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大學》有云“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經過了歷史長河的積淀,“靜安”這個悅耳動人的地名,早已超出了其文字本身的含義,提到她,勾起多少老上海人的珍貴記憶,又是多少新上海人夢寐以求的理想家園。樸實無華的地名,是傳承文化的“活化石”,記載了城區的演變軌跡,折射出海納百川、兼容并蓄、時尚摩登的城區特質。今天就由小編為您帶來從漢代成陸開始,到上世紀60年代老靜安成區這段時期,行政區劃演變和骨干路網建立的多角度解讀。 從法華鄉到靜安區 今靜安區所轄地區,大約是在兩千年前的漢代成陸的。隨著上海地區成陸過程的不斷推進,這里逐漸得到耕墾開發。到宋代,因水利建設、人口增加以及圩田興起,這里成為人煙繁盛之地,歸屬華亭縣高昌鄉管轄。 松江府歷代建置圖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華亭縣的東部五鄉置上海縣,高昌鄉屬之。明清時期,上海縣境雖屢有變動,但這一區域始終地屬松江府上海縣高昌鄉,未有任何變動。 從歷史文獻記載得知,昔日高昌鄉內有一法華寺,大概在明嘉靖時因寺成鎮,名之為法華鎮。到了清乾隆、嘉慶年間該鎮商貿繁盛,據嘉慶《法華鄉志》卷一《沿革》中稱,該鎮“去邑(上海縣城)西十二里,陸路可通,為往來孔道,桑麻接壤,煙戶萬家,兒縣之附郭者,宜以此為首”。因此在上海諸區域中脫穎而出。交通的便捷及區域經濟的發展,使法華鎮日益興隆,乾隆九年(一說雍正十一年)吳淞江巡檢司因此由吳淞江北的減水渡遷來,改置于此。 1843年,上海正式宣布開埠。兩年后的,1845年11月29日,英國駐上海第一任領事巴富爾利用《虎門條約》第七款中有關通商口岸的規定,獲準在上海縣城北郊的黃浦灘設置英人居留地。三年后的1848年,基于同樣的訴求,法租界與美租界也分別在縣城北面和蘇州河北面的虹口地區建立。 北外灘”上海開埠第一門“ 租界的建立開啟上海發展的新時代。不過,此時的法華鎮因地處租界之外。故尚未受到影響。這種平靜安寧的局面直到十年后的小刀會起義始被打破。成豐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天國攻占南京,形成與清政府南北對抗的局面。同年,太平軍從西路進攻上海,八月初進占法華鎮。法華鎮受戰事的影響發展遲滯。咸豐十年,李秀成率領的太平軍東征,再次進占,法華鎮逐漸為其北部的靜安寺取而代之。 靜安寺本為法華鎮北高昌鄉的一座古寺,原名為重圓寺,年久失修,圮廢不用。清乾隆四十三年(1707年),由安徽歙縣旅滬商人孫思望捐資重修,恢復舊觀。開埠之前,這里因香火較旺而成為四鄉農夫交換農畜、置辦農具的場所。 為抵御戰亂,工部局于1860年修建了連接租界與靜安寺的Bubbling Well Rd.(靜安寺路)。這條道路的開辟,直接改善了租界以西直到靜安寺一帶的交通條件,同時也帶動了沿路地區房地產業的發展,使該區片商貿活動逐漸興盛。而靜安寺取代法華鎮應該很大程度上受此事影響,這在民國《法華鄉志》中有明確的記載:“靜安寺,在法華東北四里許,本一大叢林,無所謂市也。粵匪時,英商開辟馬路,漸成市集。惟水道不通,貿易不甚暢旺,不過春郊走馬,暑夜納涼,為游娛樂之一境耳。” 與此同時,自咸豐十年(1860年)上海地區開始普遍操辦團練,在法華鎮設立團練局,名法華團練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再設學區時,將局改為區,名之法華區。宣統三年(1911年),城鎮鄉自治興起,由于法華地區丁口不滿萬,故設為鄉,整個區域改稱法華鄉。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1899年公共租界西擴,將法華鄉北部鄰近租界的區域劃歸租界,成為公共租界兩區,簡稱為租界西區,或徑稱為西區。靜安寺一帶就在其中。進入20世紀后,借著近代公共交通的興起以及上海中產階級的興起,住宅、商業樓、各種娛樂場所等漸次在租界西區出現。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量中外難民涌入租界,一些原設在江灣、閘北和南市等華界地區的學校、機構相繼遷入租界西區,西區呈現出畸形繁榮的景象。 1936年境內陸圖 《參謀本部陸地測量局》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制版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政府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法與中國簽訂的《放棄在中國的治外法權及其他有關特權》的新約,接管上海市后即刻廢除租界。