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彩瓷繪藝術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粉彩的開創具有深遠的影響。是清代宮廷瓷器中最為名貴的瓷器品種,雖然燒制時間短暫,卻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康 熙 琺 瑯 彩 瓷 器琺瑯彩瓷器于康熙晚期創燒成功。康熙皇帝善于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文化科學,大量外國的藝術珍品得以進入中國,康熙帝立即被造型優美、色彩絢麗的琺瑯器所深深吸引,它與康熙皇帝所推崇的富貴華麗、清新博大的皇家裝飾效果相吻合,而且比當時宮廷中使用的斗彩、五彩瓷器更具表現力。 康熙藍地琺瑯彩纏枝花卉文字紋碗 因此,康熙皇帝遂命宮中巧匠嘗試燒制,并試圖將其移植到他鐘愛的瓷器上。由于琺瑯彩瓷借鑒銅胎畫琺瑯的工藝技法,在瓷胎上用各種不同的琺瑯彩釉進行繪制,與施彩于銅胎上相差甚遠。在瓷胎上繪制琺瑯彩難度極大,裝窯后也難以掌握燒成時間,以至于琺瑯彩瓷的研制工作進展遲緩。 康熙皇帝遂又要求法國傳教士回國邀請最優秀的畫琺瑯藝人進入清宮,經過長達近30年的試燒,琺瑯彩瓷創燒成功,當時稱為“瓷胎畫琺瑯”,也了卻了康熙皇帝長達幾十年的夙愿。康熙帝將其個人審美喜好與中國傳統的圖案紋樣融入到瓷胎畫琺瑯的裝飾之中,開創了琺瑯彩中國化的先河。 康熙黃地琺瑯彩牡丹紋碗 由于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尚處于初始階段,從色彩搭配、紋飾布局到款識內容和樣式,均摹仿當時銅胎畫琺瑯的效果。大量借鑒了西方銅胎畫琺瑯的工藝和裝飾手法,所以當時的瓷胎畫琺瑯帶有強烈的西方裝飾畫特征。 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的白瓷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內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則澀胎無釉,這就是人們所俗稱的'反瓷'。外壁畫面大多以黃、藍、紅、豆綠、絳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種顏色的彩料以雙勾技法描繪纏枝牡丹、月季、蓮花等花卉圖案,且有花無鳥。也有在四個花朵中分別填寫'萬'、'壽'、'長'、'春'等祝壽語的,風格嚴謹華麗。 康熙時期所用琺瑯彩料從西洋進口,所用畫稿由宮中造辦處下屬的如意館提供。由于施彩較厚,致使紋樣有堆凸之感,且出現細小裂紋。康熙時的琺瑯彩瓷器也有個別直接在宮中舊藏明代永樂白瓷盤上施彩的。琺瑯彩瓷器燒制尚處初創時期,彩料昂貴且品種稀少、工藝成本高、產量低,所以燒制不多。 康熙紫紅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瓶 由于康熙瓷胎畫琺瑯的彩繪效果勝于銅胎畫琺瑯,施彩較厚,所繪紋樣有堆疊凸起之感,突出了圖案的質感,因而逾受皇帝的青睞。 雍 正 琺 瑯 彩 瓷 器到雍正時期,瓷胎畫琺瑯已經發展至成熟階段,裝飾工藝明顯中國化,類似國畫風的白胎畫琺瑯獨樹一幟。此時除有少數采用色的瓷胎畫琺瑯裝飾外,更多的是將精致的彩繪直接施加在潔白的瓷器釉面上,更好地突出了中國畫斑斕的色彩與細膩的畫風。 