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 
冬至 · 古詩詞賞析 本期賞析作者: 白嵐、青谷、齊天大圣、圣誕節、顏如 
《邯鄲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大過年》 賞析:白嵐 初入廣東才知道冬至這個節氣的重要,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肥冬瘦年”。現在最簡單的過冬至也得包個餃子,全家團圓。 冬至又名中度節。在唐代,冬至是個重要節日,朝廷里放假,民間互贈飲食,穿新衣,賀節,這樣一個佳節是年節之尾,人們講究好頭好尾,故一定要過好這個尾冬(美冬)。 當讀詩時心中便生氣寒意,這樣的節日,四家升起熱呼呼的溫暖,大詩人白居易卻在邯鄲的驛站里,“抱膝”獨坐思念家人。雖然只有影子相伴,但想來家中之人也久坐也在思念遠行的詩人又是何等讓人感慨? 古時不像現在一個微信,語音、視頻即可傳達。想起“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隔著千里萬里只能共同望月表達團圓相思之意。那時候的思念生來的意義更多無法用相見,言語表現但更多埋藏在心,互通知意。 冬至挑此詩和大家一起分享,也知會不同思念的表達,悲傷孤獨的詩常人見其中一面,我們一起生活在現在,又不由得在詩中遇見思念的幸福。記得冬至里讀詩,過節也來個新方式。

《冬至》 (宋) 戴復古 時光流轉尋常事,世故驚心感慨多。 一歲休祥在云氣,今朝云氣果如何。 《云氣宛在》賞析:青谷 時光流轉八百年,活了八十多歲的戴先生,現在還知道“今朝云氣果如何”嗎? 古代人過冬至,朝野官民隆重慶賀,合家團聚如“大過年”。在這“最重要的節氣”里,觀測云氣也是一種習俗。 戴先生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布衣詩人儼然成了一派首領。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說他“是江湖派里的名家。”又據說他為人極謹慎。“廣座中口不談世事”,可他的詩里每每指斥朝政國事,而且好像并不怕出亂子得罪人。粗略翻一下: 蝸角爭多少。是英雄、割據乾坤,到頭休了。……這官坊、翻來覆去,有何分曉。 《賀新郎》 ……風光政要人酬酢。欲賦歸來,莫是淵明錯。 《醉落魄》 盜賊干戈后,安知有太平。眾人皆競利,百姓不聊生。《罪言》 連歲遭饑饉,民間氣索然。《庚子薦饑》 莫怪戴先生“憂國瘦崚嶒”、吟中感慨多,因為他認為“憂時原是詩人職”。冬至時節,他,非為一歲云氣耽思,而為世事變故驚心。在始料不及的一場“氣荒”正上演之際,《人民日報》都發聲了:“煤改氣要統籌兼顧,別讓百姓挨凍過冬”。戴老先生在“蕭蕭風雪天”,見到拆了煤爐的農家老小裹著厚棉襖躲在屋中“人無告急處”,又會落筆寫怎樣“傷時淚滿襟”的詩呢?他說過“算云煙、過眼總成空”。我問他:云氣宛然在,因何人成空?

《冬至》 (現代)左河水 西北風襲百草衰, 幾番寒起一陽來。 白天最是時光短, 卻見金梅競艷開。 賞析:齊天大圣
詩里描述西伯利亞的冷空氣襲來造成百花凋零,萬木萎衰;冷空氣三番五次地進入并一路南下到達冬至日,陰去陽來。北半球的陽光斜照極甚,使白天的時間最短,黑夜最長;但梅花卻在日光短暫、萬物蕭索之時綻放,傲雪而開。 冬至之時,晝長夜短,但無暇欣賞冬季之美。家中最長者年近九十,身體受病痛反復纏繞,家人很是憂心。而子孫皆已成家,當子孫后代相伴之時,盡管依舊有人喜憂參半,但病痛的長者卻滿心歡笑。 當醫治束手無策之時,與家人憂心前往山寺中祈求神靈保佑親人身體康健。冬天的風冷冽又急切,迎面而來又直上山頂,急切的心情就猶如這冬天的風一般。憂心忡忡在菩薩座前叩首跪拜,古寺鐘聲如醍醐灌頂,菩提頓開。終究明白世間事難事事如意,如同四季交替,隨著時光流逝,每個人終有歸宿,而子孫將繼往開來。而此時,眼睛望著菩薩,淚水流入心間。 附小作一首: 《冬至之喜憂》 青苔石階百千萬, 曲徑茶花似雪開。 欲乘冬風急上頂, 求得親人康健還。 菩薩座前頻叩首, 古寺鐘聲九霄外。 世上本無如意果, 終知冬去春將來。

