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長鼓舞 From 非遺美學 00:00 01:00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一分鐘故事 大家好,我是老鞠。 瑤族長鼓舞是流行于廣東、廣西、湖南等省的瑤族聚居地區的民間舞蹈,多在瑤族傳統節日、慶祝豐收、喬遷或婚禮等喜慶的日子進行表演。傳說從前瑤山有一戶人家,老人臨終前把家產平分給兩個兒子,哥哥自私貪婪,獨吞了財產,弟弟冬比被迫四處流浪。盤古王的女兒愛慕冬比的人品好,就下凡與他結為了夫妻。哥哥見狀想害死弟弟,盤古王懲治了哥哥,也將女兒召回了天庭。離別時,盤古王的女兒對丈夫說,到南山去砍樹做個長鼓,打上360個套環,等到10月16日盤古王婆誕那天,踏環擊鼓,跳上360個圈,就可以像鷹一樣飛到天庭與她團聚了。冬比照做了,果真夫妻團圓。后來每逢這一天,瑤家兒女都跳長鼓舞來紀念,并相沿成俗。 歡迎關注非遺說,明天見。 長鼓舞 中國“瑤族長鼓舞”,流行于廣東、廣西、湖南等瑤族聚居地區,多在瑤族傳統節日、慶祝豐收、喬遷或是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 『長鼓舞簡介』 瑤族長鼓舞的歷史悠久,在瑤族傳統的祭盤王儀典中和在一些驅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術活動中常跳此舞。現在瑤族長鼓舞已經成為群眾性文娛活動。 2008年6月7日,瑤族長鼓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故事』 這種具有獨特民族風韻的舞蹈,包含著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瑤山上住著父子3人,老人臨終前把家產平分給兩個兒子。哥哥貪圖錢財,把家產全部占為已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給人做工為生。盤古王的女兒房莎十三妹看見冬比人品好,下凡與他結為夫妻。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盤古王知道此事,幫助冬比擊敗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監別前,十三妹告訴冬比:南山上有棵樹,砍來做個長鼓,打上360個套環,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盤古王婆誕),踏環擊鼓,跳上360個圈,就可以象鷹一樣飛上天去與她團圓了。 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囑咐,不畏艱危,來到了南山,找到了琴樹,做成了長鼓,果然在約定的時間跳了起來,終于飛上天與十三妹團圓了。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恩愛的夫妻,以后每逢盤古王婆誕耍歌堂時,都要跳長鼓舞,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每年春節期間,瑤族同胞除自己跳長鼓舞歡慶佳節外,還組成花鼓隊,到附近漢、壯地區去向各族兄弟賀年。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情的歡迎。漢、壯兄弟拿出年糕餅食,煮好甜酒湯圓,款待客人。舞畢,主人還得送上一封“利是”,祝賀瑤胞新春吉祥如意。 『風格特色』 【基本動作】 表演時,鼓手左手握住長鼓的鼓腰上下翻轉,右手隨之拍擊,邊舞邊擊。動作主要有模擬動物、祭祀等。舞姿剛健,風格淳樸。有的還可以在一張八仙桌上手舞長鼓,邊打邊跳。一般以嗩吶、鑼鼓伴奏,有時也唱'盤王歌'來助興。 長鼓舞分“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類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動物細節。其動作特征是粗獷、勇猛、奔放、剛強、雄勁、彪悍、灑脫。不管是跳、躍、蹲、挫或旋轉、翻撲、大蹦、仰騰等動態,都表現了瑤族人民熱情奔放、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征。 長鼓的擊鼓動作大多是表現生產、生活內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種地、摹仿禽獸動作等,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擊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動作柔和緩慢,武打粗獷豪放;有2人對打、4人對打,也可大群人圍成圓圈打,氣氛熱烈,鼓聲洪亮。 【道具】 ○分類○ 長鼓按其形狀分小、中、大三種。小長鼓亦稱短鼓,長約70—90厘米,鼓腰直徑為4—5厘米,兩端鼓面直徑為8—10厘米;中長鼓亦稱長腰鼓或黃泥鼓,長約110—130厘米,鼓腰直徑約15—20厘米,兩端鼓面直徑約25—30厘米;大長鼓亦稱賽鼓,長約 180—200厘米,鼓腰直徑約20—25厘米,兩端鼓面直徑約30—40厘米。 ○制作○ 長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長,中間小,兩頭大,其中一頭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兩頭喇叭蒙上精制過的黃羊皮,然后用6至8條染色麻繩拉緊兩頭黃羊皮,再涂上紅、黃、白等色彩,繪上龍鳳圖案,美化鼓身。跳舞時,舞者用一條彩帶綁著兩頭'鼓頸',掛在肩上,橫于腰間,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別擊鼓,隨著音樂節拍,即發出'唪啪唪梆'的鏗鏘之聲。如果4人以上擊鼓,隨著音樂節拍,即發出'噼啪蓬平'的渾厚激昂之聲。若配之牛角、芒鑼、嗩吶伴奏,則如古代列隊排陣廝殺,鼓角喧天,山鳴谷應,振奮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