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某,女,2歲,于2009年5月22日初診。以“血小板減少伴反復皮膚紫癜半年”為代主訴就診,患半年前感冒后出現皮膚紫癜,呈針尖樣,四肢多見,密集色紅,無吐血、便血、尿血等,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查血常規:plt 3×109/L,擬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予IVIG靜脈滴注5天,強的松片(08.11.08始)5mg tid po,1個月后減為15mg,隔日頓服,至08年3月22日停服,期間無新出現紫癜。半月前又因感冒后再次出現皮膚紫癜,查血plt 30×109/L,自行服用盧丁片、維生素C等,效果欠佳,求治于丁師。時癥見:感冒已痊愈,顏面、足背、雙下肢可見數個紫癜,色淡,不瘙癢,手足心熱,或有潮熱,無吐血、便血、尿血等,大便干,口渴喜飲,納眠可。查體:T36.0℃,P90次/min,R22次/min,神志清,精神可,顏面、足背、雙下肢可見數個紫癜,色淡,咽紅,心肺無異常,上腹部無壓痛,腹平軟,肝脾脅下未及,雙腎壓痛、叩擊痛(-),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舌質紅少苔,指紋紫滯。查血常規:plt 41×109/L,余(-)。西醫診斷: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診斷:紫癜,辨證屬陰虛火旺。治宜滋陰降火、寧絡止血。選經驗方:生地10g,玄參10g,麥冬10g,二花藤10g,雞血藤10g,紫草10g,旱蓮草12g,女貞子6g,射干6g,冬凌草10g,甘草10g。14付,日1付,水煎服,分3次服。若血小板繼續下降,加用強的松。 二診:2009年6月16日。服上藥后皮膚仍見紫癜,較前稍減少,于6.1-6.4輸IVIG紫癜消退,于6.4號開始服用強的松,早10mg,中午晚上各5mg,至6.6號改為10mg tid po,6.11號當地查plt 72×109/L,遂在當地靜脈輸迪塞米松3天,血小板升至94×109/L,現在患兒紫癜消失,喉中有痰,大便干,口干,手足心熱,舌脈同前。查體:咽部明顯充血,余(-)。查血常規:WBC 8.9×109/L,PLT 109×109/L,N 0.41,L 0.52。中醫證型同前,因咽紅明顯,中醫認為熱毒結喉,故上方加板藍根15g,黃芩10g,以清熱解毒;另加生牡蠣12g,五味子6g以加強養陰收澀。14付,日1付,水煎服,分3次。強的松20mg,晨起1次頓服,2周后減量。 三診:2009年6月30日。近期病情穩定,未新出紫癜,納眠可,二便調,偶嘔吐,舌質淡,苔略膩,指紋紫滯。查血常規:WBC 7.1×109/L9,PLT 195×109/L,N 0.454,L 0.475。效不更方,因暑季受濕,故上方加佩蘭6g以芳香化濕。中醫認為熱毒結喉,故上方加板藍根15g,黃芩10g,以清熱解毒;另加生牡蠣12g,五味子6g以加強養陰收澀。16付,日1付,水煎服,分3次。強的松隔日減一片,18天后減為20mg,隔日頓服。 …… 七診:2009年11月24日。近期病情穩定,未新出紫癜,納眠可,二便調,偶嘔吐,舌質淡少苔,指紋紫滯。查血常規:PLT 266×109/L。效不更方,繼服上方28付,日1付,水煎服,分3次。強的松片20mg,隔日頓服三周,然后每2周減半片,至半片時維持3周,現已經停服。 八診:2009年11月24日。近期病情穩定,未新出紫癜,納眠可,二便調,偶嘔吐,舌質淡少苔,指紋紫滯。查血常規:PLT 266×109/L。效不更方,繼服上方28付,日1付,水煎服,分3次。強的松片20mg,隔日頓服三周,然后每2周減半片,至半片時維持3周,現已經停服。隨訪6個月,病情穩定。 按語: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亦稱原發性或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特點是外周血小板顯著減少,骨髓巨核細胞發育成熟障礙,臨床以皮膚粘膜或內臟出血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齦滲血、婦女月經量過多或嚴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癥狀,并發顱內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急性型多發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減少與對原發感染的免疫反應間有關。慢性型患者中約半數可測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體。