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大荒經》諸海探源之諸海略說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山海經》往往以一些大型水域——「大澤」或「內陸海」作為典籍著述的坐標性基點,譬如「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等等。特別是《大荒經》,它基本上以各個方位的「海」或澤、淵等水域為地標。譬如—— 《山海經·大荒北經》:“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強”; “西北海外,流沙之東,有國曰中[車扁],顓頊之子”; 《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 《大荒南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獸,左右有首,名曰[足術]踢。”等等,等等。 圖1·北海之神禺強‖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以「海」為具體方位指向的著述方式充斥著《大荒經》全書。我們在閱讀這部古籍的時候,往往會有那么一點「路癡」的感覺,即對那些「海」的具體所指感到茫然。那么,我們能不能嘗試著找出《大荒經》用來作為地標的那些「海」的準確地理方位?如果可能的話,那對于正確解讀《大荒經》,甚至整部《山海經》或都有莫大的裨益。 圖2·中國的內陸海‖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應就海、澤、淵等相關名詞作一個粗略的分析,只有在了解了這幾個關鍵字詞的確切含義之后,或才有可能揭開它們的具體所指。 「海」與「洋」在古代漢語語境中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海」、「洋」混為一談是近古〔大約為先秦晚期〕以后的事,而此前的「海」僅指內陸地區的大型湖泊,——中型湖泊更多地被稱之為「澤」,而更小的湖泊有時也被稱之為「淵」。——江的概念大于河,是故河就稱「河」,而江則更多地呼為「水」,如「赤水」、「黑水」等,這是有著嚴格的區分標準、同時也有著嚴謹的用語規范的。 當然,上述的解釋并非出自個人的主觀臆測,它可以從海、澤、淵等字的字形字源以及本源字義上得到印證: 我們先來看看金文「海」字的象形構造: 海,金文 圖3·海﹝sea﹞‖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如是,我們說,海﹝sea﹞,是為古人對內陸湖的通稱。《說文》:“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謂百川會聚之處。指內陸水域規模小于洋的咸水湖,后泛指大湖或大池。——按:海勢圓,就地心也。海味咸,濕熱之氣蒸也。海氣綠,穹蒼之映,云霧不能隔也。是故,古人或稱大池為「湖」;稱大湖為「海」;稱大海為「洋」。 「澤」在《山海經》中出現的頻率相對于「海」和「淵」來更低一點,見諸于《大荒經》中的「澤」,有《大荒北經》的「大澤」: “有大澤方千里,群鳥所解。” 《大荒西經》的「三淖」:“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下面是金文〔古鈢〕「澤」字的構造: 睪,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擇」的本字,表示挑選。澤,古鈢 圖4大澤‖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淵」字在《大荒經》中出現的頻次也很高,如《大荒北經》 的「附禺山」: “……竹南有赤澤水,名曰封淵。有三桑無枝。丘西有沈淵,顓頊所浴。” 《大荒東經》的「少昊之國」:“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南經》「顓頊國」:“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 《大荒南經》「三身國」:“……有淵四方,四隅皆達,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 《大荒西經》的「昆侖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圖5「淵〔圖文無關〕」‖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我們來了解一下「淵」的甲骨文字形和字義: 淵,甲骨文 《說文》:淵,回水也。何謂「回水」?《管子·度地》云: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淵水。《論語》有「如臨深淵」句,孔注曰:淵,「潭也」。 除了上述的海、澤、淵等水域外,在《大荒東經》中有「大壑」 這么一個概念,——“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也常常成為一個令人困惑難解的古語詞,那么,這「大壑」與諸海、淵等水域有著怎樣的關系,它到底應作何解? 從字面上來解,壑恐與前述的海、澤、淵等不同,或并非水域名。《象形字典》云:拋尸的深谷叫「壑」。所以,所謂的大壑其實也未必就是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Grand Canyon﹞一樣的斷裂帶,它可能就是一地勢險峻的大深谷而已。東海之外的大壑,可能指的是「東海」——上古時期的太湖——東岸的某處高山山谷。當然,后來的太湖東岸其地理特征與上古或遠古時期相比,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現在的「東海之外」已不可能找到大壑的蹤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地殼變動與海平面的不斷上升,使上古時期「東海岸」的高山沉入了海底。如是,那個曾經或是很出名的大壑也就永久性地沉入了海底。 不過,這種字面上的解釋,未必就是大壑一詞的真實義。事實上,這大壑還另有一解,而且只有這種解釋才更符合它的本源性詞義。《莊子·天地》云:“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 成玄英疏:“夫大海泓宏,深遠難測,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閭泄之而不乾。”[4]即所謂大壑,其實就是大海,不過,這里的「大海」一詞并非指內陸海,而是指海洋。 又,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翼乎如鴻毛遇順風,沛乎若巨魚縱大壑。” 唐‖元稹《和樂天送客》詩:“大壑浮三島,周天過五均。”[5] 看來,在古代,「大壑」的第一義并非是深谷或大峽谷,而是大海! 圖6東海外大壑‖圖片引用自百度圖庫 如此,「東海之外大壑」指的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東海」。——在《山海經》中,著述者為了區分「東海—太湖」與「東洋」這兩個不同概念,所以分別使用了「東海」與「大壑」兩個不同的語詞。如此看來,「大壑」一詞給后人造成的誤解恐怕不亞于人們對「常羲生月」、「共工臣相繇」等句段的歧解。這在某種意義上說,將《山海經》解讀成「神話」或「志怪雜記」的最主要原因,或更多地是緣于后人對上古語言文字詮釋上的困難所引致的。 在粗略地了解了《山海經》——主要是《大荒經》一部——中的「海」、「澤」、「淵」、「壑」等地理名詞之后,接下來,我們就要依次對《大荒經》中的諸「海」——譬如北海、東北海、東海、南海、西南海、西海和西北海——進行具體地理方位的考據,以期能夠在中國境內找到與《大荒經》一一對應的內陸海,為解讀《大荒經》提供一個地理區位上的參照系。〔待續〕 ———————————————————— 參考文獻 [1][2][3]甲骨文字源及其注釋分別引用自《象形字典》「海」目、「澤」目、「淵」目。 [4] [5]參見《百度百科·「大壑」詞目》 |
|
來自: 南瑟煮石墨房 > 《原創·山海經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