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是我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角色。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時,我們的人生開始變得別樣與多姿。可是成為父母這個角色卻不需要任何學習和考試,就這樣匆匆的開始,不免會出現一些父母犯下錯誤。 當一個家族迎來一個新生兒時或者養了許多孩子,有些家庭成員會對最幼小的孩子過于溺愛的現象,而失去了教育孩子的原則和準則。通常這些生活在溺愛環境下的小孩長大后,絕大多數都會生活的比較辛苦或者容易得罪人。這樣的情況便是俗語所說的“父母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的現實版。  在古代,龍作為貴族的象征,向來與尋常百姓家沒有半點關聯,而這里卻把老人比作了一條龍,這又是何意?原來有神話稱龍生九子,每個兒子各不相同,而且在孩子長大以后性格也會發生劇烈變化,有的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有的則向壞的方向發展。所謂“向”,其實就是“溺愛”,這句話其實講的是父母溺愛孩子的危害。父母溺愛孩子,導致他過慣養尊處優的生活,吃不了苦,不愿出去掙錢,整天在家無所事事,伸手向父母要錢的情況在農村并不少見。  當然,并不是所有老人都會像上面那樣。人心都是肉長的,很多老人肯定是盼望著自家的兒女們都過得好的。但是孩子們性格、能力各不相同,獨立生活后自然有日子過得相對較差的,這時候老人的關注點就難免偏移到他們身上,看有什么能幫上的自然就先想著他們。這種情況是這個被向著的孩子本來就沒那么有能力,于是老人想幫他,但在外人看來就是老人向著誰,誰家就窮。一般情況下,深受寵愛的一方并不一定會有很好的出路,備受冷落排擠的另外一個子女反而會更加努力爭氣,憑借實力會過得更好一些。這種情況不分時代,在大家庭中更是司空見慣。老人溺愛的孩子大部分恃寵而驕,沒有經歷過世間百態、沒有經過磨煉,變得鼠目寸光、走向社會后舉步維艱;那些早早就經歷過世間冷暖、人間百態的人目光長遠、心胸豁達,往往是做大事之人。  所以溺愛不可取,合理把控愛是父母需要學會的第一課,并且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應該認識到我們互相陪伴的時間都只是雙方的半程人生。在這半程人生里父母教會孩子如何分辨是非,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和人相處;孩子在成長的同時也在教會父母有些時候用單純的想法去生活。 在古代或許真的如俗語所說,老人向著誰家就說明誰家經濟不濟,然而在現代卻會被諸多外因所左右,比如做生意做其他的事情,向著誰家可能誰家不會因此而受窮,但絕對會造成子女間的不和睦,所謂剪不斷,理還亂,老俗語,新內涵,你怎么看?
|