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一 孩子考試成績不太理想, 老師反饋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F媽媽 回到家,F媽媽告訴自己要心平氣和與孩子溝通。一張口,你最近考試下降,老師說你注意力不集中。你再這樣下去,就會變成廢人了,現在學習不努力,將來怎么辦?你看你這孩子,太不懂事了,媽媽每天都為你操心,什么時候才能自覺點。讓媽媽省點心!!! H媽媽 回到家,和孩子像平時一樣聊天,媽媽看這次考試卷子上,簡答題只扣了兩分,還是很好的。再看看選擇題扣分稍微多了一點,媽媽知道你心里會有點難過,不過沒關系,我們一起來找找錯題的原因在哪里。 場景二 孩子早上賴床 F媽媽 快起床了,快點,我說過很多次了,你怎么還不起床,等下又要遲到了,遲到了會被老師批評,快點! H媽媽 拉開一點窗簾,放上柔和的音樂,走到床邊,輕輕拍拍孩子,寶貝,媽媽知道你比較困,想多睡會兒,這感覺一定不好受吧。我們再多睡三分鐘,媽媽調好鬧鐘,陪著你,三分鐘后我們起床,今天晚上媽媽陪你早點睡覺。 各位爸爸媽媽,你們覺得哪種處理方式孩子更能接受? 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長會不自覺地采用F媽媽的處理方式,聚焦孩子出現的問題,發泄自己不滿的情緒。 采用這樣的處理方式,會產生哪些不良后果呢? 1 給孩子一種心理壓力,讓孩子陷入自責和自我懷疑中。 父母是孩子最愛的人,也是孩子最看重的人,如果父母采用指責質疑的方式,給孩子貼上一些“標簽”,孩子會不自覺認為“自己糟糕透頂”,“因為我很差,給父母惹了不少麻煩”,“父母不愛我了”… 長期在這種心理陰影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自卑、敏感、玻璃心。 2 孩子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和沒有責任感,每當出現問題時,面對的都是家長的指責和埋怨。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容易采用說謊的方式躲避家長的指責,容易找理由推卸責任。 為什么很多成年人面對父母會“報喜不報憂”,怕父母擔心的背后其實更深層的是怕父母的“嘮叨”,而懼怕“嘮叨”就是我們小時候面對“埋怨或者指責”形成的心理陰影。 如果你發現孩子總是喜歡說謊,那你應該自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天生是不會說謊的,說謊是為了逃避家長的責罰或者打罵。 試想一下,為什么成年人有時候也會推卸責任,因為害怕責罰。 同理,小孩子也是如此。 3 孩子容易對家長產生不信任感,每次發生問題,換來的都是家長的抱怨和不滿情緒的發泄。孩子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安撫”以及一起商量如何解決問題。 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中,孩子遇到問題后,會選擇隱瞞家長,自己去解決。 12歲的女生唐琛(化名)從4月開始,時不時地偷家里的錢。 第一次偷600元被父母發現,可是她沒有說為什么要偷錢,只是保證以后再也不會偷錢。5月23日唐琛再次偷了200元。 爸爸問唐琛為什么要偷錢,她只說買零食,爸爸非常生氣,就拿水管打了她。25日凌晨唐琛離家出走,直到31日發現她已經自殺溺亡。 警方調查后才得知:唐琛偷錢是被同班男生威脅,唐琛不給就直接伸進口袋拿。 生活中還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我聽得最多的就是,孩子們吐槽:不能告訴爸爸媽媽,告訴了,爸爸媽媽會發火的! 所以,爸爸媽媽們,是不是該好好反思一下了? 大教育家盧梭認為“發脾氣”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之一!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試著第一時間和孩子一起來找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任何發脾氣、指責、抱怨的方式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負面作用! 發生的問題已然發生,家長再“暴跳如雷”也不能改變問題的發生,不妨收收脾氣,別再聚焦問題,發泄情緒。學會面對問題,接納問題,和孩子一起解決! 孔子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喜歡的方式,孩子也同樣不喜歡。 希望爸爸媽媽們能采納我們的建議。 作者:善生 來源:德育行微信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