并將原公共租界西區劃分為靜安區、新成區以及江寧區和普陀區的一部分,其中靜安區東以泰興路、茂名北路與新成區分界,南以延安中路、陜西南路與盧灣區分界,以長樂路、華山路與常熟區分界,西以江蘇路與長寧區分界,北以新閘路、梵皇渡路(今萬航渡路)、開原路與江寧區分界;新成區則東以西藏中路與黃浦區分界,南至延安東路、中路,北至吳淞江邊;江寧區東以泰興路、淮安路(今泰興路北段)與新城區為界,西至江蘇路、長寧路,南界是新閘路經梵皇渡路到開納路(今武定西路)。1949年中國共產黨接管上海,基本維持了當時的政區設置。1956年,上海市行政區劃改革,靜安區建制撤銷,將其常德路、富民路以東地段劃歸新成區,以西地段劃歸長寧區。1960年,恢復靜安區建制:撤銷新成區和江寧區,將新成區成都北路以西地區、長寧區鎮寧路以東地區以及江寧區全部合并,更名為靜安區。至此,靜安區終于形成。 ![]() ![]()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 骨干路網建立 ![]() 靜安區域內的道路形成,大致可以劃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傳統農業社會的村落間小路。宋代開始,今上海地區的水田農業,逐漸得到發展,圩出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江南水鄉的形成,人口逐漸開始增多,相應作為定居人口的生活場所,聚落也開始增加。到上海開埠之前,傳統村落已經比較密集,村落間一定有相應的連接道路。第二階段,上海開埠至公共租界第三次擴界。這個時期,因戰事需要,外國軍隊開始越界修筑“軍路”。靜安區域正位于上海租界至蘇州的前沿,“軍路”中有五條通過今靜安區,如1862年修筑的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極司菲而路(今萬航渡路)、徐家匯路(今華山路)、麥根路(今西段為淮安路)和新閘路。由于現代道路的筑成,以及北部臨近吳淞江大宗貨物運輸的通道,區域發展開始表現出新的特征,如19世紀末在麥根路兩段已經形成了工廠的聚集區,也形成了又袋角區片地名。第三階段,公共租界第三次擴界至20世紀40年代。這個時期是靜安區地名和地名文化快速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城市建成區快速地南東向西推進,普通的里坊弄和一批花園洋房建成,同時各種工廠也在同時發展著,與居住空間相配合的各類文化機構和場所也伴隨而生。除了上述五條道路外,1900年公共租界又修筑了戈登路(今江寧路)。這六條道路構成了靜安區在這階段早期地名空間發展的骨架,可以說,以后形成的道路大多數與這骨干道路相關,以插補交通空間為特征。1902年靜安區域道路空間布局,顯示了這個時期道路空間與建成區的空間關系。 ![]() 在上述地名文化形成的三個階段中,第三階段公共租界第三次擴界至20世紀40年代最為重要,因為其是靜安區域地名文化形成的最重要時期,無論從地名的數量,還是地名文化的內涵,均大大超越前面兩個時期。 ![]() 從圖中可見,到了靜安區域城市建成區發展成熟時期,工廠主要分布在新閘路一線以北,而花園洋房主要出現在新閘路一線以南,尤其是延安西路一線以南最為集中。普通里坊弄住宅則顯現東兩分異的特征,成都路至江寧路之間最為密集,而公共租界界線以兩也初顯一定的密集程度。上述分布特征顯然受構成靜安區域內陸名形成歷史的因素有關。在第二階段中,軍路開拓僅僅完成了應付戰爭的需要,而留下的現實交通基礎為區域內的開發提供了條件,又則靜安區北部臨近蘇州河.便利的通航大宗貨物的運輸條件,為工廠區的形成提供了發展的基本交通要素,工廠在這樣的條件下,結合上海港的進出口的條件,集中發展成了必然的進程。 ![]() 普通里坊弄的建設與公共租界的發展繁榮相關。一般而言,城市建成區的推進大多由近及遠,以已經開拓的道路為先導,循序開發。靜安區內普通住宅仍然遵循這個特征,在成都路一線,已經臨近開發比較成熟的跑馬廳周邊地區,成都路以西當然成了開發商的覬覦之地。至于靜安寺以西的住宅集中地的出現則受另一個因素的主導。19世紀末,公共租界第三次擴界后,界線就在靜安寺一線。由于租界內外土地管理制度有很大差異,租界外土地的買賣相關的申報規章約束少,相應費用也少,因此這一地區原有舊村莊的土地,在需求的刺激下,很快轉變為住宅,尤其以棚戶簡屋為主。如區片地名中,太平里、田雞浜、永源浜等處均是如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