太陽核心的質(zhì)量逐漸升高,更強的重力會讓太陽核心進一步坍縮,這會導(dǎo)致壓力和溫度變得更高。在更高壓力和溫度的環(huán)境中,氫的密度變得更大,它們能夠獲得更高的能量,從而更容易發(fā)生碰撞,所以會加快氫核聚變的速率。 隨著核聚變速率的不斷增加,太陽在單位時間內(nèi)將會釋放出更多的能量,所以太陽的溫度會逐漸升高。下圖[1]是太陽光度、半徑和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 預(yù)計大約10億年后,太陽的輻射功率(光度)將會增加10%。到了那時,太陽熱到可以把地球上的海洋蒸發(fā)掉,地球上無法維持液態(tài)水存在,生命將無法在那樣炙熱的環(huán)境中生存。 另一方面,太陽的核聚變反應(yīng)以及太陽風都在不斷消耗質(zhì)量,所以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會逐漸變?nèi)酰厍虻能壍腊霃綍兇螅@是否意味著未來地球會相安無事呢? 答案是否定的。太陽損失掉的質(zhì)量其實非常少,太陽在100億年里減少的質(zhì)量僅為自身質(zhì)量的0.06%,這不會對地球軌道產(chǎn)生什么影響,地球未來還是會熱到無法讓生命生存。 為了生存下去,未來人類需要做好準備。未來人類可以選擇把地球往外推,或者遮擋住部分太陽光,或者放棄地球,遷移到宜居的系外行星上。太陽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10億年,相信未來科技的發(fā)展完全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Kosovichev, Alexander G., Andrei Alexandre H., Rozelot Jean-Pierre, Solar and Stellar Variability: Impact on Earth and Planet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0, 264, 3-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