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記者團 見習記者 張東琪)3月29日晚七點,華中科技大學第2227期人文講座在東九樓C103如期開講。氣質儒雅的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馮時在現場結合考古成果為大家講述中國古代的天文和人文的那些事兒。 “中西文明的差異在哪里?什么叫文明?”今天講文明,我們總以西方定義回答,但“文明”這個詞是中國人發明的,“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是它首次在史上留下足跡?!褒垺笔侵袊湃送ㄟ^觀察星群走勢描摹的形象,龍星出現是星斗回天運行的標志,是對于文明的一種描述。古籍中唐人給出這句話的詮釋——“天下有文章而光明”,“文章”之意是文的彰顯,文就是人的心齋道德,農業社會的古人以天象指導農業生產建立時間,它絕無差錯,馮時極富哲理地解釋:人同時間從來沒有約定,但它如期而至,人們年復一年仰望星空,感悟到時間是最大的誠信道德。人們學習時間道德來修養內心,修養道德可以彰顯出來使人的外表“光明”,此所謂“文章”,個人修德以文明,社會禮教而文明,這就是文明。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天文,是人們觀察的群星形象,而斗轉星移東升西落就是中國哲學的陰陽變化,剛柔即是陰陽,變化從不停止。同天文相對的是人文,文明以止強調相對不變,文明發展依靠傳承,傳承中人們希望的是以不變形成傳統。馮時語重心長地表示,我們應以不變保護文明傳承。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與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息息相關,觀天文變化以察時間變遷幫助生產,觀人文禮治來教化天下,故天文是人文的源頭。天文是中國古代經濟的重要依托,能了解天文幫助人民進行農業生產的人,被認為是可與上天交流的圣人,可能成為部落的領袖,他的統治權是上天所賦予。這成為中國歷代王朝統治合法性的來源,貫穿兩千余年的中國封建帝制,甚至更加久遠。 馮時告訴大家,在距今6500年左右的西水坡遺址,考古學家發現了嚴謹星圖規制的墓葬,無獨有偶,在距今2500年前后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幾近完全相同的星圖。相隔近4000年的兩座墓葬,有著幾乎未變的星圖文化,亙古罕見,4000年乃至更久的時間沒能磨滅中國文化的傳承,細致入微每一個字符都意義深厚長遠,可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韻味十足、邏輯嚴密的講座漸入尾聲,馮時希望華中大人能夠通過對考古發現真材實料的了解,對我們所身處的文明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擔負起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