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靜安區旅游圖》(選自《靜安區地名志》) 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帝國主義者垂涎三尺。英國殖民者為了維護在華利益,于1862年越界修筑了7條軍路,其中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新閘路、麥根路(今淮安路是當時麥根路的一段)、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徐家匯路(今華山路)等5條軍路通過靜安區境。 ![]() ![]() 老靜安道路網格局初定 老靜安地區道路網呈現東西向為主干,南北向輔之的格局。第一條鋪瀝青路面的西式馬路就是后來發展成為十里洋場的靜安寺路,交通車輛也首先在靜安寺路、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卡德路(今石門二路)等處通行。 由于上海的快速發展,土地商品化和人口高度集中,使得地價驚人地暴漲。英美殖民主義者一方面用各種手段廉價買進土地辟筑道路,然后沿路設鋪造屋高價出賃,進行地產投機;另一方面以填浜筑路方式,直接獲取利益。 修路工程正在進行中的靜安寺路,近斜橋路(今吳江路) 1911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趁我國辛亥革命政局未穩之機,肆無忌憚地越界筑了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開納路(今武定西路)、檳榔路(今安遠路)等道路。這些道路中有的直接填浜筑路,有的沿河而筑,有的因地產原因繞過華人村莊而筑。這種筑路方式使靜安區境內許多道路呈彎曲型分布。 20世紀20年代,靜安區境內道路共達50多條。公共租界內主要道路及越界所筑的路大都以英國殖民者命名,法租界則多以法國殖民者命名。此外,還有零星路段取英國其他殖民地地名的,取中國外省地名的,有取名勝古跡的,有取河浜名的。凡此種種,不一一贅述。 靠近西摩路(今陜西北路)一段靜安寺路,各種車輛經過 道路網的形成過程亦是靜安都市化的過程:新閘路南陸續興建了許多高級樓房住宅;新閘路北大片里弄房亦逐漸落成。工廠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商號店鋪等相繼開設。靜安寺路、同孚路(今石門一路)、卡德路商業逐步興盛,與十里洋場相聯,聞名中外。如今這三條商業街與王家厙、靜安寺、曹家渡等地區交織成商業網絡,在全市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紀40年代,工商業的繁盛與人口稠密使得道路建設已喪失了初期大規模辟筑的銳氣。有的路只能在居住區的夾縫中自然形成,有的已由盛轉衰,有的衍化為弄堂。 早期有軌電車經過新閘路卡德路(今石門二路) ![]() ![]() 機動車輛在20世紀初開始通行 1908年3月5日,英商上海電車公司鋪設了有軌電車軌道,自靜安寺經赫德路、愛文義路到卡德路,再南循靜安寺路出靜安區境達廣東路外灘。1924年英商中國公共汽車公司(簡稱“英汽”)成立,開設靜安寺至外灘公共汽車線路。1926年英商電車公司開設無軌電車線路。有16路電車自民國路(今人民路)起從愛文義路入境經卡德路、麥根路、再沿戈登路出區境達曹家渡。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老靜安有1路(靜安寺~虹口公園)、2路(靜安寺~十六鋪)、3路(山海關路~東新橋)等3條有軌電車線路,行駛于初建的兩條軌道上。另有4條無軌電車線路,7條公共汽車線路。 “英汽”引入的雙層公共汽車駛上上海街頭 建國以后,人民政府大力發展市政建設。截至1986年,除昌化路有一段是片彈街路面;茂名北路、石門一路、烏魯木齊北路、長寧支路和延安中路一段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外,其余區境道路絕大部分均為瀝青混凝土路面。 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的靜安區共有道路72條,其中東西向34條,南北向38條,其中包括東西向折南北向1條。總長度65公里多,道路總面積約90公頃,道路面積率占全區面積的13.1%,道路網密度8.6公里/平方公里。大部分道路的寬度在10米左右,很狹窄。沿路布滿各層次各類型的用房,路面下鋪滿電纜、煤氣管、自來水管和下水道等設施,已愈來愈不適應工商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 當時,除幾條街坊道路外,全都有公共車輛通行。稠密的人流,大量的公交車輛造成了交通非常擁擠,以至于白天貨車需憑證限量通行,通過繁華的交叉路口和行人稠密地段的各類機動車輛車速不得超過15公里/小時,營運高峰時,公交車輛內最大容量竟達11人/平方米。 剛落成啟用不久的靜安寺人行地道 為了緩和交通緊張狀況,1984年和1986年,市政部門在靜安寺和王家厙地區分別建造了人行地道和人行天橋;在西北部新辟武寧南路,將延平路向北辟筑連通余姚路;在東北部進行石門二路及恒豐路橋的拓寬工程。 時至今日,老靜安地區現有的道路網對上海人工生態系統仍然起著巨大的動脈作用,有力促進了上海市域經濟的強力發展。 整理 | 沈冠君 編輯 | 沈冠君 部分內容來自圖溯上海,有刪改 轉自:“老靜安周到”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