治療一般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免疫球蛋白、輸注血小板、血漿置換等。本病屬于中醫“發斑” 、“血證”范疇,病因:由于熱毒熾盛,氣不攝血,致使血妄行;或可能為肝實脾虛,肝木凌土,脾不統血而引發該病。病情長久不愈會導致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 中醫辨證施治以止血為要。主要病機為熱、瘀、虛三種。治療方面,以清熱涼血止血、補氣陰、活血化瘀為主,同時應參以補益肝腎、健脾益氣等法,以達到標本兼治。丁老師認為,本病除辨證論治外,要注意以下兩點,方可提高療效:1藤類物藥的應用。如雞血藤、二花藤,因雞血藤能養血活血,二花藤能清熱解毒,疏風通絡,認為二者皆有類雷公藤抑制免疫之功用,甚合本病為免疫性損傷的病理,故療效甚好,另外,臨證發現雞血藤有明顯的升高血小板作用,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2清熱解毒利咽藥的應用。雖然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急性型多發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減少與對原發感染的免疫反應間有關。故清除感染源是預防和治療本病的關鍵因素,故臨證酌加射干、黃芩、冬凌草等解毒利咽,可明顯增加療效。 9?/ pn?h? metcnv>。中藥上方去制半夏、桔梗,加炒山藥15g。34付,日1付,水煎服,分3次。強的松片按原計劃減量服用(現3片,隔日頓服),雷公藤多苷片10mg bid po;余同前。 …… 九診:2009年6月9日。患兒近幾月病情穩定,未新出紫癜,大便可,納眠尚可,血、尿常規、24蛋白定量、肝功血脂均正常。中藥在補中益氣湯基礎上隨證加減,隔日水煎服。強的松片08年12月1日停服,雷公藤多苷片2008年9月18日停服,現繼服洛丁新、潘生丁及百令膠囊。時患兒病情穩定,無新出紫癜,二便調,納眠可,舌淡苔薄白,脈沉細,仍屬中氣虛弱證,中藥上方28付,隔日1付,水煎分3次服,后準備停藥隨訪。 lse?;meh? ?? TCSC="0" w:st="on">10g,甘草10g。14付,日1付,水煎服,分3次服。激素逐漸維持減量,計劃停服。后遵上方加減治療,1月后血皮質醇恢復正常,4月余停藥,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語:初診為激素早期(2周內),患兒蛋白尿及水腫比較明顯,此時激素的副作用尚未顯現,四診和參,辨證為水腫脾腎陽虛證,治以溫陽利水。方中以太子參、生黃芪、菟絲子、桑寄生、桂枝等溫補脾腎之陽氣以化氣行水。以大腹皮、豬苓、茯苓、澤瀉利水消腫。以當歸、雞血藤等活血化瘀利水,血水共治。甘草調和諸藥。本方配伍嚴謹,補虛與祛邪并用,活血與利水兼施,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證,血水共治,共湊溫陽利水之功。二診為長期用激素階段,患兒在脾腎陽虛基礎上漸現陰虛證候,表現為肝腎陰虛、虛火內盛的陰虛火旺證候。四診和參,辨證為水腫陰虛火旺證,治以滋陰清熱,溫陽利水。方中生黃芪、太子參、菟絲子、桑寄生溫補脾腎之陽氣以溫陽利水。生地、女貞子、旱蓮草、知母、黃柏滋陰清熱;當歸、雞血藤活血化瘀。黃芩清熱解毒利咽,以“清源潔流”。砂仁理氣運脾,防涼藥礙胃。甘草調和諸藥。四診屬于激素減量期,此期隨著激素量的變化,陽剛燥熱之品減少,激素的副作用逐漸減少,而“壯火食氣”的副作用表現出來,火易耗氣傷陰,可導致氣陰兩虛。超生理劑量的長期運用激素可以抑制自身的腎皮質功能,引起腎上腺皮質的萎縮,而出現皮質醇低下,溫補腎陽中藥可以防止腎上腺皮質的萎縮,故在激素的撤減過程中,逐漸增加溫陽補腎的藥物,以維持身體的正常需要。故方中生黃芪、太子參、菟絲子、桑寄生、巴戟天、肉蓯蓉溫補脾腎陽氣。生地、知母以滋陰清熱。當歸、丹參活血化瘀,體現了丁櫻教授“血瘀貫穿腎病病機始終”的學術理念。砂仁理氣運脾,防涼藥礙胃。甘草調和諸藥。七診為激素維持治療期,此期激素減量至小劑量維持階段,激素的副作用逐漸消失,證由氣陰兩虛逐漸轉為單純脾腎氣虛或陽虛證候,即脾腎陽虛證。四診和參,辨證為水腫脾腎陽虛證,治以益氣固腎。方中生黃芪、太子參、菟絲子、桑寄生、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益氣固腎,丁櫻教授認為,此單純脾腎陽虛,且出現血皮質醇低下,故臨證而減去滋陰清熱藥物。并較上方更加仙靈脾等加強溫腎助陽之功。白術苦溫,健脾燥濕,茯苓甘淡,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砂仁理氣運脾,防涼藥礙胃。當歸、丹參等活血化瘀。甘草調和諸藥。本病案體現了丁櫻教授腎病辨治思想,特別是貫穿了導師調整陰陽、序貫辨治的學術理念,中西合璧,各取所長,效果甚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