《小至》 唐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陽生春來又一年》 賞析:顏如 冬至是一個特別的節氣,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至,即冬藏之氣至此而極。它包含三層意思: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陽氣始至,上升天氣寒徹;太陽行至最南處,所以晝最短,夜最長。 此詩乃大歷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寫的。老杜這個時期的生活比較安定,心情也比較舒暢,時光荏苒,白駒過隙,轉眼又到冬至了。冬至后白日漸長,刺繡女可多繡幾根五彩絲線,吹管的六律已飛動了葭灰。臘月過去,岸邊的柳樹將舒展枝條,抽出新芽,山中的梅花也要沖破寒氣,紛紛開放。我雖然身處異鄉,但這里的景物與故鄉十分類似,心情舒暢愜意,此情此景,不由得動了酒興,于是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 冬至也是一年中除了清明、中元、中秋之外的四個重要的祭祀的日子之一,黃帝時以冬至十一月為歲末之月,冬至本是朔日祭祖的重要時刻,詩人卻悠閑的呼喚小兒斟酒自樂,好一副且把他鄉當故鄉的田舍翁作派。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萬事悠悠,有什么是可堪牽掛的?還是且盡了掌中杯罷。 詩意如酒,詩可下酒,有的詩如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蘇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而老杜此詩,卻合冬日暖陽之下,束手負暄,三杯兩盞老米酒,徐徐飲之。

晝夜樂·冬 (元)趙顯宏 風送梅花過小橋,飄飄。飄飄地亂舞瓊瑤,水面上流將去了。覷絕似落英無消耗,似那人水遠山遙,怎不焦?今日明朝,今日明朝,又不見他來到! 佳人,佳人多命薄!今遭,難逃。難逃他粉悴煙憔,直恁般魚沉雁杳!誰承望拆散了鸞鳳交,空教人夢斷魂勞。心癢難揉,心癢難揉。盼不得雞兒叫。 《心靈的呼喚》 賞析:圣誕節 元曲豐富了文人墨客的文化生活,也讓更多的市民感受到戲曲的魅力,使得戲曲能走進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過唱、念、作、打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喜、怒、哀、樂,推動情節發展。因此,曲詞更加貼近生活。口語化,生活化,表現力豐富,情感細膩,讓觀看的觀眾產生許多共鳴。王國維先生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而莫著與元曲。” 這首曲上闕寫景,冬日北風吹動梅花飛過小橋,飄飄灑灑的落到水面上,觸動女主人的思緒,就像自己的心上人一去無消息一樣,山遙水遠,音訊全無,怎樣不讓人心頭焦慮,心中牽掛,今天的明天,明天的今天,天天也不見他的消息。下闋抒情我啊我,我的命運真如紙薄,只有在思念渡過時光,難以擺脫韶光漸迨,面容憔悴的命運,這樣的音訊全無,也許會拆散倆人鸞鳳之交,直叫人魂牽夢繞黯然神傷備受煎熬。哎!也許這些苦痛都是徒勞,心緒難以撫平,難以撫平,只盼望著雄雞盡快報曉,結束這一切猶如黑夜的蒼茫。 如果說,唐詩是“京東大鼓”,宋詞則是“江南絲竹”,而元曲則是以羌笛為伴音、觸動人們心靈深處的淺吟低唱。它融合了大俗和大雅,以一種自然之態,讓人欲聲又忍,一唱三嘆。元曲也許啟動了人們心中最為柔軟的部分,成為心靈的詠嘆調,走進每一個觀眾和閱讀者的心中,才使他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綻放著璀璨奪目的光芒。
柏華教授編寫80位唐代詩人278收經典古詩
《教孩子讀偉大的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