雍正黃地琺瑯彩桃花紋杯 雍正皇帝勵精圖治,政治經濟穩定發展,使康熙盛世得以延續,這也給琺瑯彩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雍正帝對清宮造辦處琺瑯作極其重視,親自督促琺瑯彩瓷的燒制,他委派怡親王主持琺瑯彩的燒造工作,同時還選用制瓷能手唐英和精通工藝設計的郎中海望等人專門負責管理,并招集全國的高級畫師和能工巧匠供職于宮廷。 清宮有關檔案記載,雍正時期奉職于造辦處提供畫稿及畫琺瑯的有談榮、鄒文玉、焦國俞、唐岱、張琦、湯振基、賀金昆、宋三吉、吳士琦、鄺麗南、余秀、周岳、戴恒等。清宮造辦處、怡親王府及圓明園造辦處等三處都分別設立窯口燒制。 雍正琺瑯彩送竹梅橄欖瓶 這個階段的琺瑯彩已經完全脫離了銅胎畫琺瑯的影響,而發展為追求瓷器本質的表現,裝飾工藝也日趨中國風,寓意吉祥的中國傳統紋飾較多地被運用,裝飾工藝化繁為簡,彩料種類繁多且富有變化,繪畫技法或工筆、或寫意、或平涂、或沒骨,皴、擦、染、點等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無所不用,畫面寫意,相應匹配詩句,旁邊配有印章,集詩、書、畫于一體,與中國紙絹畫漸趨一致。 琺瑯彩瓷的燒制在雍正時期達到鼎盛,康熙時期的無釉素面白瓷胎得以改進,雍正時期琺瑯彩瓷胎的質地更為潔白、輕薄。器型亦更為豐富,除了杯、碗、盤、碟等小型器外,還有茶壺和瓶等大件器型。形態圓潤美觀,色彩嫵媚嬌艷。 雍正琺瑯彩梅花牡丹紋碗 雍正琺瑯彩得以迅速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與康熙時的琺瑯料全部依靠從國外進口,雍正時期,清宮對各種用途的琺瑯彩器需求劇增,進口琺瑯料供給遠遠不足。在這樣的供需矛盾下,雍正六年二月(1728年),雍正帝下旨“試燒煉”琺瑯料,雍正七年十一月一次就“煉得各色琺瑯六十斤”,其生產效率之高,令人結舌。 國產琺瑯料的試煉成功以及新增的色彩品種,使瓷胎畫琺瑯的畫面內容大為豐富,紋飾題材也進一步增加,從而促使雍正年間的琺瑯彩裝飾藝術有了長足進步,無論產品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瓷胎畫琺瑯藝術走向巔峰。 雍正淡黃地琺瑯彩蘭石紋碗 乾 隆 琺 瑯 彩 瓷 器乾隆畫琺瑯彩的瓷胎仍然沿用景德鎮的優質細白瓷。器形種類琳瑯滿目,瓶類就有膽瓶、葫蘆瓶、蒜頭瓶、雙管瓶、雙聯瓶、紙槌瓶、交泰瓶、雙耳瓶等。此外,還新增了方盒、圓盒、蓋碗等前朝所沒有的器形,還有造型十分復雜的“轉心瓶”與“轉頸瓶”類器型等。 乾隆琺瑯彩開光山水詩句瓶 乾隆琺瑯彩花卉紋瓶 無論是裝飾造型還是裝飾圖案來看,都極其繁縟富麗,具有非常明顯的乾隆時期琺瑯彩裝飾風格。乾隆時期的琺瑯彩料在裝飾技法上也有鮮明的特色,雍正時期開創的軋道工藝在此時被大量應用,并且在此基礎上增添了錦地開光裝飾技法,同時還借鑒了西方油畫的裝飾技法,這在中國傳統瓷器裝飾上是很少見的。 由此可見,乾隆的興趣涉略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對國外的藝術風格也頗有好感。乾隆時期出現了大量西洋風格的琺瑯彩瓷,無論是題材紋飾還是裝飾技法都吸取了西方古典寫實主義油畫的元素,同時與中國傳統繪畫相融合,呈現出有別于康熙、雍正兩朝的西洋裝飾風格。 乾隆琺瑯彩纏枝蓮紋雙聯瓶 乾隆琺瑯彩人物紋長頸瓶 乾隆晚期,由于清政府國勢衰落,加之琺瑯彩瓷器燒制成本過高,清晚期宮廷開始停止燒制琺瑯彩瓷器。從琺瑯彩的創燒,到宮廷停止燒制,只經過了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