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知強守柔神定氣閑。求真返樸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第一段: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第二段: 其致之也,謂: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 第三段: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造輿于無輿。 第四段: 不欲琭,琭如玉, (不欲)珞,珞如石。 此章為得一章。 半個西瓜的陷阱。要解讀得一章,必須先了解半個西瓜的陷阱。桌子上擺著半個西瓜,凡夫說這是半個西瓜。老子說:“錯,這是一個西瓜!” 凡夫只看見眼前呈現的半個西瓜,老子在玄同大定(深意識)中看見另外半個西瓜。半個西瓜對凡夫是陷阱,對圣人是得一。對于藝術家,眼中所見任何一物都是宇宙中偉大作品的碎片(碎片理論)。得一章貫穿了半個西瓜的理論。 世人自以為看到了一個世界,實際上只看得半個世界。世人的苦難由此而起,老子深深惋惜,故說得一章。得一就是獲得完整的自我,永恒的自我,永不迷失的自我。不得一則是毀滅之路。 老子說“大丈夫處其實,不處其華”(三十八章),一,實也,全德也。德相,華也。得一則德全。 世人是殘缺的,但世人看不到自我的殘缺。世人只有半條生命,卻以為已經是一條生命。一條生命是永恒的,半條生命當然會毀滅。 對于一個家庭,男人和女人都是家之半,失去對方即失去了另一半。當男人或女人認為不是“一半”而是“一”的時候,家庭就岌岌可危了。得一理論的另一面就是“之半”理論,把自己看成一半是家庭成功的秘訣,也是修行成功的秘訣。只有把自己看成一半者,才可以得一。 怎么得一呢?有是半個西瓜,無是另半個西瓜,只有“有”與“無”相合,才是一個西瓜,是一個整體。老子玄同思想的妙理在此。宇宙和生命本來完整,因為墜入半個西瓜陷阱而殘缺,失去存在性(真常)。 老子舉了五事(天地神谷萬物)為例,皆是得一的楷模,故長存不殆,保持清、寧、靈、盈、生的五德相。侯王是受訓誡者,若能得一則可以為天下貞。天地神谷萬物五者雖至為高貴,亙古以存,若不得一則前功盡棄,瞬間天崩地裂,出現五殆相(毀滅相),侯王更無所逃,墜入深淵。 莊子說:“合喙鳴,喙鳴合”。(天下篇)不知莊子為什么在關鍵經文中出現這樣的描述,實際上這正是對得一章的深刻解讀。鳥要鳴叫,必須上喙與下喙合,不然無法鳴叫。 這里揭示的是“合”的重要性,合才是真諦。所以后一句“與天地相合”,進一步開示人必須與天地相合才是“性修反德”的唯一途徑。 從泰初無名開始,一步一步產生了有思想的人,以自我為中心,原始的德已經丟失了。所以必須“性修反德”,修復真性,恢復全德。 得一就是合,人心與天心合,有與無合,這樣才可以修復自我本性上的殘缺,獲得上德,成為全德之人。得一章的宗旨在此。 老子《道德經》有道和德二大系統,可以分為道系統和德系統,宇宙人生都無逃乎二大系統。德系統已經夠復雜,道系統更為復雜。 鄒衍的五德始終說一直貫穿整個古代社會,究其來源是老子的五德下衰理論(上德、下德、仁、義、禮)、《易經》“否極泰來”理論和《尚書·洪范》的五行理論。德不下衰,就不會終結。道系統以道、無、一為三位一體。 《道德經》最難說明白的就是“道、無、一”構成的道系統。人的語言無法解讀道、無、一的三位一體,因此注解上,有把一注釋為道,也有把一注釋為道之子,也有把無注釋為道,還有把一注釋為德。老子的道無一三位一體教理只有證悟者才堅信不疑,對于未證悟者,則是對牛彈琴。 很多新軟件打不開,是因為電腦版本沒有升級。證悟者如同版本升級的電腦,能夠打開老子三位一體的軟件。 反者道之動。道即靜即動,即無即一。一,有之始,非無。無,有之滅,非有。見有而為有,凡夫見。見有則見無,圣人見。見無則為無,智者見。見無則為有,圣人見。見無則為有,則見有則為無矣。牡丹花開,擁毳則見有,文益則見無。有是如化之有,無是不變之無。道之動是如幻如化之動,道之靜是真真切切之靜。 有,俗諦也。無,真諦也。無則妙,有則徼。徼則不妙,妙者不徼。然再深觀,妙即妙,徼亦妙,徼可逆轉為妙故也,此玄之又玄也。妙徼本空,智者不悟此理,以為妙徼懸隔。妙徼懸隔,則有無懸隔,有無懸隔,則生死懸隔,修行何用?冰為水,此徼逆轉為妙也。水為冰,此妙逆轉為徼也。知妙徼逆轉,妙徼本空故也,空即無也,此為玄照。修行人得一玄照足矣。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在嚴遵本中,四十章與得一章是同一章,是來證明得一思想的,無法分開解讀。這是與所有版本都不相同的,而且是義理最完整的解讀法。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一為有之始,又為數之始。由一可累至億萬乃至不可數不可說河沙世界。種子亦然,女媧伏羲神圣結合則萬民生生不息矣。 老子此章名為得一,今登臺說法,一為玄旨。營魄抱一,圣人執一,一為至小,又為至大。凡夫執大為大,執小為小,圣人執大執小,即大即小,此三十四章玄旨。 既知至大即為至小,至小即為至大,大小之辯明矣。此一為至小,可以累至億萬河沙,不為至大乎?至小與無為鄰,楞嚴之鄰虛塵是也。一即鄰虛塵。然至小即為至大,盡虛空法界而猶不足為容,元氣是也。 古希臘哲學家畢泰戈拉為一而沉醉,宇宙來源于一。一是同一,是普遍性。一是這個世界的基礎,離開一則世人心靈不安。一具有數學、幾何學和道德修行三重含義。一是心靈的認識觀,也是心靈的需要。一顆心靈只能面對一顆心靈。 老子是禪觀,可名為小,可名為大。畢泰戈拉不懂禪觀,這是東西方對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思考不同。西方用幾何觀,分之再分,直至至小為不可分,不可分即為原子,一。禪觀觀至小為至大,觀至大為至小,不必分之再分,以至于不可分。名家爭論的主要問題是一。 惠施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莊子·天下篇)發現一有大一和小一,于是就出現一個神變力的一。世人讀到“一”,以為至簡,不知一有玄妙之旨。老子得一章開啟了中外思想家宇宙模型的深度思考,后世名家“大一”和“小一”的著名學說來源于此。 如果人對一的命題不感興趣,說明智商天生有不足。如果要提高智商,那就啟動對一的深度思考(包括大一和小一),這是一條捷徑。 古老的決定論模型早就該終結,從老子宣說得一章這一刻,原子模型,決定論模型早就是邏輯死穴,妨礙真實的宇宙模型的建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